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潘玉良若干研究的综述

2014-02-03 19:40余国升
2014年38期
关键词:潘玉良女画家绘画

余国升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殖民强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和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出现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思想解放并提倡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产生了一批那个时代的优秀女性艺术家。

这个时期的女性艺术家,实际上在当时的艺术主潮流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她们也很安静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为大众没有留下太多东西。但正是这些第一代接受现代美术的开荒者,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当代女性艺术的走向,而潘玉良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笔者在这期间,仔细阅读了《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1、《浅论潘玉良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影响》;2、《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3、等部分有关潘玉良先生的论作。本文就是就这些论作本人进行的一些分析与论述。

一、《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

《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这篇论文主要是以潘玉良先生一生绘画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价值的一篇论作,作者的目的是解析潘玉良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探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及成就,对民国时期女性艺术的发展,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并据此给潘玉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个应有的、科学的、定位。

该文正文部分详细的论述了潘玉良先生绘画艺术的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潘玉良先生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该文作者肯定了潘玉良先生对中国美术的贡献,特别是她”中西合于一冶”的艺术观和艺术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当时的女性意识的解放和东学西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现代女性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正文—潘玉良艺术观念和风格的形成—这个章节中,该文作者是这样论述的:在潘玉良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她既汲取欧洲艺术传统中独有的造型经验和科学理性精神,同时又受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借助面向世界的眼光,站在深入传统的视角,赋予东西方艺术传统文化和审美以崭新意义,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该文在潘玉良绘画艺术的特征这一章节中提到了女性意识这一点。 在该文中的观点和《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一文的作者不太一样。该文作者强调潘玉良先生不管是性格还是其艺术作品中,都表达的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完全不用男人的那一套标准和眼光,而是用自己女性的眼睛观看自身,诉说心语,分享个人经验。而《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一文的作者则认为潘玉良先生在作为女性角色处于当时的社会中,因为自身经历等原因,在面对社会时,总是会变换为男性角色去审视社会。所以,《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一文的作者认为潘玉良先生一生中都是在性别中徘徊抉择。

二、《浅论潘玉良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该文主要论述的是潘玉良先生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作者将潘玉良先生的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17年开始学习绘画至第一次回国讲学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萌芽和探索时期。(二)1937年她再次旅居法国后,通过兼容并蓄,其艺术思想开始真正成熟,其艺术创作也进入成熟时期。

然而作者在详细论述潘玉良先生艺术思想的形成时,又有另一种划分:(一)潘玉良早期艺术思想的形成(1917一1940年);(二)潘玉良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1940年一1977年)。

本人在详细阅读之后发现,第一种划分和第二种划分是1937年和1940年的区分。1928年—1937年是潘玉良先生从法国回国的十年,是潘玉良先生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探索期,也是她集中汲取中国画精华的重要时期。正是由于潘玉良不仅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绘画,更在这段时期既向国画大师学习中国传统技法和精神,还自己大量的反复临摹古画名画。更为难得的是,她甚至开始尝试借鉴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来描绘人体。因此而言,这十年的难得经历,对潘玉良日后画风的改变和最终的形成影响持久而深远。

而1940年则是潘玉良先生再次回到法國的三年后。潘玉良先生在努力尝试借鉴并且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开始比较多地源于祖国的线描手法。由于此前潘玉良已经熟练掌握了线描的精髓,在这个阶段她将线描融入西画作品的创作,大大地丰富了西画的造型手段。

到了50年代后,艺术风格渐趋成熟的潘玉良,终于展示出既完美融合中西、又散发独特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

在该文论述的潘玉良早期艺术思想的形成(1917一1940年)第 3点:西方艺术对潘玉良艺术思想的建构作用中,该文写道:“这段时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黑女》和《酒仙》。这些作品风格典雅、构图严谨、从表面上看非常符合西方学院式绘画的标准,但这种从严格讲只是未完成品,没有达到西方艺术特有的深度。”

对于作者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有什么理论上的支持,本人在这段时间的阅读中无法得到考证,反倒是看到很多对这个时期潘玉良先生的肯定,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三、《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

该文作者试图从潘玉良先生坎坷的经历和艺术风格上的形成上阐述作为一个女画家的潘玉良先生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艺术创作风格上的性别上的抉择。

该文作者在文中论述:她潘玉良因自己的经历成为一个矛盾体,既肯定又怀疑自己;既对抗又认定宿命。在她身上,个人、时代、社会特征相互交织,各种矛盾体现得尤为尖锐,因此,她具有作为变革时代中“性别问题”被研究的价值。

该文作者在简述潘玉良先生的生平后,反复强调潘玉良先生的性格脾气,并列举了许多苏雪林4对潘玉良先生举止秉性的描写以及苏雪林对潘玉良艺术作品的品论来论证潘玉良先生性格中带有的男性化倾向。作者认为潘玉良先生是有一种在逃脱女性身份,将自我同化为男性的心态。 然而,作者在论述潘玉良的艺术作品时却又写道“她(潘玉良)用心营造着女性世界,这个世界几乎拒绝了男性的存在。但这个世界的背后,却有着以客自居的内心认同。对于这种弱势身份,她宿命,且臣服于此。”为此,本人在阅读到这的时候相当的迷惑。

对于潘玉良先生的艺术作品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自己命运的的不甘与抗争,本人认为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苏醒。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里,女性一直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整体,在任何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形成了那时女性的软弱、自卑、狭隘的心理,没有自我意识、自主精神。作为这个时期最具有女性自主意识的女性画家的代表—潘玉良在国外进修期间,受西方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很大,她已经有意识的将自身经历或与其有关的事情融入到作品之中,是中国最早转变视角,开始关注自我,最早重视女性生理、心理及生活状态的女性画家。所以,苏雪林所描写的潘玉良先生的大嗓门、爱唱京戏、会喝酒等等是不能作为该文的论证的,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达而已。

四、结语

潘玉良先生的性格与经历决定了其思维情感、绘画风格与表现内容。她的画面显露出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且是受到所处的时代环境影响。潘玉良先生的艺术风格、艺术人生是在当时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特定时代中产生及发展的。

潘玉良先生“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主张,是中西相互包容的创作态度。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传统之间,交替使用彼此的绘画技法,使之既有西方绘画的审美元素,又有东方文化的独特韵味。然而,这并非简单的中西绘画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融合”的基础上重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既包容着西方艺术样式又明显透露着东方绘画精神。(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闫谊,指导教师:张小琴。

[2] 《浅论潘玉良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作者:王露露 张康夫,选自《美苑》2009年第一期。

[3] 《性别间的抉择——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作者:吴静,选自《荣宝斋——艺术经典》

[4] 苏雪林(1897年2月24日 —1999年4月21日)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与潘玉良为生前好友。

猜你喜欢
潘玉良女画家绘画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潘玉良创作手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一家三代八位女画家作品选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