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尔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体军教研室,浙江 宁波315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摆脱了思想封闭、经济薄弱、文化落后的局面,步入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的行列。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我国体育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体育大国”的目标,并正努力向“体育强国”的梦想大踏步迈进。
然而,近年来,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的体育改革,在引入商业化操作手段的实践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本应改革越推进、竞争越激烈、市场和成绩越向好的体育环境发展,却遭遇了“不改不活、一改就死”的尴尬局面,这在当前深陷舆论风波的足球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引发了我国体育改革实践者们的深入思考。改革源自于解放思想,而思想观念则隶属于文化的核心范畴。如果在改革的进程中缺乏对文化的重视和思考,不去主动寻求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改革实践的同行同步,则容易造成改革的结果与目标不一致,甚至发生严重偏离的后果。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和精神的层面来解读和透视我国体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在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前进的必由之举。
费孝通先生在观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时提出了“三级两跳”的概念,即上世纪我国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跳跃到信息社会,其中“两跳”就是指当第一次跳跃转型还未落地到位时就迎来了第二次跳跃转型,以此来解释世纪之交为何我国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应对之策。的确,经济转轨必然伴随着社会巨变,尤其是浓缩了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进程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期就是指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变的特殊时期,并明确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必将萌发种种不稳定因素。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社会孵化出了“泛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人们把对功利的追逐推向极至,用功利的眼光去观察和体悟世界,用功利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一切事物,其实质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唯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当这种倾向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人生诉求和行为方式的时候,“泛功利化”时代也就全面到来了。
“泛功利化”倾向渗入体育领域,首先表现出的就是体育文化精神的沦落和退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是建立在尊重外界一切人与事物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体现的是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当代体育文化精神是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之上的,因此重自由、重平等、重竞争、重科学、重法治、重契约等倾向特征明显。但在当前我国,“泛功利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偏离了传统与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的一切精髓,以利益为唯一导向和标准,使体育行为常常忽视保持体育活动生命力的基本底线,违背体育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首先,竞技体育金牌至上和功利体育的大行其道,致使服用兴奋剂、篡改年龄、黑哨假球、冒名顶替等体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金牌与名誉、利益、地位挂钩,导致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个人形成以运动成绩、金牌数量论英雄的体育价值观;金牌与政绩利益瓜葛纠缠,使之其成为考量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以及领导干部政绩的筹码,作为评价体育工作的关键指标。其次,群众体育功利化现象也屡见不鲜,专业运动员冒名顶替参加各级农民运动会,官办帽子下,各级地方体育局和农民体育协会为拿名次比政绩,上演一幕幕农民运动会不一定农民参加的闹剧。再次,体育媒介的泛功利畸变也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体育新闻在电视、网络、报纸等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媒介为了争取最大的“眼球经济”效益,体育新闻在加工、创造、以至于嫁接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异化,在寻求某种利益的情形下,在素材的选择还是观念的表达,情感的倾向还是价值的取向上有失客观公正的判断,出现了体育文化的另一种奇观,集中表现在价值判断的金牌主义和情感偏上的区域主义。当体育被媒介蜕变成谋利的工具,附和功利色彩时,它一定会对体育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它还会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阻碍个体身心发展。诸多事实证明,单纯以经济为杠杆、利益为驱动,显然无法持续推进我国的体育发展大业。因此体育不应只是运动竞技,而是人类意志、竞争意识、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体育不应是泛功利化,而应从体育文化层面集中体现拼搏精神、献身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哲学昭示我们,在体育实践中,人类的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源,属于体育实践的主体。人在能动地改造自身客体的体育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在能动地改造了自身的主体。而人类自身的机体机能属于自然之物,归属体育实践的客体;因此,人类的体育实践就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统一,是肉体与灵魂的对立统一。在这一对立统一的主客体中,我们就有了评价体育实践的两个尺度,一个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就是人对自身机体机能的改变状况。一个是从精神的角度出发,就是人对自身的精神世界的改变状况。前者是按照人体自然科学规律,对自身机体机能的科学改造;后者是人在体育实践中所获得的自我尊重、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程度等,决定了体育实践是否对主体自身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两个对体育实践的评价尺度,也就分别形成了体育发展的两个维度: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始终交织在一切体育文化的实践之中,并互相保持一定的张力平衡。在现实文化实践条件的制约下,两者的力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某个维度会超越另一维度成为体育文化实践的主题。
当前,体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呈现出理性维度高度张扬的态势。在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的基础上,体育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趋势强烈,体育使人体“异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体育科技功利化发展现象加剧。体育科技的发展已将人们领入欣赏一种高科技游戏的境界,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体育文化精神无疑被大大冲淡。
文化自觉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在晚年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危机所提出的应对观点,其高度概括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按照费孝通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它与我国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批判与吸收,综合与创新”可谓不谋而合。
