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华
(杭州市公安局,浙江杭州 310000)
杭州交警城市交通治堵的实践与思考
□乐华
(杭州市公安局,浙江杭州 310000)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五年治堵工程”的决策部署,杭州交警将治堵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创新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治堵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广泛征求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包括施工组织管理、公交优化建设、停车综合治理、立体交通建设、交通文明建设、交通需求管理等六方面的治堵工作对策。
城市交通;治堵;群众路线;杭州交警
杭州市委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杭州交警深入贯彻、迅速行动,将治堵工作作为深入推进该项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创新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治堵举措。同时,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征集市民对治堵工作和交警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下一步交通治堵的对策措施。
在城市交通运行系统中,交警虽然处在“规划、建设、管理”的下游,但杭州交警始终恪守“位居末端、身处一线”的定位,以“精细管理、服务至上”为行动准则,以“上路是硬道理、严管严治是能力”为总要求,充分履行职责,全力投身治堵工作。
(一)“三坚持”。
一是坚持以秩序管理为灵魂。一方面,坚持治堵先治乱、治乱必治违,以中心城区10条重点道路和省厅确定的8项违法为突破口,支队班子成员“一人一条路、一路一方案”领衔治理,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强力推进重点违法整治。整治至今(2010年3月7日至2013年8月5日),交警支队本级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157.45万起,同比增长23.42%。其中,查处8项重点违法125.03万起,同比增加33.49万起,增幅达36.58%,查处“中国式过马路”行人违法行为5.91万起,是去年同期的40倍,在全省整治中发挥了龙头、领跑、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循环交通,挖掘道路通行潜力,确定了长距离“循”、短距离“环”的宏观策略。“循”,就是利用潮汐交通、单行线、禁左等交通组织手段,消除交通节点,提高主干道的通行速度和通行能力;“环”,就是在各个区域内部,打通区域微循环,畅通支小路毛细血管。2013年,在中心城区主干道推行了6条潮汐车道和5处27条区域微循环单行线。目前,杭州城区单行线总数达到227条,系统效应逐步显现。
二是坚持以科技应用为生命力。按照全警上路、全警应用、全警考核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视频大会战、信号配时大会战等常态机制,推进科技的深度普及应用。重点以“让老百姓看得懂、行得方便、过得安全”为行人信号灯配时原则,深入开展了信号配时排查整改,对老城区1356个交通信号灯逐一建档,在行人安全过街的“下限”和等候的“上限”之间,努力寻找时空上的平衡点。此项工作得到了公安部的充分肯定。
三是坚持以勤务调整为增长点。围绕提高“上路率、见警率和处罚率”,不断推进勤务机制创新,建立了三级等级响应机制,常态级60%警力上路,加强型70%警力上路,超强型95%以上警力上路;在主城区设置了一级岗56个、二级岗86个,强化定点管理。2013年以来,共启动等级响应105次,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交通安保工作任务,确保了城市交通总体“指挥精细、管控到位、安全畅通、文明有序”。
(二)“三创新”。
一是创新秩序整治机制。提出了“三不”整治策略,即通过严管重罚、规范设施、宣传教育,使交通参与者不敢、不能、不想违法,创新整治机制,形成了“宣、改、管、治”四头并进的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杭州模式,特别是从交警自身问题抓起,着力改善、改进不合理的交通设施,在10条治堵重点道路的51个路口,安装使用了466套LED行人信号灯,施划了红色的行人等候区,采取四角隔离,努力构建行人过街安全通道。同时,在道路上架设违法曝光台30台,对行人乱穿马路实行“必拍必曝”,开“面子罚单”,提高管理效能。
二是创新施工交通组织。加强与建设单位的对接,全力做好地铁2号线、德胜西落地、环北下穿、秋石三期等重大工程施工交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并严格落实“占道红线、占补平衡”工作制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保障老百姓基本出行不受大的影响。
三是创新安保警卫模式。按照“精心组织、精细实施”的要求,不断细化方案、反复实战演练,形成了一套关于重大活动、会议交通安保警卫的工作体系,特别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提出“三同”(同行、同等、同畅)工作理念,探索改进交通警卫模式,减少封路、管制,减少扰民,把交通影响降到最低。
交通治堵,是交警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载体。通过半年多来的交通治堵,2013年7月中旬,交警支队发放民意问卷5000份,梳理汇总了四大方面群众意见。
