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江
乐山西坝窑遗址群地处岷江下游的西坝镇(古称西榕镇),距乐山近20 公里,属五通桥区所辖。据《乐山市五通桥区志》 载:“西榕镇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此地出产煤炭,可供燃料。所产煤矸石及含硅瓷土可供作烧陶制瓷的原辅料。窑厂遗址分布在庙沱村、建益村以及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这一带矮丘平缓,依傍岷江支流沫溪河,均是筑窑烧瓷的好地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坝人修梯田和机耕道时就发现脚下的泥土里埋藏有大量的黑釉瓷片。1986年在乐山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市、区两级文物部门按有关规范对西坝窑遗址群进行了踏勘和建档。2008年春,经由省考古部门正式发掘后,发现在绵延三四公里的缓坡低丘下竟埋藏着一个由百余座大大小小窑炉组成的大型黑釉瓷窑遗址群,面积达30 万至40 万平方米,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数米,其中有数量庞大的瓷器残片和窑具。西坝窑遗址群规模之庞大、瓷器器形之丰富、釉色之斑斓,引起省内外文史界、收藏界的密切关注。乐山西坝窑这五个字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正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在中国陶瓷史和收藏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西坝窑“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衰于蒙元,终于明代”的结论已为公认。
西坝窑鼎盛期处于两宋时期,工匠们用轮盘和双手展现着瓷器的多种造型。西坝窑瓷主要造型有:盏、盘、瓶、壶、罐、炉、灯、文房用品、研钵、动物俑、冥器等十余类。诸如:茶盏,为西坝窑最主要品种,有大中小之分。瓶,有花口瓶、双耳瓶、长颈瓶、玉壶春瓶、胆瓶之分。罐,有直口罐、卷口罐、双耳罐、出筋纹罐、鸟嘴双系罐之分。香炉,有兽首三足炉、鼎式炉、圈足炉之分。碗,有直口碗、斗笠碗、钵盂碗之分。壶,有执壶、双耳单柄壶、葫芦壶之分。文房用品,有水注、水盂、水洗之分。冥器,有魂瓶、老人罐之分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西坝窑数百年的烧瓷历史是以黑釉瓷为主,由此出现的其他釉种,如褐釉、窑变釉、花釉等,其实都是黑釉的变种,故均归于黑釉窑系。西坝窑瓷器的釉色可分为黑釉、褐釉、窑变釉、杂色釉等四大类。
黑釉:釉料中含铁成份(即三氧化二铁含量)达5%至8%以上,在氧化焰(即通风量大,供氧充足,燃烧完全,具有氧化作用的火焰)中烧成。可分为亮光黑釉、亚光黑釉。其中亮光黑釉纯黑,玻化度高,光洁可鉴。
褐釉:釉料中含铁成份(即三氧化二铁)在3%至5%之间,并在氧化焰中烧成。可分为亮光褐釉和亚光褐釉。其中亮光褐釉俗称紫金釉,色为酱褐且光亮如镜,玻化感强。
窑变釉:西坝窑窑变釉的产生,是因为工匠们在含铁元素为主的釉料内添加不同比列的含铜、锰、锌、磷等元素的天然矿物原料所致。从硅酸盐化学角度看“窑变”就是指釉料中的呈色元素在窑膛内高温氛围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窑变”时,各种呈色元素(以铁、铜、锰、锌为主)在熔融状态的釉料中,随釉中的微气泡流动而产生流纹、结晶或晕染,使釉面出现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西坝窑窑变釉包括:蓝白兔毫釉、金兔毫釉、玳瑁釉、铁锈斑釉、油滴釉、茶叶末釉、花斑釉等。
杂色釉:施釉方式上的变化而形成的釉种。如拉线(出筋)纹釉、洒(甩)釉、蟒皮釉等。
如 《乐山市五通桥区志》 所载,西坝镇从五代开始就有人烧窑。可以设想,这个地处川西南的小镇,亦曾窑火旺盛,商贾云集,一船船西坝黑釉瓷器沿岷江运向重庆再出三峡,销到江浙和中原地区,也或许作为边贸物资在峨嵋、乐山至宜宾一带的茶马贸易集市上,为大宋王朝换回急需的大理战马。
但是,如此兴旺发达的西坝制瓷业终于嘎然而止。南宋晚期,四川是南宋偏安政权最后的战略支撑,宋元军队在四川的战争持续近40年,围攻合川、泸州、乐山等城池的战斗尤为惨烈。史载,蒙元铁骑所到之处,“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野奥区,今为膏血之野”。由于战乱和掠夺,四川人口锐减,经济崩溃。《四川古陶瓷研究》 记载了上述这段历史,并指出:“南宋淳熙二年(1177年),四川共二百六十四万户,人口七百五十余万。但到了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只余十万户了。”乐山(嘉定府)作为控扼岷江阻止元军沿江东进的军事要塞也曾有持续20年的争夺战,最后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守军失败后举城投降。乐山虽未遭屠城之灾,但20年争夺战中依旧损失惨重,地处近旁的西坝镇及西坝窑业也难免战火荼毒。
黑釉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烧造历史。宋代,全国黑釉瓷生产达到新的水平,公认的领军窑厂是福建建阳窑(建窑)、江西吉州窑,前者烧出了富有装饰性的窑变釉品种,后者以釉下剪纸和树叶装饰称奇。但不少专家、学者在考察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乐山西坝窑遗址群的规模和瓷器品种、釉色种类,不逊于或超越了建窑和吉州窑,尤其是窑变釉瓷器,品种繁多,窑变纹饰豪迈奔放而极富想象的张力。乐山西坝窑遗址群和西坝窑瓷器是珍贵的宋元历史文化的物证。
作为乐山人,我们应从通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乐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应感谢古蜀人为我们留下了“开明故治”的传说,应感谢汉晋时期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乐山崖墓群,应感谢唐代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享誉世界的乐山大佛,应感谢明清时期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长长的城郭和高高的城楼,但持续四百余年的宋元时期该何以称道? 那就是宋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西坝窑遗址及数量庞大的黑釉瓷、褐釉瓷及窑变釉、花釉瓷器——这同样值得我们感谢。面对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和创造力的遗物遗迹,我们应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乐山西坝窑的发掘引起了广大市民、市区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关注。发掘工作一结束,有关单位已及时斥资将西坝窑遗址暴露出的窑体耐火砖搬进博物馆妥存。建议接下来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应尽早利用西坝窑窑墙、窑床等耐火砖复原一座古窑。在此基础上,广泛征集西坝窑各类瓷器,并设专室或专馆陈列对外展出。配以与制瓷工艺相关的系列人物泥塑群像,再现当年西坝人揉泥、拉坯、制瓷的情景。组织市内外历史、文化、收藏、陶瓷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发新闻,出版画册和研究论文集等。总之应尽力发掘乐山这段几近湮没的历史,让今天的乐山人特别是让青年学子们,有机会欣赏到两宋时期乐山陶瓷工艺杰作,感悟到千年前西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乐山旅游名片上又增添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在条件成熟时,可用西坝瓷土、工艺批量生产仿宋元黑釉瓷器、褐釉瓷器、各类窑变釉瓷器、花釉瓷器,供乐山旅游商品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