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图书馆,北京100089)
澳门回归之后,实行了“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高度自治政策,在社会治理环境与治理主体两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但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澳门社会的外部造成冲击,显露出社会内部阶层结构的变动、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特区政府治理澳门社会面临着变革的挑战。
澳门社会有诸多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其一,社团组织数量极其庞大;其二,非政府性社会活动十分频繁和活跃;其三,志愿性市民活动发展迅速。这三者都与澳门社团息息相关。从已有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澳门社团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深度参与了澳门社会的整体运行。由此,澳门社团就成为了观察澳门这个特殊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澳门青年社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愿。经由政府批准和认可;(2)大多数社团都受到政府或青年暨教育司或多或少的经费资助;(3)许多社团的宗旨相似。从数量来说,活跃青年文体活动的占多数,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多以增进会员与其他社团联系以及提高青年自身修养与知识为其主要目的。许多青年社团都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来吸引青年人,获得较多数青年人的欢迎与参与。
本文在进行针对澳门社团有关人士及学生的研究时,运用了以下方法:(1)访谈法。受访者分别选自澳门青年联合会的负责人以及澳门各个大学青年社团的负责人。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受访者背景不同。(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1]研究者使用客观与系统化的计数与记录程序,得出对文本的符号内容的定量描述。(3)选择《澳门青年》这一杂志作为镜像研究的论证。《澳门青年》是由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独立发行的杂志。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本杂志作为研究澳门青年社团的依据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是澳门较大的综合性青年社团。按照人数,将澳门青年社团分为三个区间,0 -99 人之间的社团共有57 个,100 -500 人之间的社团共有31 个,500 人以上的社团共有26 个。500 人以上的会员制社团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社团就有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其次,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简称新青协)的活动频繁、覆盖面较广。新青协创立于2003 年1 月5 日,是一个非营利的青年组织,以清新、创意、求变为诉求,团结澳门广大青年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创新性及启发性的活动,促使新青协成为青年朋友相互学习、互勉共进的课堂,成为青年朋友沟通政府、服务社会的桥梁,也是青年朋友联络感情、反映心声的乐园。作为澳门规模较大、活动非常频繁的综合性代表性社团之一,新青协2004 年创办杂志《澳门青年》,从开始的季刊到2008 年后的月刊,发行量也从开始的1 500 本到目前的5 000 本一路上升,已经成为澳门青年社团中具有代表性的杂志之一。
1999 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本着中央“澳人治澳”的平稳原则,澳门青年社团在1999 年之后发展迅速,从1998 年底的82 个,到2010 年的139 个,增长了近百分之七十①数据来自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为什么青年社团的数量增长如此迅速?
回归前,澳门经济处于低谷,自1996—1999 年连续4 年出现负增长。“1999 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开启了澳人治澳的新航程。彼时,澳葡政府留给新政府财政储备仅20 多亿澳门元以及约100 亿澳门元的土地储备金。而据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介绍,当时政府一年的开支就需100 多亿澳门元。”[2]
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何厚铧为首的特区政府展现了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魄力,提出了“固本培元、稳健发展”的施政方针,明确了“以旅游博彩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体,带动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定位。从1999 年到2008 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27 亿澳门元增加到1 718 亿澳门元,增长了2.6 倍,年均增长13.3%,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到2009 年底,政府财政储备超过千亿元,是回归当年的四十多倍[3]。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社团活动也比较活跃,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支持是澳门许多社团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经济发展使得青年社团的资金较为宽松。据澳门青联某负责人介绍,以前“青年社团比较单一,现在是越来越多元化了,以前就比较专的……回归以后,澳门的政治或者澳门整个的经济都发展得很快,就是很多社团的成立,政府比较支持,政府提供的力度加大。我们也有钱搞活动……”
澳门回归后在立法会选举制度方面,总体上保持了与回归前立法会选举制度的衔接,如全澳为独一选区,按比例代表制原则,以“新汉狄法”计票,实行“名单投票制”的直接选举方式;间接选举是以利益界别为基础,通过界别内社团产生的代表对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由于澳门特有的选举制度,各界别和社团代表各方利益集团,各方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扩大社团数量。
由于澳门没有政党,因此在选举中是十分注重社团背景的。如果一个选举人没有丰富的社团工作背景或者某一界别的社团支持,是很难在立法会的选举中立足的。立法会在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澳门社会中热心政坛的青年人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既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为自己以后步入政坛铺路。
