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刚
2014年9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大班型的课堂教学,学校领导安排我进行了同组的学习听课活动,我听了汪老师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汪老师是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教风踏实,风趣幽默,班级管理严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得非常好,给80多人的班级上课基本上不用组织课堂教学,孩子们就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令我佩服之至。
今天,汪老师教学的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小数的简便运算”一课,汪老师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开始,为学生顺利学习“小数的简便运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知识的迁移做了良好的铺垫。
他设计的例题很有典型性:如48×0.25一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来简算(这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张扬)。很快,不同的计算方法就探索出来了:
方法一:48×0.25=(40+8)×0.25
方法二:48×0.25=(50-2)×0.25
方法三:48×0.25=6×8×0.25
方法四:48×0.25=12×4×0.25
就在学生汇报到“方法二”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教学小插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因为今天早上下了小雨,一名女同学因为路远路滑迟到了,而班级的门坏了,老师在里面打不开,只有借助于一个小铁棍在教室外才能打开,学生因为迟到着急进教室,汪老师只有停下讲课想办法让外面的孩子进教室。就问同学们怎么办?一名同学说:这个门只有用一个铁棍在教室外才能打开;另一名机灵的同学已拿起开门的小铁棍准备从中间的窗子跳出去开门(不过窗子很高容易摔着孩子),汪老师马上问,就没有其他办法吗?马上就有同学说把铁棍扔出去让外面的同学自己开不就可以了吗?果然小铁棍扔出后外面的孩子就打开门进了教室。小插曲结束了,汪老师开始上述方法三的教学探究……
后面的课上得很精彩,但我没有认真听下去,我就思考这个难得的教学小插曲,是否与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有些相似的联系?是否借此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应用——小数的简便运算,就是一个数学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从中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教学策略。而如何打开门让学生快速进教室的生活问题也同样有多种解决方法,从中选择一个最简便的生活策略。我们教师是否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有些比较复杂,有些简单,我们要选择尽量简单的方法,这样会高效。总结出在类似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观察和思考,寻找最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而并非拿过题就做,既浪费了时间也不会高效。数学的学习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给我的几点启示:
一、善于捕捉难得的教育时机,为我所用
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捕捉教育时机的意识和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生成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教育时机,我们能够及时捕捉住,并恰到好处地合理利用,使之为我们实施的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合手段。所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通过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增长教育机制做好知识的储备。
三、数学是有用的,尽量让我们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习有用、有价值的数学。因为生活处处皆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运用数学知识和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很有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學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学习“大数学”。
四、培养学生选择最优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因为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从以往的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主动发展转变的新课标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较多老师对“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偏差,如教学中盲目追求多种算法,以多代优;以“喜欢的算法”为最优算法;多种算法“简单堆砌”,忽视优化需要;强调个性,丢弃传承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纠正。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加强研究,善于发现并运用难得的课堂教育时机,为我所用。且行且思,做一个快乐的思考者,且思且行,做一个幸福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孙志毅.做有策略的教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