(一)对交通现状的评价。总体上,近七成市民认为杭州目前处在拥堵状态,拥堵时段是早、晚高峰。市民认为造成目前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原因是机动车保有量大、出行量大,其次分别是道路网不足、停车位不足、文明交通意识淡薄、公交分担率低。在静态停车方面,有30.7%的市民认为医院周边停车最困难,其次为商业区、学校周边。在动态交通方面,有54.9%的市民认为违法变道加塞最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其次是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
(二)对交警部门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的评价。
错峰限行是市民认为这些年来最有成效的一项治堵措施,其次是单行线、潮汐车道。超过七成市民对于交警严管严治表示认可,认为通行秩序有了改善。67%的市民认为交警在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方面取得了成效,并有60.9%的人认为交通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主因,最有效的治理措施是严管处罚。76.5%的人表示路口需要常年设置遮阳棚。在交通设施中,市民认为路口隔离、红色等候区、LED人行信号灯、潮汐车道龙门架是最有效的治堵设施。多数市民认为占道停车对道路通行影响大,八成市民支持减少占道停车。71%的市民认为,与过去相比,市区大型施工工程对道路通行造成的影响有了改观,主要体现在现场文明施工、占道区域缩小、交通设施完备。有38.3%的市民认为,大型工程造成了区域性拥堵,有54.2%的市民对短时拥堵可以接受。
(三)对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评价。对公交优化,市民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速度不快、准点率不高、舒适性不佳等方面。对提高公交分担率,有58%的市民认为应当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其次分别为增加公交车、增设专用道。对地铁建设,55.7%的市民希望完善公交接驳,其次是尽快成网、完善停车换乘。对道路建设,54.0%的市民最大期望是建设路段、路口立体过街设施,其次是尽快建成快速路网、打通断头路。对综合治堵的治本之策,52.0%的人认为要加快道路网建设;47.4%的人认为要加快地铁、公交建设;34.5%的人认为要对机动车总量或出行量进行控制;5.5%的人认为要收取交通拥堵费。
(四)对治理交通拥堵的意见和建议。有385份问卷填写了治堵建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分担率(占建议的43.7%)。重点是大力发展地面公交,加快地铁建设,早日形成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对机动车进行总量与出行量控制,缓解道路建设和需求矛盾(占建议的22.1%)。重点是进行总量控制,升级错峰限行,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三是完善交通出行组织和管理方式,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占建议的16.1%)。重点是推广单行线,提高公交专用道利用率;多建地道和人行天桥,构建立体交通,完善交通信号灯设置和优化配时等。四是增加停车泊位供给,缓解停车难(占建议的10.1%)。重点是加大立体停车楼(库)建设力度,开发地下空间,引入民资参与等。五是加大宣传和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通行秩序(占建议的3.6%)。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杭州治堵主要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机动车增长太快。2013年4月2日,杭州老城区机动车突破百万大关。至2013年7月底,总量已达106.5万辆。二是平面交通干扰太大。天桥、地道等人行过街设施偏少,非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增长迅猛(主城区电动车156.9万辆),平面、混合交通特征明显,影响车速和通行效率。三是道路施工面太广。地铁2号线路西北段7个站点即将全线施工,相关道路的车道将从77个锐减至44个。下半年起,城区交通面临着“欲治堵,先添堵”的最严峻阵痛期。这是对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和老百姓承受力的一次最大考验。我们认为应定期评估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统筹协调、科学施策、排堵保畅、动态平稳,为“五年治堵工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杭州交警就下一步城市治堵工作提出统筹六对关系、做到六个加强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建”与“管”的关系,加强施工组织管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市民对工程建设、地铁开通充满期望。当前建设成了治堵工作的重头戏。但是,建设有一个较长的阵痛期,地铁2号线各站点的工期都在2-3年之久。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防止局部地区交通瘫痪。我们要吸取其他城市因施工而造成严重拥堵的教训,统一协调、科学施工、精细管理,严格按照“占道红线”制度,努力做到施工路段车道“占补平衡”,把施工影响降到最低。亟需成立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联席会议制度,市建委、城管、交警、公交、地铁、建设单位等参加,统一负责部门协调、对外宣传、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统筹“量”与“质”的关系,加强公交优化建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市民对优化公交线路期望很高。在地铁成网之前,公交仍将发挥主力作用。目前,杭州主城区有公交车7428辆,公交线路573条,公交专用道181公里。随着城市扩大,这几年公交车辆、线路不断增加,但是主要是“打补丁”,线路并没有得到同步优化,市民对此意见很多。根据省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公交车辆增长数、公交专用道数量是两项重要指标。而这两项指标增长的前提,就是优化公交线路。只有优化公交线路,才能提高公交分担率,这是当前治堵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对此,需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交警支队积极配合,对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交分担率作专题政策研究。
