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下”“左/右”引申义色彩分工的差异

2014-02-03 05:12张洋梵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方位词义项隐喻

张洋梵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论“上/下”“左/右”引申义色彩分工的差异

张洋梵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上下”、“左右”是最基本的方位词,其概念源自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实践中通过隐喻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如数量、时间、距离、年龄、社会地位和品质优劣等。而其中,“上下”的引申意义褒贬色彩分工一致,“左右”却时有交叉。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是“左右”背后的非唯一标准,即人们在水平空间的认知把握上相比垂直空间更具灵活性。

引申义 不平衡性 差异

一、引言

方位词指表示事物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及其关系的词,如“上,下,左,右,前,后,”六个词就组成了以人体为基点的一个三维空间。空间关系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直观关系,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课程中的必修课。上下、左右这两对方位词就是这上述认知需求中产生的,也是人们的认知结果在语言里的固化。

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远在汉代许慎就说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就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方位概念及其词汇形成是由人自身的身体构造及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人类的直立行走和身体器官的对称性的认知需要为“上下”和“左右”概念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屏障,而这种认知经验及成果作为源域被投射到生活生产中遇到的更多的未知目标域,方位词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

二、“上/下”的语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6版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上”、“下”的下列义项。(有删减)

上①方位词。a)位置在高处的:~部|~端|~游|往~看。b)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②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③旧时指皇帝:~谕。④向上面:~缴|~升|~进。⑤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⑥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⑦向上级呈递:~书|~交|~缴。⑧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⑨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到规定时间开始工作或学习等:~班:|~课。

下①方位词。a)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对,下①b)②③⑥⑩同):~部|~游|山~|往~看。b)次序或时间在后的:~次|~半年|~不为例。c)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部~|在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②等级或品级低的:~等|~级|~策|~品。③向下面:~达|~行。⑥由高处到低处:~山|~楼|顺流而~。⑨去;到(处所):~乡|~车间|~馆子。⑩退场:八一队的五号~。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等:~班|~学。

“上/下”是以自身为参照点对事物的位置做出的判断,受地心引力的制约,人类是直立行走,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垂直高度的落差。眼睛位于人身体的头部,处在一个身体相对较高的位置,事物进入我们的视线就有了上下高低之分。事物高于我们视线的,它的位置就是上;事物低于我们视线的,就是下。这便是对“上”“下”最原始的认知,表示垂直方向的高低。上是位置处在高处的,下是位置处在低处的。“上”的义项①a是基本意义。即表示物体在空间上的高低位置和运动。从认知角度看,这是源于人对自身躯体及其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认识的反映,如:头上/脚下,上/下臂,上/下唇,上/下齿,上肢/下肢等。“上下”的引申义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8] W.J.T 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P50.

(一)时间的先后

用“上”、“下”表示时间的先后与许多现象有关。河流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上游位处高处,“下游”位处低处,河流先流经上游,后流经下游;太阳是早上先从地平线上升,然后在傍晚落下。“上下”由空间领域投射到时间领域,“上”用来指“时间较早,过去的”,“下”一般指“时间较迟,未来的,后来的”。[1]如:

上:上学期/上回/上个年头/上一代/上辈子

下:下学期/下回/下个年头/下一代/下辈子

(二)数量的多寡

往一堆物品上添加物品时,这堆物品的高度就会随之上升,如容器里的液体。这一特点为“上/下”从空间域投射到数量域,表示数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创新股在开盘后的一个小时内下跌了30%”以及“在未来一周内,黄淮地区的温度继续上升,最高温度将突破20度”等句子在报纸、新闻上屡见不鲜。在其引申意义中,量多为“上”,量少则为“下”。如:

上:上升/上涨

下:下降/下调

(三)状态的好坏

汉语习惯用“上/下”这一垂直空间概念来喻指状态,一般来说,处于积极状态的为 “上”,处于消极状态的为“下”。 如:

上:蒸蒸日上/力争上游/略占上风

下:每况日下/不甘下游/处于下风

(四)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汉语中,社会地位和权力与空间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为上,相反为下。“上/下”被广泛应用在表示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词语中,其隐喻的理据为地位的高低。古代的皇帝高高在上,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向皇帝表达自己关于某事的看法叫做上书,如“公车上书。”。在餐桌上招待贵客要请上座。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叫做上级,公文的传送从上级往下级发送叫“下行”,而从下级往上级发送叫“上行”。

(五)动作行为

上山——下山 上场——下场

上班——下班 上学——下学

这种用法中,“上/下”从空间位置的意义中引申出运动的含义,从静止变为动态,表示动作的方向,也可以代表一种固定的活动。

总的来说,“上/下”本来是基于人体认知表示垂直方向的高低,由于物体数量多少与其上下高度成正比,人们在聚会时因权势不同座位的高低也不同,等等,以至“上/下”表示数量多少,辈份权势大小,程度高低,品质优劣,时间先后和活动静止等概念。但是“上”、“下”这组词的概念隐喻意义非常不平衡。“上”一般都与数量多、积极的、地位高的、品质优秀的义项联系在一块,而“下”恰恰相反,与数量少、状态欠佳、质量低劣、地位低等相连接。这跟人类身体的直立状态和人类对于垂直空间关系更为敏感有关。因为人类在从事绝大多数的活动时都是直立姿势,感官视线对对象世界形成本能的两分,高于视线的和低于视线的。并且从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来看,情绪积极高昂时通常展现出昂首挺胸的姿态,而情绪低落时多是垂头丧气。人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是站立着的,而生病的时候常常是卧病在床,呈现出平躺姿势。因此可以认为,人们对于“上”“下”两词的这种不平衡的意义分配来源于唯一的一个标准,那就是垂直空间认知。这种认知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固定下来,成为我们现在的一种习惯用法。

