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琼
(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3)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使职工的压力加大,困扰增多,职工心理健康水平随之下降。各级工会组织对此很重视,在工会工作中增加了职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但社会上对此也有些质疑之声,一是怀疑工会工作者有没有能力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工会工作者为职工解决心理问题,会不会适得其反,将职工的心理问题激化,甚至导致职工产生心理疾病。二是职工的心理健康属不属于工会组织的工作范围,是不是工会应该做的事情。对此,笔者做了些思考。
正如有些对工会工作者的能力提出质疑的人所认为的,人的精神世界非常复杂,错误的心理咨询建议或不当的心理疗法不仅解决不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甚至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导致求助者的症状加重,带来伤害。英国国家研究所投资的“心理疗法副作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格莱尼斯帕里教授表示:“一旦过程中稍有出错或被误用,心理疗法同时也拥有着摧毁人的精神的力量。”[1]心理咨询从广义上被定义为心理治疗,是科学性、复杂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除了要具备丰富而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咨询技巧和多种治疗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需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咨询知识、技巧的继续学习中,因为心理咨询是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更新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的要求。同时,为了咨询效果和自我保健的需要,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接受专业督导和同行帮助,甚至自己还需要接受治疗或团体辅导,这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目前不少工会组织很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为职工服务,很多工会工作者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只经过短短几个月业余时间的课堂学习是否就能从事心理咨询这种复杂性、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确实要打个问号。同时,工会工作者还有本职工作要完成,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更难适应心理咨询的职业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工会工作者不适合从事对职工的心理咨询工作。
虽然不能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工会工作者仍然可以为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心理学上用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来讨论“非病”与“病”。具有典型精神障碍 (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称为心理不正常[2],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是精神病医生的工作对象。大多数人心理是正常的,也就是具备正常心理功能。但是在正常心理活动的范围里,人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遇到了现实问题或遭受了现实刺激后,心理状态会从健康发展为不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良情绪一直得不到化解,就会从不健康状态中的一般心理问题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神经衰弱,更严重的就是发展为心理不正常。工会工作者适合在职工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早期进行干预。处在心理不健康状态早期的人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高,只是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是由于现实困扰或刺激产生了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在理智控制之下,不间断地持续了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虽然有一些影响,但不影响这些社会功能的作用;不良情绪只限于当初遭受的刺激,内容没有泛化。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生存、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困惑,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对处于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职工进行非专业的早期干预,可以防止他们从心理健康状态发展为不健康状态,或是从心理不健康状态早期发展为中、晚期。处于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职工,遭受的现实刺激性质不会很严重和强度也不会很强,不良情绪的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非专业的社会支持化解。如果职工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工会工作者可以将职工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
由于问题的复杂程度不高,工会工作者在对职工进行早期干预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在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中化解不良情绪。与心理咨询时使用各种专业疗法相比,工会工作者只是使用语言疏导,起到陪伴的作用。
对待处在心理健康状态但有困惑的职工,主要是通过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和分析问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或人生经验引导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面对遭受了现实刺激、处于内心冲突中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早期的职工,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倾诉、表达,使压抑的情绪畅快地宣泄出来,降低情绪的强度,并适时地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事件,处理问题,逐步化解不良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疏导。
工会工作者提供非专业社会支持的目的,就是要让职工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同时让职工感受到困难时不是孤立无援的,进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和力量。
工会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工会工作者与职工工作在一起,朝夕相处,知道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变化,熟悉他们的各种状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能捕捉到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在发现职工有不良情绪开始后不久,就可以通过主动地沟通交流、引导等方式进行心理上的干预,防止不良情绪被职工压抑,在心里积攒酝酿发酵,最后爆发,造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甚至造成社会危害。主动对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是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相矛盾的。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是“不求不帮”、“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即只有求助者自己有咨询的意愿,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时,心理咨询师才可以对其开展咨询工作;当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决定不再进行咨询时,咨询师也不会主动去联系来访者,对其继续咨询。
我国从1986建立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虽然政府重视、媒体宣传,国民对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人数比例还是不高。根据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存在心理问题时,只有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此项调查的对象是大城市常住居民,而很多生产性企业的职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更低,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更少。《江苏女职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调研结果显示:江苏省女职工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只有不到5%的人会寻求专业指导。[4]
