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的彝女与新时期中国画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2014-02-03 19:40黄靖
2014年38期
关键词:新时期

黄靖

摘 要: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绘画除了真实的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征以外更多的需要与画家内心情感融合。流于表面的形式感绘画创作和描绘民族节日气氛的绘画已经进入瓶颈时期。周思聪的彝女系列,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发挥不同寻常的的创造性,从追求政治外貌上转而归于平淡,实现其精神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周思聪;彝女;新时期;少数民族形象

周思聪,第一次遇见是在一本多人合集的画册里,其《风车》这副画吸引着我的目光,画面不像传统的国画手法一样,而是采用脚半边的构思,人物的重心侧重左边,画幅右边则基本是留白,这也正合国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意境。两个小孩手中各执风筝在风中飘荡着,仿佛间记忆起年少时的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那之后我便开始关注周思聪这位女性画家。

绘画的功能不仅仅使人賞心悦目。人生充满苦难,往往它是最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不容我装腔作势,故作多情,只能老老实实诉说出来。——周思聪

周思聪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性画家之一,其对于中国画人物的创新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周思聪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在她最美好的年华里遭遇“文革”,待到改革开放后又因长期的家庭劳作被风湿病痛折磨了十几年,在最后时期,周思聪在与病魔抗挣的时候还在努力的画画。著名外籍史学家高居翰曾说过“周思聪人物画中包含了对人的深刻同情心,甚至在她那最苦涩的任务外貌上。所展示的仍然是真挚的人类温情,是画家笔下和她笔下人物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也是中国现代人物画中颇让西方人感到最难欣赏的部分。”

周思聪的绘画历程作品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一、启蒙时期。出生于河北宁河县的周思聪自幼就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对书画产生了兴趣。进入小学时,美术老师张怡贞又给予她启蒙教育。初中时,在画册上看见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后,更加坚定的周思聪毅然决定报考美术院校。二、美院学生时代。周思聪在美院学习从附中开始一直到大学。在附中的她学习着素描、色彩等课程。扎实的功底使他能够顺利考入美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等艺术家。三、像工农学习。毕业后周思聪分配到北京画院,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下乡向工农兵学习,艺术创作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有意义。四、画革命政治题材。

1971年,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恢复了一些活动,其中包括画家的一些业务活动。而周思聪与当时千万画家一样投入到对政治业务的创作当中。其先后创作了政治题材绘画《长白青松》、《山区新路》(图1)等和历史题材绘画《鲁迅与陈赓大将》、《重返前线》、《抗震小学》等。这时期的许多画家都不敢大胆表现自我,而周思聪在这种历史与政治的双重模式下,她以对劳动人民真诚的崇敬为动力打动着观者。五、精神解放后的绘画时期。文革结束后,政治任务的色彩开始淡化,艺术家开始以个人的身份发表自己对政治现实与历史的看法。周思聪与卢沉合作的《清洁工的怀念》,继而又创作了《人民和总理》,这两个作品均有对周恩来爱戴群众的歌颂。在深入辽源煤矿的生活中,周思聪与卢沉合作《矿工图》系列作品。这系列作品与日本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颇有相似之处。80年代,她赴四川大凉山进行写生。

创作了一批小品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边城小市》(图2)、《秋天的素描》、《高原暮归》等。这些无不是记录着当地彝族妇女的每日劳作。这一系列的创作也是周思聪的绘画从歌颂英雄主题到平凡百姓的一个转变。

以少数民族为绘画题材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有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其大都表现为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新生活和党的新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兴荣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相互团结和融合的文化结晶与艺术时代特征的凝固。大批的艺术家都对这些民族化地区的宗教仪式、节日、服装等感兴趣。而此时的周思聪在意的却是这些彝族女性对普通一天劳作后所带来的各种酸甜苦辣。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作为母亲的她更能体会这其中滋味。仿佛这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激发了周思聪的绘画欲望。

在那里我看到的感到的,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那里地球转的特别慢,人生自生自灭,像植物一样,他们没有文化,但很干净,比较原始,这就很入画。……

——引自《周思聪访谈录》顾丞峰,《江苏画刊》

周思聪以彝女系列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延续到其晚期,《秋林负薪图》(图3)和《自在水云间》便是她在90年代完成的作品。这系列的作品才是周思聪真正开始敞开心扉抒发内心情感的时刻。兼有具象与抽象的地方,服从整体结构布局,又传达一种超脱写实的精神。

图3

新时期,许多艺术家以少数民族形象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尤在,且有增无减,数量的增多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各自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的不同的情感。如在20世纪李伯安创作出《走出巴颜格拉山》,其手法又与周思聪不同,用以大块面的黑白对比、雄厚的笔墨来描绘藏族人民的形象。而周思聪是以相对较朴实、清新的语言去描绘彝族人民的日常劳作。

周思聪说“艺术是人道主义,是人性、人的感情的结晶。”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觉醒虽只有几十年,但其表现的更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去创新的。新时期,大批的以民族题材的作品被问世 ,流于表面的形式感绘画创作和描绘民族节日绘画已经逐渐进入瓶颈时期。加之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碰撞,新的世界要求我们在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中求得民族的发展。如果说周思聪早期的《人民和总理》是寄托对普通百姓的关爱,那么在《矿工图》创作中就是对细微事物的传神写照。而在周思聪的彝族女系列小品中感受到的是其“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从技法层面升华到精神层次的过渡。周思聪正是看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平淡和其内心的追求,才会最终达到如此境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徐虹,《女性:美术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马文蔚,《周思聪与友人书》,大象出版社,2006

[5] 邵大箴,《追求平凡和真实——记画家周思聪》

[6] 何怀硕《风摧雨折,嘎然曲终》——来自《美术研究》1996.第三期

[7] 郎绍君《周思聪的绘画历程》——来自《美术研究》1996.第三期

[8] 周思聪、卢沉,《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吉林美术出版社,1981

[9] 卢沉、周思聪,《逸趣情真——卢沉周思聪水墨作品集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1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