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宗教变迁问题

2014-02-03 11:45潘宏纹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楼宇城镇城镇化

潘宏纹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宗教变迁问题

潘宏纹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新型城镇化不仅改变了我国社会原有的空间格局、人口分布、资源分配、社会关系,也给宗教在现世的世俗化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大宗教既是社会转型升级的参与者,也是城镇化历程的亲历者。随着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的解构或重建,宗教在人员流动、文化传统、环境变换、城乡空间、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生态和状况。楼宇宗教、网络宗教、市民宗教等具有城镇化背景的新宗教形式值得关注。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宗教;新生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中的宗教问题

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历来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党的十二大的“工业化”到党的十六大的“城镇化”,再到党的十八大的“新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进度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也在逐年提高,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城镇化不仅仅在产业、土地、人口、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环保等具体民生领域给社会带来了变化,也给宗教的处世情境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大宗教既是社会转型升级的参与者,也是城镇化历程的亲历者,宗教自身内部也在悄然发生一场城镇化的嬗变。随着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的解构或重建,我国宗教在人员流动、文化传统、环境变换、城乡空间、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地下聚会点、家庭教会、楼宇宗教、网络宗教等宗教新生态的产生都具有城镇化的社会根源或背景。宗教的城镇化变迁不是个体独立的事件,它与国家的城镇化既有内在逻辑上的因果必然,也有外在表征上的冲突不适,这种矛盾性的互动催生了城镇化中的宗教变迁问题。

二、宗教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表现

城镇化改变了我国社会原有的空间格局、人口分布、资源分配、社会关系,特别是随着2.5亿农民的市民化,大量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实现地域与身份的双重转变之后,使得宗教作为一种群众性、民间性极强的社会实体,在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信众组织、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和变革。当前,在宗教领域,一些具有城镇化背景的新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一)空间布局:由山林宗教向楼宇宗教

“天下名山僧占尽”,曾代表了我们对于宗教在地理分布上的固有印象。隐世遁世,与社会生产生活保持疏离是各大宗教普遍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社会中,农村是宗教繁荣的重点区域。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三纵两横为基本框架结构的城镇群、城镇带,全国城镇规模和城市辐射力正在不断扩大增强,大量的农业人口正逐步由乡村向城镇迁移。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截至2013年,以城镇户籍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其中,还不包括2.3亿的城市流动人口,即占总体大多数的农民工群体,如果将这一部分“准市民”计入,我国的城镇人口数还将倍增。到2020年,我国农业人口将大幅减少,而城镇人口会相应增加,那么,原有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信仰结构就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萎缩。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这种现象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宗教活动点开始出现。新兴的城镇集群信仰促使我国现有的宗教在地域空间上渐进突破传统的山林局限,伴随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城镇规模的延伸扩大,寺观堂点将会建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以满足人数众多的城市信教人群的宗教需要,但拘于造价、土地、规划等客观条件,城市宗教场所不具备乡村宗教所拥有的平面铺陈优势,因此,城镇中的楼宇宗教场所会越来越多。

以西方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从乡野到城镇,从山林到楼宇,从散落到集约是每个宗教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经阶段。城镇化的发展前提是城市面积和空间的拓展,但受到土地存量和国家土地政策等调控因素制约,土地指标短缺一直是困扰各地地方政府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鉴于楼宇宗教在空间集约、功能复合、集聚效应强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从目前全国和广西区内的一些城市和地区来看,楼宇宗教这种形式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先期城市编制中没有宗教规划用地的新城区,宗教场所的预留空间不足,以致于在后期由于群众宗教需求迫切,不得不在既定城市编制上挤出宗教场所,借助楼宇宗教纵向延展空间,解决供需之急。

楼宇宗教与传统的院落宗教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疏于管理或引导不畅,都会导致楼宇宗教的失序发展,增加公共安全、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如何加强对楼宇宗教的摸底调研,做好楼宇宗教在场址选定、空间设计、产权物业、人员管理、活动组织、消防安全,与周边公共组织和公共人群的关系协调,密切与市政、住建规划、公共设施服务等多部门的横向沟通协同,都将成为未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

(二)角色身份:由边缘人向城市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从上述国家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实现城乡的转变,通过城镇产业的发展引导人力、资本、生产、消费的流向,带动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这一决策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城进村退”模式即将启动,通过就地城镇化或异地转移城镇化等途径,实现城镇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

