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看中国改革发展的特点

2014-02-03 11:3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特色

赵 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通过历次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体方案,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掀起新的改革开放大潮,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

一、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35年来8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着逐步演进与探索。

(一)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中国改革的启动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新革命”的序幕,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改革特点在于正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体制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深圳经济特区则是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标签,中国经济开始意识到“市场”的力量。

(二)从1984年10月到1992年10月:中国改革的展开阶段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这一阶段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开始探索从旧的经济体制转为新的经济体制,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有许多重大突破,现代企业开始萌芽,社会各阶层活力空前。

改革开放头十几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期,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成功地让中国跨越了温饱,开始向着实现小康的目标迈进。

(三)从1992年10月到2002年10月:市场经济的构建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以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发出了“中国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开放谁就下台”的呼声。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一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市场”的力量正式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并深刻改变了近二十年的中国。

(四)从2003年10月到2012年10月: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下的中国改革,“发展计划”变为“发展规划”,“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人均”取代“总量”,“质量”重于“数量”,改革发展思路发生根本转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全面展开,标志着最高决策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从 2012年11月至2020年: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意志。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决心和魄力,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思路、大战略、大举措、大突破,是指导我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必将成就人类文明进步新的伟大传奇。

二、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彰显出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特点

1978年以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每届三中全会上,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是观察中国35年变革的历史线索,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主题由单一走向综合

中国共产党堪称世界上最善于变革的政党,贯穿于历届三中全会的永恒主题便是“改革”。改革开放35年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过的8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这8次三中全会,有6次是直接与深化改革相关,2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相关。决定改革起承转折的关键性三中全会,均在“交班”年召开。而1993年以后的历次非“交班”三中全会,主题则紧扣“三农”改革,这和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纪念有直接关系。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轮改革,是以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果断地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4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展开的第二轮改革,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突破口;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展开的第三轮改革,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作为突破口;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展开的第四轮改革,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突破口。2012年,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履新伊始,“深化改革”的议题就提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展开的第五轮改革,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问题,提出的“综合改革方案”使财政、金融、价格、企业等改革走向深入,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35年来,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在不断明确和深化,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和升级,反映了党中央鲜明的治国理政基本思路和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

(二)改革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改革初期是浅水区,所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这一时期的改革需要依靠胆量和勇气。所谓“摸”,就是摸思路,摸办法,摸真知,摸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含意深远的形象比喻,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热情。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机制和规则体系,这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中是没有的。在历史的新变局中,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破除旧体制、适应新规则的过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三中全会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背后,源于其担当设计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需要“顶层设计”,每次三中全会拟定的改革开放蓝图都是新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呈现出难和险的特点,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更加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力量。35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便是“制度自信”的最好注脚。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克服具体摸索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发挥牵引机和路线图的作用,还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摸市场规律、执政规律。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决策不断走向科学化

35年历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观点和重大政策,都是坚持从实践中吸取智慧和营养的结果。纵观八次三中全会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党中央善于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有效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的重要经验。决策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已成为35年改革历史上绚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决策常态。新时期党的8次中央全会,每次都体现了尊重群众、问计群众的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题确定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自下而上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

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伟大创造力,同时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集体领导的权威和作用。改革开放35年来三中全会重大决策都反映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6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决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

三、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凸显出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一)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是当今中国最新的政治现象,是党中央出台重大战略的地方,更是党内民主机制运作的平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党的工作的布置和检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交锋、党的组织人事的变动和调整,都与历次党的中央全会息息相关,通过全会凝聚共识、形成理论、部署战略和整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全会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其主题十分鲜明。

改革开放以来召开了52次中央全会,其中八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看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明之处”,可以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出手”,来把握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三中全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发端与推进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与政治保证,更是“顶层设计”的规划部与展示平台。

35年来,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和难点,中国农村的建设也从历届三中全会所释放的新理念中汲取营养和动力,面貌焕然一新。如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农业税,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3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披荆斩棘,不断丰富发展的,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题目,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拓展的,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确立和成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越举越高,越来越有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召力。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它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引领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经济结构大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 1978年的 1.8%提高到 2012年的 11.5%。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年均增长8.7%;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5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4.6%;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年改革成果丰硕,35年开放成就非凡,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1]本书编写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 公报决议 决定[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赵平.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中央全会研究综述[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1).

[4]赵平.新时期党的中央全会的时代主题[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3).

[5]赵平,李绍华.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制度的沿革与特点[J].理论导刊,2011,(3).

[6]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3-11-06.

[7]张广昭,陈振凯.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N].人民日报,2013-11-05.

[8]袁元,董瑞丰.从30年三中全会看治国理政思路[J].瞭望,2008-10-06.

[9]霍小光,赵超,安蓓.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N].人民日报,2013-11-04.

[10]薛庆超.中国特色的“三中全会现象”[N].国际先驱导报,2013-11-12.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特色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