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宏
(中共井研县委 四川 井研 613100)
参加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为期一周的“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学习,既开阔了眼界与视野,又丰富了理论和经验,更为下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美丽新村建设提供了借鉴,收获颇多,感触很深。浙江和江苏两省农村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新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十分震撼,油然而生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危机感和慢不得的使命感。
浙江桐庐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萧山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奉化滕头塑造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村,安吉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江苏常熟蒋巷村建设特色生态村、“田娘农场”发展现代农业,苏州旺山村规划建设全国最美乡村等等。两省把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步规划、连片培育主导产业,呈现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浙江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城乡文明”四个一体化,有序推进美丽新村建设。以中心村为重点,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无缝衔接各项规划,确保规划能落地、建设快实施。以乡、村为实施单位,通过实施以奖代补项目的形式开展“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乡、村(集体组织)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山区和小村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走科技、生态、高效、低碳产业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基地。到2009 年,浙江全省农村流转土地633 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2%,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种植基地910 万亩,占耕地的38%,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66 个、无公害农产品2378 个,1081 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82 个通过中国绿色华夏有机食品认证。同时,着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把生态建设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重点项目,打造“蓝天、碧水、绿地”,营造了“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田园美景。
从整合资源入手,着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考察游、生态田园观光游、农家生活乐趣游、农耕文化体验游、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游,努力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为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浙江奉化滕头村,坚持以文化提升产业,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乡村旅游中。在江南风情园中陈列脚踏、手拉、牛拉水车、吊桶等农家用具,展示江南农耕文化;在石窗园里陈列明清时期奉化一代石匠雕刻的石窗,展示江南特色建筑工艺;在百年老屋里,有打年糕、拉姜糖、民间杂耍等现场演示;在现代种植园有草莓、葡萄、黄花梨、小青瓜、水蜜桃及其他农产品供游人参观采摘。创办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设“爱国主义、生态环保、军事国防、科学普及、劳动技能、拓展训练”六项教育基地。截至2009 年,浙江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728 个,经营农户1.5 余万户,直接从业人员9.6 万余人。
浙江和江苏各地都把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把美丽新村建设列入党政干部综合考核内容。省上成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各级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承担相应职责,保证工作上统筹安排、步调协同一致。注重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强化美丽新村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金融支持。完善省对县的财政体制,加大省上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敏感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增强共建共享美丽新村的合力。
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两省产村相融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外在的、有形的变化,更有本质的、内涵的提升,秘诀到底是什么?
浙江和江苏绝大多数市县基本完成了中心村布局规划,一大批中心村已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集聚点。桐庐用宏观的、系统的、全局的理念来统筹城乡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注重城乡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人口优化布局,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村较快发展,实现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并驾齐驱”。安吉开展“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以实施“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四大工程为载体,计划通过10 年时间,把全县建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真正做到全域、全面、全程规划,无缝衔接,确保规划能落地、可实施。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没有高起点的规划,就没有高水平的建设;没有统筹规划,就没有集中连片。
两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基础大配套带动大产业,以大示范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大跨越,强力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彻底打破镇、村行政区域限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大面积流转土地,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集中打捆,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化率和复种指数,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打造了一批蔬菜村、水果村、养殖村、粮油村。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改善生产条件是发展产业的前提条件,必须提前谋划、统筹思考。只有基础配套的良好平台,才能造就产业的百花齐放。
两省各地充分整合生态、文化等优势资源,科学规划,以建设低碳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拓展多种经营,大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实现了产业发展变一季为多季、变一业为多业,一产接二连三,促进了产业、新村协调可持续发展,处处呈现产业兴旺、村庄秀丽的田园山水画卷,打造出一个个靓丽秀美的江南特色村庄。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有产业支撑的农民新村,才能让农民安居乐业;有新村带动的产业发展,才能形成规模、巩固壮大。只有坚持生态发展,农业产业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两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地“一把手”亲自抓美丽新村建设。一是完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跨村跨乡镇置换、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引导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山林承包、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集体经济权益的同时,将户籍迁至居住地,享有与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上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激励村庄和宅基地整理复垦。浙江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推进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省级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充分考虑美丽新村建设需要,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美丽新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只有上下一盘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努力形成工作推进的强大合力,才能确保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看别人,比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己之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四川省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认真借鉴两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成功经验,力求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域、全程、全面覆盖。四川省山区、丘陵、平原呈多样化分布,各地发展不均衡,省上在规划布局上应作统筹指导、分别要求。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应根据人口分布及今后产业发展趋势,依托产业相对集中规划。同时,因地制宜,撤并空心村,保留特色村。要与城镇化规划同步,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等规划,真正做到无缝衔接,在实施过程中保证规划落地不变样。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政府要在做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尊重、引导、支持和组织农民群众愿意干、自己干。当前全省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在资金投入上主要依靠上级项目和财政资金整合,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地方财力负担较重,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此,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完善好投入激励机制,加大对县级奖励政策配套力度,通过政策牵引提高群众参与度,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按照“新村依托产业建、产业围绕新村转”的思路,以新村为带动,以产业为支撑,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就布局到哪里,促进产村相融、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业主成片开发、连片发展、无缝覆盖,实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种养配套、长短结合。要着力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的基地建设模式,促进农民变产业工人、农民变业主,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责任机制,建议将目标任务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要按照“省上指导、县级统筹、镇乡组织、村组实施”四级联动工作原则,统一协调指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全责,相关乡镇和责任部门具体抓、挑重担,确保领导、经费、措施、人员“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