(三)统筹“动”与“静”的关系,加强停车综合治理。问卷调查表明,在交通治堵中,老百姓对静态停车问题非常关注,认为医院、商业区、学校、小区周边停车困难。据统计,目前杭州主城区停车泊位数量为40.6万个,与汽车保有量相比,缺口有66万。而且,省政府还要求减少10%的路内停车泊位,难度较大。为此,建议树立“动静结合、以静制动”的理念,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为主,在加快道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公共停车泊位建设,建设立体停车楼和开发地下空间“双管齐下”,把停车泊位修建在停车矛盾最突出、停车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同时,还要重视住宅小区周边静态停车综合治理,由区政府、街道等负责统筹协调,深入摸底调查,通过错时停车、利用闲置土地开辟停车场等措施,缓解停车难。
(四)统筹“快”与“慢”的关系,加强立体交通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由快(机动车)、慢(行人、非机动车)两个系统构成。从世界上一些交通畅通、秩序井然的城市看,完备的慢行立体交通设施是必要条件。例如香港,建有人行天桥685条,人行隧道426条,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城市交通慢行系统,行人、机动车均通过立体交通实现人、车各行其道。反之,如果行人立体过街设施缺少,人车混行就会加剧平面干扰,降低通行能力。以杭州市区为例,有路口3100余个(信号灯路口1356个),但是天桥、地道等立体过街设施仅有60处,大部分路口仍是平面交叉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影响大。问卷调查表明,市民建议政府多建地道和人行天桥,构建立体交通,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为此,结合三年道路建设大会战,应加大主城区行人过街天桥、地道建设力度,加强慢行交通硬隔离,推进主次干道等级化管理,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五)统筹“宣”与“治”的关系,加强交通文明建设。调查结果表明,路口隔离设施、红色等候区、LED行人信号灯、潮汐车道龙门架指示灯是市民认为最有效的交通设施,而且市民对单行线和潮汐车道的支持率比较高。对此,杭州交警将继续坚持“宣、改、管、治”四头并进的管理方针,在路口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增加厚度,推广新型交通设施;在动态违法治理上,坚持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陋习,并把违法停车、违法加塞变道纳入整治的重点,使违法整治更加体现民意所向;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将进一步深化循环交通组织,大力推进老城区的区域微循环、单行线和潮汐车道建设。交通整治,宣传系于一半。要通过宣传总体策划,继续联动新闻媒体,把全省治堵的声音、版面做大,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劝导,让老百姓提高意识,形成社会共识,最终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六)统筹“限”与“用”的关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在市民提出的治堵建议中,对机动车进行总量与出行量控制,以缓解道路建设和需求矛盾的建议占了22.1%。可见,随着治堵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省政府法制办对《浙江省城市交通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及车辆限购措施公开征求意见,加上杭州自2011年10月已实施“错峰限行”措施,杭州市民对限行、限购等行政性管理措施有了新的认识,这为今后出台交通政策作了一定的舆情、思想准备。但车辆限购不仅是交通治堵的“杀手锏”,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研判可行性。对此,市政府已经公开表态,全省限是杭州限的前提。另一方面,要预估风险性。尽管民调中有一定的支持率,但民调对象范围有限,且政策出台前后其支持性仍会起变化,尤其是要面对“万事皆禁、以禁代管”的舆情压力。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出台限购政策情况下,关键要引导车主合理用车。在今后几年道路建设面临阵痛期的背景下,应对实施将近两年的“错峰限行”措施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储备升级版方案,还可以通过提高市中心、景区或拥堵区域的停车费(软限行措施),以静制动,加快以地铁、火车城站、东站为主干的集散“P+ R”换乘中心建设,用经济杠杆调节,引导车主转变用车理念,鼓励少开车,多乘坐公交车。
(责任编辑:潘晶安)
D631.5
A
1674-3040(2014)01-0087-04
2013-12-16
乐华,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