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兰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为提高科学课的环保教育实效,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保教育
1.立足科学教材资源
科学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章《植物》,第二章《动物》,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四章《水和空气》中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植物》单元中我结合《校园的大树》一课教学,教育学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它,在观察时不要随便采摘新鲜的树叶、树枝、不要用力摇晃树干,不要在树皮上刻画等,进而引导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在《动物》一单元中引导学生观察时尽量不伤害小动物,观察完动物要把小动物放回家,不破坏动物的生活环境。在《材料》单元中重点教育学生节约能源,做到可回收利用的绝不随便扔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體技术把身边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照片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的潜在危险。
2.开发校本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的环保教育,2012年夏我们依托《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融合儿童身边的一些资源开发一套集趣味性、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本着让学生通过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如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校园的噪音防范》,了解噪音也是现在社会很严重的环境污染源,它会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带来很严重的危害,进而提倡孩子在校园等公共场合要做个文明的小公民,尽量远离噪音的污染,健康成长。通过《矿泉水瓶的利用》《变废为宝》《自制手提袋》《自制编钟》等设计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废物再利用意识。通过开展《茶叶的妙用》《身边的小鸟与环境》《饲养蚯蚓》等观察研究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借力科学探究,提高环保意识
1.开展绿色探究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但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同时也包含着环境教育的重要情感目标,其效果较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因此,不论是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都可以脚 踏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的叶时,收集的叶子是植物的落叶,观察比较水的多少时尽量用较少的水,比较完的水收集起来其他班做实验时再用,观察油菜花时到植株上观察,不随意采摘。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自制环保教具
科学学习活动需要有足够的、效果良好和安全的学习材料及仪器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师生共同准备材料。教学时我们学校的科学老师在仪器设备紧缺的情况下,留心周围有用的生活“垃圾”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用具、家庭物品、废旧材料等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欲望。如易拉罐、泡沫块、饮料瓶、滴流瓶、薄铁片……把这些“垃圾”分类存放起来,使用时随时可得。我们不仅自己搜集“垃圾”,还鼓励学生搜集,并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我还经常和孩子们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制作教具,如看到有位老师制作了“骨膜模拟实验装置”后,发现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看到“骨膜”的振动,在铁筒前放一面镜子。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支架把铁筒支起来,并从支架上支出一面镜子,在“骨膜”正中安装一个小灯泡,利用铁筒安装一个简单的电路,把废弃贺卡上的音乐芯片连接在电路中。当“骨膜”振动时,音乐响起,小灯泡亮起来,从镜子上也能看见“骨膜”的振动。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清晰地看到“骨膜”的振动,而且激发了学生废物再利用的欲望。
3.引领科技实践,体验绿色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教育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为此,根据学校实际和科学探究的需要,我们开辟了科学绿色大课堂——“科技种植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平台。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播种、浇水、施肥,学会了使用锄头、铁锹等劳动工具;学会了根据菜叶上小虫留下的痕迹去寻找、捕捉小虫。学会了利用塑料袋、旧衣物扎稻草人驱赶偷食的小鸟;在这里,孩子们能利用课堂上学到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发现废弃的茶梗可以让芥菜、包菜、花菜、紫菘生长得更好;用稀释的辣椒水可以代替农药杀灭常见的粉虱、小娥、菜青虫等;知道用废弃的芋头皮加淘米水可以让葱长得更快更旺、吃剩的骨头经过加热碾粉是一种很好的植物肥料;在这个充满生机的绿色课堂上,每一次劳动、每一次收获、每一次发现对于孩子们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在这里,孩子们的知识增长了,观察、实验、推理、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坚持,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德,了解生态种植的意义,更深深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增强关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科学课环保教育实效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CGJJ12-166。
?誗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