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
摘 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进程中,村镇银行在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与服务缺位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丰富了我国县域金融资源,促进了“三农”经济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但其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从我国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信用风险等多方面对村镇银行融资困境的具体表现展开分析,进而探讨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
关键词:村镇银行;内源融资;外源融资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在于将社会各层次群体纳入金融服务对象,实践重点在于农村,而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点及难点。2006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增量改革的重要创新,村镇银行应运而生,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够充分、金融供给资源匮乏提供了新的思路。2014年底,银监会继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一次强调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应是“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其所涉及的信贷业务也应主要在所在地展开,且重点集中开展在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与小微企业聚焦区的金融服務,促进村镇银行向本地化、民营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但是,随着村镇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花、业务深入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融资困境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发展瓶颈。
一、我国村镇银行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融资渠道的阻碍
1.内源融资
村镇银行目前内源融资渠道主要是投资者初始投资(主要指注册资本)及追加投资[1]。按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与主发起行设立动力不足、而民间资本参股意愿强烈的现状形成矛盾。近年来,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呈大幅度增长[2],大大超过了要求的资金规模标准,动辄过亿,明显提高了资金外流风险,银行将目标客户更多锁定在优质客户上,偏离了支农支微的服务宗旨。另一方面,追加投资又受资金规模的限制,由于村镇银行相较于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较弱,对民营资本吸引力有限。尽管政策调整将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至15%,但村镇银行的人事任免权与发展战略仍由主发起行决定,民间资本几乎没有话语权。同时由于盈利能力较弱,部分村镇银行贷存比甚至超过了监管红线75%,自有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有效满足银行自身对资金的需求。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主要指吸收公众存款、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等方式[3]。对于我国村镇银行,一是对公众存款缺乏吸引力,导致吸储困难。由于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来自于农户、农村组织及小微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4],且由于网点少、入市晚、知名度不高,客户更倾向于将闲置资金存入公信力更强的金融机构。同时,受自身网络系统及成本限制,部分村镇银行并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征信管理、电子对账、账户管理等系统,局限于传统的存贷、结算业务,无法充分提供现代化支付体系的便捷服务,也无法开展代销基金、债券等新型业务,部分甚至存在支付结算、银行卡等金融服务功能缺失现象,基本金融功能不足也加大了村镇银行的吸储难度。二是配套政策的缺失导致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间的同业拆借难以进行,在竞争优势上难以与农信社进行相比。三是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还不具备发行、买卖金融债券的资格,融资渠道受限。
(二)融资信用风险较高
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控制贷款风险至关重要,而村镇银行在这点上享有先天优势,但随着业务发展和规模壮大,也会存在同样问题。一是缺乏健全的征信制度。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尚未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5],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准确性,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增大了判别贷款信用风险的难度。至今村镇银行对农户信用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还未确立定性、定量指标,也未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因此村镇银行有着强烈意愿加入征信系统,但高接入成本与繁琐的接入流程,使得接入工作困难重重。二是借款人信用不可控,信用风险较高。村镇银行的借贷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小微企业等,而这类经济主体具有信用意识较薄弱、缺乏有效担保物品、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等特点[6],易出现无力还款现象,一旦违约可能导致“多米诺牌效应”,从而增加村镇银行不良贷款[7]。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尽管出于政策性考虑,但村镇银行并没有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仍以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作为参照,而农信社不仅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农业贷款发放补贴。村镇银行营业税税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而农信社营业税税率仅为3%,设立前3年免征所得税[8]。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显然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支农目标难以实现。二是政策与实际脱节,村镇难以享受政策优惠。《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村镇银行能够享受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的补贴额。以福建省13家开业的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上述补贴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均未实现。另外,对单笔在5万元以下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多数贷款均在该额度以上,村镇银行均无法获得政策优惠。三是政策优惠的地区差异明显。在所得税减免上,规定西部地区村镇银行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由25%减为15%,但云南的33家村镇银行却都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人才结构矛盾突出
从村镇银行人才结构来看,一方面来自有关联的其他商业银行,专业性较强,但对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和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招聘,一类是具有本土化认识、但专业素养不够的当地工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能力差,易产生“制度放空炮”现象,使业务操作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提高风险;一类是刚毕业、经验尚浅的大学生,对于业务流程缺乏了解,实务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9]。因此培育真正为“三农”服务的优质人才成为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当务之急。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村镇银行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论其原因,村镇银行大多都偏离市区,交通不便,且起步晚、知名度不高,同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市场竞争力及福利待遇较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都有所差距。
二、破解我国村镇银行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扩大资金来源,畅通融资渠道
第一,提高知名度与公信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将村镇银行支农支微业务及金融产品告知社会公众,引导公众了解村镇银行的业务宗旨,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存款信心。第二,健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市场机制从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大中型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第三,增开融资渠道,如允许村镇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票据等进行融资,以缓解资金筹集困难。第四,放宽准入门槛,提高村镇银行的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增强其在发展战略上的话语权,以强化支农支小、发展普惠金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民间资本参股应享有的权利,加快构建股东本土化、股权民营化的股权结构。
(二)满足个性化需求,完善服务体系
一方面满足个性化需求。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农户和微小型企业这类特殊的资金需求者,村镇银行应该充分了解这类客户的资金需求特征,因地制宜的创造出符合客户特定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多元化需求,培育长期有效的优质客户群体,可持续性地支持农业与微小型企业发展,做实、做活传统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完善服务体系。首先,增设网点,深入开展上门流动服务,扩大服务半径,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设ATM机,扩大规模效应;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再次,规范经营服务,完善风险定价机制,降低借款人的还款压力。最后,大力推进“本土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三农”服务特点
一是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对初设立的村镇银行,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免征优惠,待发展成熟后,对涉农业务实行低营业税率与所得税税率;其中对农户的小额贷款部分的业务收入,提高免征营业税、减征所得税起点。二是增强货币政策的扶持力度。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支微再贷款、实行低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允许村镇银行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并将村镇银行免费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给予贷款增量奖励,提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优化人才配置结构
优化人才配置结构是村镇银行解决融资困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采用薪酬、股权、带薪休假、发展空间等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经验丰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其次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本土化人才对村镇银行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具有先天优势,通过自身及社会关系,对客户群体的信用状况有着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本土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对发展好信贷业务效果显著。再次注重因地制配置宜人才,结合人员专长与业务特点,合理配置各类人才,培养优质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最后最好内部控制工作,防范系统风险,规范业务操作。(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 [3]邢文妍.论我国村镇银行的融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8):14514-14515
[2] 沈高峰,张吉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5): 11-16
[4] [9]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 (4):58-62
[5] 郭箭,張晋伟.关于村镇银行征信系统接入工作的思考—以山西省为例[J].征信,2011 (12): 33-35
[6] 魏建国,朱春.我国村镇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识别管理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6-41
[7] 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85-86
[8]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