马思蒙 王晶淼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为企业、政府、个人提供着全面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为重点,浅析商业银行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风险防范
引言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金融领域逐年开放,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如何吸取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御能力,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将商业银行定义为:“依照本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企业,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求目标,发挥着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的功能。由于经营的商品是货币,而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体现为负债形式的存款,银行的负债率为各个行业之首。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既要追求丰厚的利润,又要确保其资金的安全,满足日常经营的支付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特点。目前,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银行办理的业务种类日益繁多,信贷业务、存款业务、支付转账、国际结算、担保业务、信贷卡业务,产品推新除旧,而其面临的风险呈现更加多样的特点。商业银行风险是其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主要风险体现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另外还有可能遭受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及意外灾害风险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它最初起源于银行的贷款业务,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而引起银行的损失。实务中,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业务中,也存在承兑、担保、信用证、证券投资等表内外业务中。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把控能力的强弱对于其经营业绩的好坏和发展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动而给银行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资本市场投资工具价格风险。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利率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響越来越大。
操作风险是指不良操作、系统故障、人为舞弊可能导致的损失。该风险普遍存在于业务操作过程中,是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巴塞尔协议Ⅱ明确将操作风险纳入了风险管理框架。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金不能满足支付,从而引发清偿问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主要靠吸收公众存款获得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一定要留有充足的头寸以满足客户的提现需求,维持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
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商业银行长期内是否可以生存下去。
1、搭建风险管理架构,完善风险管理组织
为了防控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实现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管理同步进行,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董事会作为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对风险防控承担最终责任;监事会承担内部监督责任;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的统一管理。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管理实施;各涉及部门依据职责,承担相应的风险防控职责。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涉及部门的风险防控架构和报告路线,建立起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形成逐级上报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及应对措施,守好风险底线,提高银行自身防控风险的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风险底线,维护安全稳健运行。为确保风险防控的连续性,对所有部门和岗位职责、权限进行定岗、定编、定人、定责,将风险管理落实到人,加大对业务、产品等信息的横向流动,既要保证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又加强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加快信息的传递,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
2、健全内控制度,增强执行力
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系统全面的,具有较强适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内控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首先,内控是一个动态过程,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要根据业务发展及实际需求,通过新增及修订规章制度的形式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保障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章可依,有制可循。其次,分层次建立检查体系,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构建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长效内控机制,指标监测、审批授权、对总行部门和分支机构实行纵横双向的审计管理。有了良好的内控制度,贵在坚持执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各个业务过程和操作环节中,内控制度的实施需要每一名员工的参与,每一位成员对内控都负有责任,通过合理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使不同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力做到各项业务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合规进行。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应该严格遵循全面性、独立性、审慎性、收本收益性、有效性的原则,保证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实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真实可靠、完整迅速。健全的内控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信贷等各项制度及有关报告,把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结合为一体,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3.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以分散风险
商业银行对各项业务的创新对于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外资银行强劲的竞争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借鉴其好的经验,结合自身客户群体的特点,创新业务品种,推进业务产品的研发及电子化进程。利用统计学中概率密度函数求解期望违约率和期望损失值,建立信贷风险模型,进行分散投资,找出比较好的投资组合,分散贷款风险,解决收益与风险的矛盾。特别是对于单一客户及集团客户的集中度放款严格控制,防范产能过剩风险,减少风险总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是传统的运营模式,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营业务收入,业务发展不均衡。在这种方式下银行运营成本较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银行之间的利率差距缩小,这无疑对商业银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收入的下降,必然要求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分析发达国家银行业务收入中,不难发现其中间业务收入占较高比重,通过借鉴和研發新的产品,有效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节约资金成本,增强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可以进一步分散银行风险。
4、做好内部评级管理,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
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比较流行的计算方式。内部评级是银行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和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模型,对信贷资产或资产组合的风险进行计量和评定,并赋予某种等级的过程。目前国内大型银行已经先行一步,而这种方法也将是大势所趋。进行内部评级时,必须有三年可靠的历史记录,采用内部评级的银行对公司和银行风险暴露中的每个债务人评级级别或零售风险暴露中的每个资产池估计违约概率。由于内部评级法需要建立数据模型、搜集数据、对风险进行分析、对损失进行测算、存储数据、返回检验系列步骤,亟需商业银行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评级。在建立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评级模型和评级方法的过程中,特别要考虑到我国市场利率化进程、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金融产品种类不丰富以及地区经济差异情况。通过建立商业银行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便于信贷管理人员从行业、经济周期、区域、市场价格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掌控客户信息,提前发现客户的异常变化,为及早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5、提高技术和硬件水平,增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完善电子信息系统,建立重大信息科技风险的决策机制、评估机制、等级保护机制和通报机制,开展持续性的风险设别、监测和控制。从大量的银行案件中可以看出,完备的科技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人为”的操作风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巴林银行案,交易员尼克.里森发现银行内部有个隐蔽的账户可以做交易,于是尝试业务操作,他的违规交易使巴林银行累计亏损20多亿英镑,银行的资本不足以抵债,最终宣告破产。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将银行的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程序化,使得信息系统涵盖银行的全部业务,有效排除人为的干扰,如针对不同的业务设定金额上限,设置经办、复核、授权、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同时,为防范、化解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业务中断风险,维护重要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基础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储备,要求商业银行具备一定的信息科技的容灾和备份能力,如采取建立同城灾备中心、异地灾备中心都将有利于保障重要业务的持续运营。
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要不断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促进自身健康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