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有不良情绪,不能自行化解,也不了解问题发展会产生的后果,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同时心理咨询师也不会主动提供专业指导,本可以在问题产生初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的一般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困惑,由于得不到及时干预,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功能的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是更严重的精神障碍问题。所以,工会工作者在职工处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早期进行非专业的干预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工会组织有维护、参与、建设和教育的四项基本职能,其中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首要职能。《工会法》中也明确规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容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主要有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安全健康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等方面的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权是法律赋予职工最基本的权利,是职工其他合法权益的载体,如果没有了生命安全和健康,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正如富士康中那些已经跳楼而逝去的生命的权益,现在该如何去维护?如果将时间倒退,在惨剧发生前,关注那些长期从事单调枯燥的流水作业、处于军事化管理模式中的职工,给予他们一些情感支撑,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将他们从悲观、绝望、无助的心境中拉出来,那么在互联网上就不会搜索到富士康N连跳事件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的工作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制的健全以及工会组织多年的努力,劳动关系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工会组织维权的内容要深化,维权的视野要扩大,维权的重点要转移。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应成为工会组织维权工作的关注点。职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不仅仅关系到职工个人的健康,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问题。2008年初发生的“毒饺子”事件,就是国内某食品加工厂的一名职工因为工资待遇问题和对个别职工不满,为了泄私愤往速冻饺子里下毒,造成日本和承德部分食用者中毒。当时企业一次性损失就达550万元,最后企业倒闭,数千名职工失去工作,更重创了中国出口食品的形象。近年来,由于职工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逐年上升,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有关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中提到,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工会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会组织对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是对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的维护,同时也是为了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份责任体现。
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要求咨询师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关注来访者心理方面的问题。职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与具体的生活工作问题相连的,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工伤赔偿、生活困难等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心理状态的改变也较难发生。工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把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工会组织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是职工的“娘家人”,为职工排忧解难是工会应尽之责。在为职工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也化解了因问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不同层级的工会组织可以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构建起职工心理健康保健的三级工作网络。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的重心应放在三级工作网络的第三级,即企业班组。班组是企业里最小的组织单位,人数较少,职工与职工之间接触较多,相互间了解程度高,职工情绪上的变化容易被觉察。因为朝夕相处,为心理疏导奠定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企业工会是三级工作网络的第二级,主要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职工一些简单易学的放松心情的方法技巧,提高职工的抗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企业工会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帮助职工,尤其是新生代职工调整和改善与他人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购买专业机构的EAP(员工帮助计划)。据笔者所知,有不少企业为职工购买了此项服务。如南京地铁运营公司工会为了职工的健康和公共安全,与南京市脑科医院合作,为职工和家属提供EAP服务,为职工做心理健康评估,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的心理咨询。处于三级工作网络中第一级的地方工会,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和为职工个体提供专业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如:在职工服务中心设立免费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设职工心理热线等。
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地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据2010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关于江苏省中小学心理教育情况调研显示,我省各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少学校设立了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南京市还开设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免费咨询电话“陶老师热线”。另据2005年对江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基本情况的调查显示,所调查的94所高校中,90.4%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78.7%的被调查高校每学期都进行团体辅导,89.4%的高校每学期都进行心理健康讲座,90.4%的被调查高校拥有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方面日常教育,如校报、广播、橱窗、定期出版物等。[5]
这些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终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工会组织服务的对象。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和心理咨询的接受度都较高,甚至不少人接受过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当他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困惑,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和事业的起步阶段,会有很多不适应和压力,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经验会促使其寻求心理咨询,用合理的方式化解不良情绪。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按时间收费的,这就很可能使囊中羞涩的他们放弃心理咨询。而工会设立的免费心理咨询室能满足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可以享受到工会组织提供的心理福利。
综上所述,工会工作者虽然从能力、时间、精力等方面不适合给职工进行心理咨询,但是却可以成为职工情绪低落时的陪伴者。主动及时地为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早期的职工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在倾诉中宣泄压抑的情绪,并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工会组织是从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的角度开展职工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工作,同时具有做此项工作的优势,可以为职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保健服务。未来的职工群体也需要有组织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帮助。
[1]中国网新闻中心.英媒:心理咨询中建议和疗法出错将伤害咨询者.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5/28/content_32514388.htm.
[2]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J].商务周刊,2008,(18):17.
[4]刘瑛.江苏女职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2):57-61.
[5]邱再洁,桑志芹,费俊峰.江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基本情况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8,(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