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树
温通颗粒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
李建树
温通颗粒;穴位注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的探讨,长期以来一直围绕在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的争论之中。目前认为,代谢因素(高血糖症)是发病机制中的首发因素,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血管因素中造成微血管病变缺血-缺氧的原因中又有代谢因素的参与。所以患者不但有周围神经损害的情况,如感觉障碍、肌无力等,还多伴有周围血管损害。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单一,效果不佳。因此,自2012年以来,我院以温通颗粒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现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43~65岁,平均(52.2±1.9)岁,病程8~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中寒凝血瘀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5例患者均有肢体麻、凉、疼、痿等症状及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体征。并进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m/s)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m/s)检查。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自制中成药温通颗粒进行治疗,基本方:桂枝、细辛、艾叶、苏木、鸡血藤、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地龙、桃仁、红花、水蛭、黄芪,每次3粒,3次/d,15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联合应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0.1 mg、维生素B2注射液0.5 mg,交替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1次/d,15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肢体麻、凉、疼、痿等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无效:临床症状未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明显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35例患者中,治愈17例(48.6%),好转14例(40.0%),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88.6%。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消渴经久不愈,气血津液亏虚,气随津亏虚,气行则血行,气虚血行无力,气虚则阳气不足,阳虚则脉络失于温养,日久则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不通所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不通则痛,故有疼痛、麻木诸症,属“消渴”“痹证”范畴。本组患者属于寒凝血瘀证,应用温通颗粒配合穴位注射治以温阳散寒、行血通络为法,方中桂枝、细辛温肾阳[2],通经络;苏木、艾叶温阳活血;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记录:“乳香、没药二者并用,为宣统脏腑气血,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治之”;桃仁、红花辛散温通,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要药;鸡血藤养血通络;水蛭破血祛瘀;地龙祛风通络;羌活、独活祛风胜湿、舒筋活络;黄芪补气养血[3],起到气行则血行的作用。本方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温阳通络,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具有温阳散寒、通络除痹之功效,使气旺、血行、络通,筋肉得以濡养而诸症痊愈。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营养神经,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综上所述,温通颗粒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这类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效果明显。
[1]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17.
[2] 庄义昭.援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65-66.
[3] 方春龙,郭宏敏.从气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与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4(10):64-65.
R587.1
A
1673-5846(2014)09-0228-01
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枣庄 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