由此可知,相对于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反思,无需刻意推行激进的行动,而其文化效果的力度与向度则更为深远。文化自觉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其内在规定着文化进步的反思、适应、整合、创造四个实践的环节,这为我国体育文化精神的再造,同时也为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首先是反思的环节。根据上文关于两个维度张力失衡的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维度张力不够,也就是体育精神和道德出现了滑坡。当代体育文化精神主要包含了平等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超越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优秀内容,但面临“泛功利化”的侵蚀,体育文化精神的精髓——平等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和超越精神等就容易成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使体育沦落为缺乏精神和灵魂的人类活动。
其次是适应的环节。根据体育内部张力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当前体育发展理性维度过度张扬的实际,要适应这种失衡状态并积极实现价值维度的凸显和强化,就必须加强条件的供给和控制。从内部条件机制来看,必须强化体育文化精神所内含的精神与道德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外部条件机制来看,必须加强体育行为规范的有力导向和刚性约束,以确保体育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不被歪曲和亵渎。
再次是整合的环节。主要指在强化体育文化精神过程中,与现有的外部支撑条件之间,包括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政治文明水平、社会管理机制和民众对体育的认识、支持和参与程度等,冲突与超越的问题。应该看到,体育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先进文化的主旨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不健全的阶段和不完善的内容上。冲突、超越,实质上是我国体育文化精神在“泛功利化”时代发展的过程特征描述。
最后是创造的环节。按照文化自觉理论的要求,我国体育文化精神在对“古今中西”的体育文化精神进行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经历综合与创新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新的、更加符合实践要求的内容,催生出新的内涵。这种精神资源必然具有不同的特质,更加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体育作为全世界共通的运动语言,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有强烈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从体育大国真正走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迫切需要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因为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期中,对传统的、陈旧的文化创新,需要从当代体育文化精神中汲取新的生命力和原动力,得以振兴民族精神,重塑民族风貌。中华武术中的尚武精神,就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对当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支撑和推动的作用。所以面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精神所出现的危机,我们必须遵循文化自觉的规律反思、适应、整合、创造的四个要素,摒弃糟粕,传承精华,汲取经验、吸取教训,整合并创造符合当今国情的体育文化精神理论体系。无论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等出发,都要坚持平等参与精神、坚持公平竞争精神、坚持开放合作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精神,坚决抵制任何功利色彩的出现,这对当前我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的指导和促进意义。
第一,法德兼治,建立刚柔并济的体育行为约束机制。加强体育领域的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监督体系,加大对各种体育领域违法行为的约束力度,尤其是约束在体育领域的市场经济中违法牟利的行为,使体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始终建立在符合体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加大行业自律的力度,严守体育道德防线,积极抵御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对违反体育道德精神的行为,在依法依章严肃处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典型教育和舆论引导,不断提高社会的体育道德水平,为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综合创新,加强符合我国实情的体育价值观念体系建设。体育价值观念体系是经高度概括的、优化了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思想意识体系。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把握我国社会文化的历史方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揽,主动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体育文化的有益成分,坚持继承与发展、综合与创新,努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领域的利益获得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为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第三,划边分界,制定合理的体育功利行为的评价机制。要根据体育活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在体育社会利益的分配体系中建立合理范围内追求功利和评判功利的有效机制,使体育行为主体对利益和功利的形成和占有进行符合体育道德和行为范式的把握,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尊重体育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超越体育领域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不越界追逐功利,使个体充分认识到利己的同时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并努力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树立起一种具有价值判断功能的逐利评价标准,以积极防范“泛功利化”倾向的不断蔓延。
第四,强化科学,在全社会形成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可能忽视利益在激发动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因此,强调在经济规律和体育规律、经济利益和体育发展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强化科学发展的观点,努力做到坚守体育道德底线与坚持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弘扬体育文化精神与坚持合法合理合情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既要注重体育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体育的价值发展,既要注重体育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体育的社会效应的共识,努力推动我国的体育文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
[1]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丰.文化进步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4] 刘新刚.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J].理论探索,2007(5):15~17.
[5] 刘明君,汪志言.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J].江汉论坛,2002(8):41-45.
[6] 王方玉.权利保护视野下的体育法制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7(5):27-30.
[7] 徐勤儿,高晶.论竞技体育的游戏本原回归——由禁用兴奋剂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2):25-28.
[8] 周春芬.论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内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167-169.
[9] 李龙,苏睿.现代竞技体育功利价值观泛化的社会成因及其矫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9-32.
[10] 李新科.谈谈体育科技价值理性的失落与回归[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8-122.
[11] 甘海霞,马天龙.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分析[J].人民论坛,2012(11):174-175.
[12] 史有宽.论体育文化多元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4):39-43.
[13] 黄滨,刘元国,许传洲.竞技体育大国的崛起与体育文化强国的再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