三、“左/右”的语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6版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左”、“右”的下列义项。

左①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下②⑥同):~方|~手|向~转。②方位词。东:山~(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过去也专指山东省)。③偏;邪;不正常:~脾气|~道旁门。④错;不对头:想~了|说~了。⑤相反:意见相~。⑥进步的;革命的:~派|~翼作家。

右①方位词。面向南时靠西的一边(跟“左”相对,下②⑤同):~方|~手|靠~走。②方位词。西:山~(太行山以西的地方,过去也专指山西省)。③较高的位置或等级(古人以右为尊):无出其~。④〈书〉崇尚:~文。⑤保守的;反动的:~派|~倾。

“左/右”与“上/下”相比,除了本意的对称性之外,在引申意义上并没有体现出像 “上/下”那样的极度不平衡。“左”有③偏;邪;不正常和义项④错;不对头这种带贬义色彩的意思。而“右”也有⑤保守的,反动的义项。可见“左/右”二字并没有在引申意义上得到准确的褒贬分工。可以说“左/右”是对称的,同时也是不对称的。对称性源于人们对于人体众多器官的认知,如左/右手,左/右臂,左/右眼,左/右腿等等。出于这些器官的认知需要产生了“左”“右”的概念。而不对称性体则可以从人们对于汉文化中的尊左尊右之争中得到印证。

长期以来,人们对汉民族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王希杰在《就左和右说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复杂性》一文中提出尊右是规范是主流的,尊左是一种有条件的偏离现象的观点。李现红在《尊左?尊右?——从车马出行图看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尊与卑》一文中通过对目前已公布的画像石、画像砖中车马出行图等的全面统计得出结论: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存在尚右、尚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行政职官以尚右为主,军事职官以尚左为主。而在社会生活中,尚左、尚右并不十分明显。分区域、定范围已成为研究“左右尊卑”的一个共识。

关于尊左尊右孰是孰非的争论由来已久,且各自为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左右”与权势、升贬、尊卑的关系比较复杂。尊左卑右的经验基础往往是崇阳心理,即人们对于太阳的喜爱和崇拜。我国地处北半球,面南面东不仅光线充足,也更加温暖,自然居住坏境孕育了先民们的这种崇阳心理。尊右卑左的经验基础则多是崇武心理,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以及更早,社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社会秩序常靠武力维护。在人的身体经验中,一般右肢较左肢更为灵活发达,也更能担任重活。两种尊卑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套不同的参考标准。

四、比较

“上/下”两字在引申意义上的褒贬色彩分工一致归功于仅有的一个参考标准,即人们对于垂直方向的认知,而“左右”两字在褒贬色彩引申上的交叉则离不开两套不同参考标准的遥控。不论是“主线——偏离”说,还是“尊左卑右”说或者“尊右卑左”说,都无法否定另一个准则的存在,每一个准则都在一定的时期和领域内起着作用。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解释:一、人们对于垂直空间的感知更敏锐。二、人们的日常活动是在水平面上展开的,因而对于水平空间的运用和把握也更灵活。正如“上天堂”与“下地狱”争锋相对,而“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垂直空间对于人类而言更加具有不可逆的一维行,而水平空间在面上展开,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查看资料,单纯研究“上/下”隐喻及其经验基础的文章远远多于“左/右”,观点较为一致且基本为本体研究。而论述“左/右”的文章则大多与文化、习俗相结合,且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从这种研究方式和数量上的不同也能部分地感受到“上/下”、“左/右”这两组词的差异。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还需要更多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1]何悦嘉.“上/下”域空间隐喻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6,10.

[2]候鹏.空间概念“上/下”的隐喻及其理据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

[3]张燕.论“上—下”空间—时间隐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4]李现红.尊左?尊右?——从车马出行图看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尊与卑[J].史林,2012,4.

[5]丁桂莲,陈小英.尊卑观念在古汉语中的体现——以与左右有关的部分成语、词语为例[J].国学研究,2011(1).

[6]孙占林.自然方位属性对左右尊卑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0(7).

[7]陈红芹.古今汉语里的“左右”释义[J].文学教育,2011,2.

[8]彭晓.汉语方位词“上”相关研究之董理与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2011,7.

[9]张豫峰.X+“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10]宋红梅.对称式方位复合词“前后/上下/左右”的认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11.

[11]赵利娟.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1,8.

[12]吴晓彤.汉语方位名词上/下的两种意象图式[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6.

[13]陈楠.浅谈“前后/左右/上下”[J].语言文字.2011(6).

[14]周锦国.也谈“左”“右”和“左右”——兼与王希杰先生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3月.

[15]George Lakoff,Mark Johnsen.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猜你喜欢
方位词义项隐喻
有讲究的方位词
《活的隐喻》
动物们的聚会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