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静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大批临海、临江、临湖的滨水城市。岸线是滨江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岸线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对滨江城市岸线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一直不仅是多个城市学科关注的课题,而且更是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滨江城市岸线以生产岸线为主,主要以客货运输码头的方式加以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拓展,滨江城市城区岸线逐渐由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生态岸线转型,其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景观、生态等公共空间功能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由于对滨江城市城区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生态岸线转型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研究,在实践上缺乏系统总结,导致现实中滨江城市城区岸线的无序开发利用、乱建乱占、破坏陆域资源和生态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因此,滨江城市城区岸线成为城市管理应当重视的一个区域。如何规范滨江城市城区岸线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利用公共空间资源,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水滨 (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 (即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
滨江城市就是紧邻江河的城市,其岸线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即与河流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是城市邻近江河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公里,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城市滨江区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霍依尔 (1988)主编的《滨水空间更新》,首次对滨水空间的开发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该书在理论部分着重对滨水空间开发的驱动因素与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概括;在案例分析部分对北美的情况进行总体回顾的同时,收入了若干个详细的个案分析,包括多伦多、鹿特丹、斯旺西、曼彻斯特、巴尔的摩、香港等。
1993年威尼斯“全球水上城市中心”主编了《城市滨水空间——水上城市开发的全新领域》一书,书中大部分作者都是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主持者或参加者,他们针对滨水空间开发各抒己见,该书被称为“滨水空间规划师言论荟萃”。
1996年驻华盛顿的“滨水空间中心”主持编著了《全球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成功实例》一书,收录了若干个详细的案例,同时介绍了其他90个建设项目,对滨水空间转变实例、商业滨水空间、文化与教育项目、历史遗迹性滨水空间、休闲娱乐项目、住宅开发项目、交通与工业型滨水空间改造等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被称为“滨水空间形体规划师的宝典”。
2002年日本土木学会主编了《滨水景观设计》一书,以河流水滨为研究对象,以景观设计为主线,从河流的景观思路、设计基础、规划程序、水工建筑物和重点地区的景观设计、城市河流的空间构成和景观设计以及河流景观的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另外,从80年代起,西方国家一些著名的建筑杂志也开始关注城市滨水区项目,陆续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辑。其中英国的Architectural Review分别于1987年、1989年和1998年出版了三期专辑。其他杂志如日本的Process:Architectural曾经在1984年出版过滨水区的专辑,英国的Architectural Design在1995曾经以“建筑与水”(Architectural&Water)为名出了一本专辑,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al于1991年2月出版一个名为“新城市滨水区”(New Urban Waterfront)的专辑。
2001年哈佛大学的马歇尔 (Richard Marshall)编写了《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s in Post-industrial Cities),首先对当前城市滨水区开发进行了回顾,从连接滨水地区、重塑城市形象、港城关系以及历史城市的滨水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每个方面都结合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也被收录其中。
此外,还有一些著作较为广泛流传,如《滨水区规划和开发——论坛汇编》(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是1986年在纽约召开的一个专业论坛的报告辑录,从环境控制、复兴滨水区域的公私利益平衡以及视觉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布朗尼尔 (S.Brownill)在1990年撰写了《伦敦港区开发——另一个规划灾难?》(Developing London’s Docklands:Another Great Planning Disaster?),书中详细分析了伦敦港区的开发历程。加斯蒂尔 (R.W.Gastil)在2002年撰写的《超越边界:纽约的新滨水区》(Beyond the Edge:New York’s New Waterfront)则针对“911”之后纽约曼哈顿滨水区的重建进行了探讨,其中不乏对世界众多著名滨水案例的研究。华莱士 (D.Wallace)在2004年撰写的《城市规划/我的方式——从巴尔迪摩内港到下曼哈顿》(Urban Planning/My Way:From Baltimore’s Inner Harbor to Lower Manhattan and Beyond)从一个业外人士的视角探讨了滨水区域城市设计的原则。美国土地协会继1983年与瑞恩等联合出版了《城市滨水区开发》之后,2004年又出版了《重塑城市滨水区》(Remaking the Urban Waterfront)。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海岸线和江河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对滨水城市岸线的开发利用。
1.有关海岸线和江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相关的文献的包括:柯海的《浅议岸线规划的原则与方法》(1990),张庭伟的《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1999),曾令木、付悦、甘莉的《浅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岸线的合理利用》(2001),王建国、吕志鹏的《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2001),王传胜、李建海、孙小伍的《长江干流九江新济洲段岸线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2002),陈俊侠的《岸线规划的一个案例——深圳西海岸线的现状与未来》(2003),徐宏瑞、叶书龙的《泰兴段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开发》(2004),邓瑞芳、朱维斌的《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优化新探》(2005),李士彦、王杭州的《内河航道岸线规划与管理》(2005),罗晓峰、李令长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规划与治理》(2006),曹卫东、曹有挥、吴威、梁双波的《长江巢湖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2008),吴惠芬、袁正烨的《略论长江江阴段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008),龙斌的《安徽省长江与淮河干流岸线利用规划》(2009),雷宏的《优化岸线资源利用促进港口科学发展》(2009),罗彬的《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的思考》(2010),曹玉红、曹言红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协调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管理》(2011),姚远芳的《从经济学角度谈港口岸线的管理》(2011),崔峥、佘小建、林云光、郑久清的《厦门港刘五店港区岸线规划试验研究》(2011),蓝兰、苏波的《浅析岸线规划在广西河道管理中的作用》(2011),江小青、罗晓峰、李俊玲、张小峰的《三峡库区岸线利用与管理初步研究》(2011),马志鹏、熊德迟、李杰的《中小流域岸线管理规划初探——以流溪河上游段为例》(2012)。
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和主要观点如下:
