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实现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以湖南某高校为例

2014-02-02 02:23陈国生彭文武
荆楚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毕业生分析

陈国生,彭文武

(1.湖南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9)

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这个数字,又一次触动了全社会的神经,相比2013年的699万增量不大但总量很大,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比翻了一番还要多,但是,在“毕业”与“就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高校“求知”所学的知识,在就业市场并没有受到青睐,更多满是“屠龙之术”的学子不能很好地满足仅需“杀鸡之技”企业人才需求,因此,2014年改革计划中,教育改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高校将焕发生机。教育体系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最全局性的一个体制。在教育改革依旧进行的今天,大学“毕业”与“就业”不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革新,更是每个人以自身所处之位的所思与所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如何培养“管理”“技术”和“素质”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1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4%大学生确认高校存在“经管热”,50.8%大学生认为“经管热”源于社会整体浮躁[1]。但在教育部发布的近两年亮起“红牌”(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又有不少是看起来时尚而高端的“高大上”专业,例如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特别是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成为亮牌的“重灾区”。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在山西、吉林、上海、浙江、湖南、广西等省市就业率走低,而公共事业管理在北京、上海、安徽、山东、广东、云南等省市“中彩”[2]。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地方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对就业难的深层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社会学各派思潮中,一般都有意无意地预设存在一种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学者们要么强调社会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要么反过来,一味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唯一构成要素,在解释社会的构成和变迁时,应该到人的具体行为、理性、动机和信念之中寻求原因[3-4]。作为在管理行业就业的“社会人”,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个人等结构影响,其就业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同时,“社会人”自身的理性、动机、情感、信念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就业[5]。国内学者对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研究的文献可谓不少,己有学者对此进行总结,如林宝灯在《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综述》中对当前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含当前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的促进对策研究等问题[6],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论文很少,代表性的成果有张艳君的《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困境解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2期)、董金权和苏国红的《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3期)、孙洪彬和杜庆君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职业时空》,2007年11期)、胡晨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2期)、张群的《大学生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步献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解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期)、谭卫华和陈沙麦的《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10期)、吴树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解析》(《论坛》,2001年6期)等,不过纯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论文却没有一篇。由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管理类专业就业率的文献极少,因此本文选题固定在社会学视野,将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家庭观念等维度分析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本文所指的社会学因素指的是排除企业组织因素如组织绩效、管理方式、工作分析等之外的因素,侧重于从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平等及社会价值观念等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进行解读,重点阐述就业实现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更深刻认识管理类毕业生低就业的社会学原因。

一、样本来源与分析

本文以湖南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2013年毕业生为研究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287份,回收问卷287份,皆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有效率为100%。就业能力分析采取的是李克特五等级衡量表,在衡量时,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为1至5分,对每项分别加总,由此可得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五种就业能力的得分。根据该得分,可以衡量各种就业能力的高低(表1)。

表1 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能力衡量表

续表

二、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2013届湖南某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该校2013届毕业生具有如下特征:

(1)性别中女生偏多;(2)大部分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由此可见家庭的负担较轻;(3)由于入党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的政治面貌属于党员;(4)家庭户口类型为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学生持平,且农村户口的学生偏多;(5)大部分学生都有实习或兼职经历。

三、实证分析

(一)差异性分析

基本的人口统计变量通常会对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产生影响。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更多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学生,他们会有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此外,一些公司有性别歧视,也会导致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为了考察这些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均值检验,以检验两个不同的样本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我们对不同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进行均值检验(见表3)。在这里,本文对各人口统计变量就业能力总得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担任学生干部这一组之外,其他组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户口类型、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的经历在就业能力方面都不存在差异;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比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能力要强一些,这说明担任学生干部能够锻炼学生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能力。

表3 不同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均值检验结果

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就业状况的差异进行均值检验(见表4)。结果表明,性别、户口类型、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这三个因素对就业状况有显著性影响:(1)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这说明企业存在着性别歧视;(2)家庭为城镇户口的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就业状况要好,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资本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作用,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存在较好的人脉关系网;(3)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比没有担任过的就业状况要好,这可能是就业能力起作用的结果。然而,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一点跟我们所拥有的经验有冲突,因为根据经验,实习或兼职经历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这可能是由于在我们的调查中,90.8%的学生都有实习或兼职经历,287个毕业生中仅26人没有此经历,因此存在统计上的误差。

表4 不同学生就业状况差异均值检验结果

续表4

(二)人口统计变量对就业状况的回归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生就业状况的差异进行均值检验,我们发现性别、户口类型、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这三个因素对就业状况有显著性影响,男性、城镇户口、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人口基本变量对就业状况的影响,我们对影响就业状况的这些因素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从中可以发现,性别、户口类型、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这三个变量对就业状况有显著性影响,并且这些系数都为正,这更加证实了:男性、城镇户口、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表5 人口统计变量对就业状况的二元logit回归分析

(三)就业能力各因素对就业实现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就业能力各因素对就业实现的影响,我们考虑将就业能力各因素用于就业实现的多元线性回归。而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各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6。从中可以发现,仅团队合作能力与计划组织能力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其他情况下,各因素之间虽然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性都较弱;因此,可以认为适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表6 就业能力各因素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

接下来,我们建立了就业能力与就业实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依次把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加入回归方程,考虑这些因素是否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见表7)。从中可以看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如果放宽显著性水平至10%,计划组织能力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它们最终的可决系数为0.473,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468。因此,可以认为,这四个因素共同解决了就业实现47.3%的差异,其中“沟通能力”的解释率为23.8%,“问题解决能力”的解释率为10.2%(0.34~0.238),“团队合作能力”的解释率为8.1%。此外,从中可以发现,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系数都为正,这说明毕业生这些就业能力越强,他们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表7 就业能力各因素对就业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

四、结论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研究调查的“沟通能力”主要涉及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倾听能力与观察能力等;“问题解决能力”主要涉及创新思维能力、全局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处理工作与生活关系的能力等;“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涉及角色定位、集体意识等。此外,通过对个别毕业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湖南某高校管理类毕业生他们从事的行业比较宽泛,就业主要分布于人事、会计、证券、外贸、销售与银行等。根据他们反映的情况,就业状况不是很好,说是管理类专业学的东西太泛,内容不精。

根据钱允丽调查,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能力,即认为他们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7]。专业拓展能力对应于本文的“问题解决能力”,这说明工商管理毕业生主要存在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严重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在企业的招聘中,虽然招聘广告中更多的是团队合作能力,而实际上它们最关注的还是问题解决能力,因为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员工才是他们需要的。根据刘丽玲、吴娇的调查,大学毕业生大都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首份工作的就业质量,而在众多就业能力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8]。该研究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是相同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对就业质量都有影响,其中沟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大。

[1] 孙震,冯杰. 57.5%大学生不满意所在高校科研水平61.4%大学生认为高校普遍存在经管专业热而基础学科偏冷现象[N].中国青年报,2014-10-14(07).

[2]]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低本科专业名单15专业被亮红牌[N].大河报,2014-10-14(A09).

[3]] 张艳君.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93-94.

[4]] 雷洪,刘成斌.角色的二重建构——个人与社会连接点的探讨[J].社会,2003,(5):19-22.

[5]] 崔建功.酒店基层员工流失原因的社会学解读[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9-30.

[6]] 林宝灯.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49-150.

[7]] 钱允丽.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8]] 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0,(3):82-90.

猜你喜欢
社会学毕业生分析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