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祖平
[高校教学与管理研究]
非特色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
——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赵祖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37)
非特色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可能是许多专业带头人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从筹建阶段就面临着这一问题。十年来,通过加强专业的规范性建设、重视特色课程和特色科研、组建学生兴趣小组等方法,我们逐步形成了课程设置规范、特色课程和特色科研突出、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科研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非特色专业;专业特色;建设
行政管理是隶属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建筑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新兴的专业。由于其就业领域广泛,被广大家长和学生看好,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本科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200多所,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数量也迅速增长。作为一个二类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专业,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如何保证专业建设的规范性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首先,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不能有效整合宝贵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各院系、甚至各专业对师资力量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造成专业建设中的随意性。为有效避免这一现象,我们在专业建设之初,就坚持按照1998年7月颁布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开设出其中所列的所有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来确保专业建设的规范性。后来虽然经历了三次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总课时的削减,我们仍然开设出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对专业主干课程开设的坚持毫不动摇。同时,根据我们的师资情况,还开设了西方行政学说史、政府与公务员绩效管理、博弈论应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人口经济学、国际组织与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其次,许多二类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上都过于坚持应用路线,按办公室行政的内容去设置课程,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任务的菜单。这种课程体系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倾向,表面上突出了实际操作技能,却忽视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同于高职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他们应该具有专业理念和系统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仅有各项办公室行政的具体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并非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事先教会,许多办公室行政工作本身虽非常简单,却只有在对作业过程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掌握,且更新很快;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这类技能是一看就会,一过就忘,到用的时候还得重新学,也就是说属于在工作中学习的内容;三是在二类本科院校中,还有一批专业素质相当高的学生,尤其是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北京,许多外省考来的学生高考分数非常高,或只是一时的高考失利,这些学生是具有继续深造的潜能和愿望的。因此,我们决定拒绝工具主义的课程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从2007年开始,我们要求所有的授课老师在开课前要给学生开书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2009年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为加强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我们开设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三个系列的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引导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更深入、细致地阅读经典著作,帮助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
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开设,吸引了大量学生来选课,并激发了学生课外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在学生的论文中也有了明显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明显提高。同时,从2007级学生开始,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成功率由原来的5%-7%左右,跃升到15%——20%左右,且考取的大学均为211、985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等。考研成功,为这些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二类本科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缺乏特色,会导致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困难。如何避免该问题的产生,形成我们的教学和科研特色,是我们在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考虑到我院是全国总工会下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劳动关系领域一直是我院各专业的研究重点,并拥有多个与劳动关系相关的特色专业;作为这样一所院校中的一个非特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作为学院劳动关系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选择以劳动行政、劳工政策、工会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作为研究和教学方向。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劳动政策、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就业与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等。
重视特色课程建设,相关的特色科研就必须走在前面。我们原有一批从事劳动关系研究的教师,但年龄偏大、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也过于单一。近些年,一批年轻教师加入了我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些年轻教师普遍毕业于名校,具有博士学位,还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的经历,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如果能把他们尽早吸引到我们的专业研究领域,将会大大加强我们的科研与教学力量。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主要方法是以老带新,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熟悉劳动关系领域。在教学、科研方面,带领年轻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特色课程的讲授,并及时总结归纳,形成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老教师还为年轻教师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指导,引导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基础出发,以不同角度切入到劳动关系领域。我们还利用系里的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资助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30~40岁年龄段的教师,确立了自己在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方向,逐步成长起来;在教学方面,他们由与老教师合作开课到独自开课,逐步承担起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经过多方努力,我们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我们的学生由80后逐渐过渡为90后,他们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但经过多年应试教育,刚进校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的现象。我们的教学必须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针对该问题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从2007年开始,我们利用学校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机会,在学生中组织起课外兴趣小组,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校半年内,发动他们通过相互熟悉和了解,以自愿为原则组织起科研兴趣小组,小组的科研选题原则是从专业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家庭状况,选择最方便调研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鼓励学生尽量与不同地域的同学结合在一个小组,以便进行比较研究;要求学生采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希望藉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经过两年多的实践,2009年我们正式将以上做法列为实践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生们平均每届组织6~7个小组,选择的题目涉及了农民工城市化、工人的参与权、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城镇居民自治、农村村民自治、乡镇治理结构、大学生自治等多个领域。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年开始,我们每年从中选出优秀项目申报北京市和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有至少一个小组获得北京市市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2~3个小组获得学院学生科研项目资助。该项工作的推进在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项目资助,同时便于学生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积累资料,所以,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还藉此奠定了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调研、针对问题自己查找文献和小组研讨,并定期在全班发布研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兴趣小组还促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乡学生间的身份隔阂,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往往存在一定障碍,通过小组磨合与合作,学生间的交往变得密切了,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为他们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改进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也是我们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行政管理的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验实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将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培养比较全面的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一共6门,其中2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训、文献检索与综述)是培养通用技能的,4门(公务员考试能力训练、数据库技术与行政办公自动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是培养专业技能的。(2)强调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尽量满足学生需求,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3)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操作。例如,《数据库技术与行政办公自动化》课程指导学生根据相关理论,一步步进行分析和修改,最终设计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实际应用信息管理的系统。这其中会碰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技术问题,又有对实际应用要求分析不够完整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技术,又了解了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提升了思维的严密性。(4)注意信息反馈,以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数据库技术与行政办公自动化》课程结课时,会要求学生对本课程以及整个大学期间的实验实践教学进行评估,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这有利于持续改进实验实践教学工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我们的选择之一。方法是在一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相关的专题,让学生每5人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主分工查资料,每人撰写约2000字的文献综述,经3~4周的准备后,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小组内分享,在此基础上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课堂上做总结,其他同学即兴发言。经前后十届学生的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与同学合作,锻炼了学生在公共场所发言的能力;通过这一方式,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
通过多年的努力,一批批受过系统专业训练、了解劳动关系、对劳动行政和劳工政策有初步研究、并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力的学生从我们专业毕业了。作为一个全国总工会下属的二类本科院校,我们力争在行政管理这一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同时,我们也深知自己同其他院校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即使和我们自己设定的目标对照,也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突出专业特色来解决。
Building a Non Characteristic Major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s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ajor in CIIR
Zhao Zuping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It should be a dilemma of many department leaders that how to build a non characteristic major with characteristics.As the only ordinary college under the ACFTU,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has met with the dilemma in the building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ajor.In past ten years,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ajor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curriculum,course offered,characterist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non characteristic major;characteristics of a major;build
G642.3
A
1673-2375(2014)05-0097-03
[责任编辑:文沂]
2014-07-12
赵祖平(1966—),女,河南新乡人,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院级重点教学教改项目《非特色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09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