城镇化中的规模性人口转移给我国各大宗教的组织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建,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一,对于原有的农村宗教来说,随着农村人口、农村建筑双重空心化形势的加剧,原有的宗教队伍会有一部分信众资源的流失,但同时也会在贫病老弱妇五类留守边缘人群中发掘出新生的力量与资源。以笔者在广西境内所做的实证研究为例,农村宗教的区域性萎缩与区域性繁荣目前在上述地区的一些村屯呈不均匀的分布。第二,对于众多的城镇区域来说,随着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其负载的宗教需求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初入城市尚未完全摆脱原有的生活惯性时,在经济生活、文化观念、社会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时,这种内在的角色转化阻力会激发更多潜在的宗教皈依情感,培养更多的非信徒成为信徒。因此,有些学者也将此视为宗教在现代城镇化发展中的新机遇,“城镇化中的教徒虽然有些人外在形式上达到了城镇化,但内在的一些东西很难快速转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推动、竞争概念的普及、文化的交融和变迁对宗教徒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信仰行为、宗教功修等产生了很大的挑战。”[1]

就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有关“3个亿”[2]的城镇人口改造计划来统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1个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个亿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村民改造和约1个亿中西部地区人民的就近城镇化。届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教群众队伍的成分构成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城镇信众的大多数会是从边缘人到城市人转变而来,与传统的老五类贫病老弱妇人群比,这部分信众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份认同上,甚至在行为诉求上,都会与传统的信教徒有所不同。

(三)载体形式:由庙堂宗教到网络宗教

现代宗教与传统宗教相比,最直接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加入境随俗,即传教的方法与手段有了日新月异的革新和变化,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媒介的运用,使宗教界与世俗界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更好地满足信众的喜好,方便宗教与广大信众的联系,宗教界除了采用一贯的口述、经籍、艺术、辩论、体证、实修、法事等常规传教途径和手段以外,也积极借力于现代音像、广播、影视、网络等图文并茂、活泼通俗、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平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其受众面广、维护成本低、社会效应大,成为各大宗教在网络虚拟空间营销自己、宣传自己、吸引信众的宠儿。在线宗教、网络宗教等新宗教形态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数以百万计的宗教类网站。全国五大宗教均通过建立宗教网站,开设微信群、QQ群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相关活动,网络已经成为宗教界在现实宗教场所之外,又一个牧养、教化信众,弘扬、传播本宗教文化的有力平台。

新型城镇化的四大特色之一是智能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智能化管理将会运用到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情监控等各个方面,在打造信息城市、建设智能政府、为公众提供智能服务的大趋势下,信息化、数字化产业与技术的应用也会成为网络宗教发展和传播的有力平台。当前,我国宗教的活动形势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可以预测,在不远的未来,网络宗教有可能取代实体宗教的部分功能,成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常态”。

三、对“宗教的城镇化”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社会转型升级时期,宗教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与城镇化无法剥离,揭示宗教在城镇化中的嬗变,呈现城镇化中宗教的变迁,从城镇化视域对各种宗教重大和难点问题的社会生成机制进行社会学、管理学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对各种新生宗教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我们的宗教工作理念、宗教工作惯性、宗教问题成见进行修正补充,为进一步夯实统一战线的宗教群众基础,改进新时期宗教管理思路,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做好宗教工作,不能脱离新型城镇化视野的大格局

虽然与欧美发达国家80%-90%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但改革三十余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化的规模初见成效。我国的宗教发展和宗教事务管理是在整个国家历史进程中与其他社会事务一起完成和实现的,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将宗教问题放置在社会历史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研究,因此,做好宗教工作一定要形成城镇化情景的大视野,从社会根源给予宗教最为本源的认知和理解,为全面、理性地研究宗教新生问题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现实基础。

(二)对于城镇化中的新生宗教问题,要做到宽容理性与审慎严谨并举

对于城镇化中出现的宗教新问题、新现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做到理性地接受和宽容地对待。毕竟,宗教与其他一切世俗文化一样,有其进化发展的必然性。推陈出新是每一种宗教得以生生不息、久盛不衰的内生动力。几千年来,各大宗教因为各种时事机缘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演进变革。针对当前城镇化中宗教的变迁,我们不必如临大敌,惶惶无措,而是应该秉持一种宽容理性的态度。在涉及楼宇宗教、网络宗教等具体实务时,要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全盘否定,严防死守,使现代宗教失去自我更新与扬弃的机会。

(三)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重视宗教相关问题的解决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宗教问题,特别是新城区中的私设场点、非法集会等违法违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先期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中宗教场所用地缺失造成的。建议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能提前介入城市编制、修编等规划工作,与住建、市政、发改等部门协同,争取为城市宗教的发展预留更多合理的生存空间。

[1]高炜.中国城镇化对宗教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268-271.

[2]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EB/OL].(2014-09-17).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zgczh/.

责任编辑:杨 东

B91文献识别码:A

1002-0519(2014)06-0052-03

2014-10-14

潘宏纹(1982-),女,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宗教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猜你喜欢
楼宇城镇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通信生产楼宇建设项目造价问题分析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商务楼宇治理中党建融入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广州S楼宇的观察与思考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与就业
智美兼具的精品——评测君和睿通Homates H10楼宇对讲室内门口机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