林振山、齐相贞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的若干环境问题和对策》(2005)中分析了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的四大环境问题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下的区域社会生产这个经济“大木桶”里,起到短板约束作用的因素是环境资源,而不是通常倍受关注的资金或管理因素或科学技术,文中还提出了有关整治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的八个措施。
徐敏敏在《基于岸线资源价值利用的研究》(2010)中阐述了岸线有偿使用的实例和港口岸线收费的依据,着重阐述了如何实施岸线有偿使用的价值实现。
陈海峰、王晓婕在《长江南通段岸线开发与利用现状》(2011)中认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功能区划必须坚持可持续开发作用、深水深用与浅水浅用、集约格局与纵深发展结合、上下游及左右岸利用方式协调、开发规模和时序与城市和产业发展适应等五条基本原则,区划过程一般包括4个步骤,即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岸线资源因素、分析岸线利用现状及需求、分析岸线利用适用性并完成功能分区。提出了基于遥感与GIS的岸线资源因素和利用现状评价思路,引入了构造联表的岸线开发适用性分析方法,并且应用这些方法对南通段域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功能区划分。
2.有关滨水城市岸线开发利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见。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和主要观点如下:
李钊在《滨海城市岸线利用规划方法初探》(2001)一文中强调了岸线利用规划与城市及城市景观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对岸线利用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岸线利用规划的重点、关键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对汕头市岸线利用规划提出了一些基本规划思路,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王建国、方立、陈宇、吕志鹏的《海口滨海岸线城市设计探索》(2003)以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发展与控制滨海岸线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与景观架构等。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应遵循岸线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的原则,采用滚动渐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尊重其原有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价值,加强滨水区与城市腹地及各开放空间的连接,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朱红云、杨桂山、万荣荣、马荣华在《长江城市岸线资源港口开发适宜性分析与合理利用——以南京市为例》(2005)中,认为仅从岸线自然条件及岸线集疏运、城市依托等人文因素出发讨论岸线港口开发适宜性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统筹考虑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岸线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双赢。以长江南京段岸线为例,从岸线自然条件和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角度,分析了岸线资源港口开发的适宜性状况,指出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刘宝国、姚亦锋、严为洁在《滨江生活岸线规划探析——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2006)中指出:滨江生活岸线是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其规划涉及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城市特色、维护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在规划中除遵循一般的原则外,还应注意协调发展、空间共享、自然生态的原则。该文以仪征市为例,探讨上述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协调、共享、生态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
黄恕金在《浅谈城市滨水地区规划的构思》(2007)中,从现状用地分析、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公共绿地规划、岸线规划等几个方面,阐述城市滨水地区规划的构思。
陈舣亦、张敏、张春艳在《重庆滨江地带岸线利用规划研究》(2009)中以重庆为例,分析滨江岸线利用的发展趋势,按照“集中做强生产岸线、合理优化生活岸线、适当保护生态岸线”的规划思路对主城区滨江地区岸线利用进行研究,为城市岸线的开发利用提供经验与指导。
钟虹滨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2009)中,通过对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思路的研究以及对城市滨水地带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哥本哈根正在通过建设市民休闲活动的新海滨公园、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新住宅建筑以及以运动为主题的滨水建筑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通过进一步考察,揭示出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
辜克威、黄丹丹的《厦门东南滨海岸线规划设计评析》(2010)中的岸线规划设计体现了生态性、地域性和科技性等特点,文章主要从用地结构、空间规划、景观构架等方面进行评析,得出结论:滨海设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宏观出发,重视历史文脉和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开发。
张碧钦在《城市蓝线规划与河道岸线管理保护的若干思考》(2012)中分析莆田南北洋河网的岸线保护现状及规划滞后等存在的问题,阐述河道蓝线规划等岸线保护专业规划的必要性和技术要求,对城市河道控制、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1.国外既有成果主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以及景观设计,但涉及滨江岸线的整体开发和管理的内容相对较少。
2.国内对海岸线和江河岸线的研究主要涉及岸线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既包括城区岸线,也包括城区之外更为广阔的延伸岸线,其空间范围一般长达几十到几百公里,甚至是整条河流。
3.由于滨江城市岸线资源极其宝贵,因而学者们对滨江城市岸线的规划非常重视。但是,学者们多从滨海城市海岸线的开发现状、主要问题、相关建议与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对海岸线进行规划,而有关滨江城市岸线的研究相对较少。
4.在对滨江城市岸线的既有研究中,涉及的岸线空间范围大多比较长,而专门针对城区岸线开发管理的文献比较少见。
滨江城市城区岸线是城市实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开发利用与管理既涉及城市全体居民的利益,还涉及岸线地域的管理者、周边企业、单位以及居民的利益,需要进行统筹和协调。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滨江城市城区岸线逐步由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转型,其公共空间的属性更为显著,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复杂,因而应当成为滨江城市管理研究的重点。
[1]曹玉红,曹言红.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协调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0).
[2]徐宏瑞,叶书龙.泰兴段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开发[J].江苏水利,2004,(2).
[3]雷宏.优化岸线资源利用促进港口科学发展[J].港口管理,2009,(6).
[4]林振山,齐相贞.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的若干环境问题和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
[5]姚远芳.从经济学角度谈港口岸线的管理[J].中国水运,2011,(11).
[6]FITZGERALD·A·R,ed.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C].New York: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1986.
[7]罗彬.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的思考[J].港口经济,2010,(4).
[8]徐敏敏.基于岸线资源价值利用的研究[J].港口科技·港口探索,2010,(5).
[9]邓瑞芳,朱维斌.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优化新探[J].现代交通技术,2005,(1).
[10]江小青,罗晓峰,李俊玲等.三峡库区岸线利用与管理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