回归后澳门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就拿博彩业一项来说,博彩业的开放使得澳门回归10 年之后已经超越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成为世界第一大赌城。博彩业为内地人打开了一扇了解澳门的大门,虽然这个大门带着太多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青年人涌入澳门,了解澳门,博彩业之外的旅游业收入也节节攀升。随着内地人对澳门了解的逐步深入,去澳门读书交流的内地学生也越来越多。据笔者在澳门科技大学的了解,在澳门居住十年以下的内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学校有越来越多博彩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来自内地。更有趣的是,在访谈中发现,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对社团的兴趣并不大,相反从内地过去读书的学生却对社团热情高涨。
笔者在澳门科技大学进行访谈的时候,随机访谈的4 个学生干部居然全部是2000 年以后来到澳门的内地人,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学生已经在澳门青联谋到一个不错的职位。另一方面,内地过去的学生在谈到自己参加的社团时,也多用“感到自由”“友谊”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来形容自己参加社团的感受和收获,说明内地学生参加社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寻找归属感。随着内地学生越来越多,澳门青年社团的规模也愈加庞大了。
据笔者统计整理,《澳门青年》杂志刊载文章各分类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学类(32.2%)、民生类(38. 2%)、政治类(16. 39%)、教育类(11. 1%)、经济类(4. 4%)及其他(7%),其频率依次为160、140、81、55、22、35。虽然文学类数量最大,但从其位置来看,在杂志中并不居主要位置。根据对杂志的页码描述统计,页码均值为16.81,因此以17 页为基准将杂志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区分文章在杂志中的位置。通过交叉制表分析,政治类、经济类、民生类、教育类文章大多数都处于杂志的前半部分,居于主要位置,而文学类文章数量虽大,却多处于杂志的次要位置。以下就对这四类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澳门青年》中民生类文章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并且不乏人文关怀在其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是“住房”“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四川地震”“就业”“环保”等。
在住房问题上,文章从2005 年的《楼价急升,住房需求激增,如何是好?》到2010 年的《谈谈澳门的楼市调控措施》,再到2011 年的《市民论坛——经屋要等私楼贵,后生置业齐念计》,涵盖了澳门楼市从2005 年房价急升,澳门楼市调控,再到澳门兴建经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的整个过程。文章整体措辞温和,态度客观,虽然对楼市有担忧,但是总体上还是对政府持支持态度。
“城市规划”也是杂志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在城市规划的文章中显示出澳门青年人对城市建设较强的参与性。《市民论坛——城市规划齐参与,优质生活齐共建》《澳门青年看城市规划》等文章都着重关注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文章中反复出现“参与”“共创”等字眼,号召青年人关心澳门,关心自己的家园建设。
纵观48 期《澳门青年》,有一期显得与众不同,那就是2008 年6 月出刊的四川大地震专刊。在十余篇文章中,表示出很强的人文关怀,从赈灾筹款的《关怀·希望四川地震赈灾筹款》,到跟踪报道澳门医疗队和青年代表团的《澳门医疗队在成都》和《彩虹计划——澳门青年及大专学生慰问四川地震伤病员代表团》,还有写在四川地震之后的《孩子,天堂的路太黑,快抓紧妈妈的手》等,充分显示出澳门青年对内地灾害反应迅速,社会凝聚力高。由于澳门也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地区,澳门人对于灾害有着更强的敏感性。
关心青年就业也是杂志中的一大主题。澳门青年的就业形势一直很宽松,但是由于澳门回归后开放程度不断加强,青年的就业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对此,新青协发起了一系列的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及服务,帮助青年通过认清自己,提升自身,在澳门本地人力资源市场与市场经济发展接轨的阶段内,能够平稳过渡,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杂志中的政治类文章基本集中在政策建议、政治热点关注以及国际政治三个方面。虽然澳门本土青年对于政治并不怎么热心,但在杂志中,有关国内外的政治讨论并不在少数。通过附表中的政治类关键词细分可以看出,选举是政治类文章关心的重点,这与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一致。澳门青联女负责人认为:立法会委员很重要,因为各界的利益都在里面。政府想通过一个法律法规的话,必须要通过立法会,所以立法会这几年为什么说是社团的一个很关键点,就是因为他们都代表了各自社团的利益……刚才说了我们立法会在选举的时候,有直选的,有委任的,也有界别选举的这三个方面。在界别这方面也是一个选举,也有一个界别的区分。直选的也是,都要有一个社团的背景。”在国际政治方面,《澳门青年》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学术讨论的层面上。在政策建议方面的文章比较零散,相对集中的文章主题有人口政策、政务公开、枪支管理以及历年的施政报告建议等。
此外,《澳门青年》中经济类主要集中在时下经济热点的讨论,比如通货膨胀和金融海啸,在经济知识中,主要普及与理财相关的知识。同时,教育类文章很集中,除了少有的几篇在讨论教师压力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问题之外,几乎都与青少年教育相关。
首先是青年领导力的培养。澳门青年社团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社团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是认识朋友的良好场所,是提升综合能力的试验台,对于青年领导力培养有着良性促进功能。一个来自内地的人认为,“学生会也好,社团也好,也正好是我朋友的来源……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和信息,是让我受益比较多的。”社团不仅是澳门青年兴趣和梦想的展示台,也是青年提升自我的训练场,众多青年在社团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群体的交流中共同进步。
其次是爱国爱澳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爱的教育无疑是澳门青年社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澳门青年社团使得青年人聚集在一起,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一起工作和奋斗,除了使得他们之间关系亲厚之外,还在活动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访谈中,感触最深就是对于内地近段时间报道的好几起关于见死不救事件,在澳门青年中引起很大的触动,他们纷纷表示这种情况在澳门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另外,访谈学生会成员时,他们反复谈到“环保350”“FREE HUG”等组织活动,显示出青年对于澳门这个小城市的责任感与热爱。即使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却在短短的几年中显示出对澳门不一样的热爱,这不得不使我们这些内地人深思。我们能否从社团角度出发,增强我们青年的凝聚力,增加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呢?
从《澳门青年》的文章分类来看,青年人对于社会的关注面比较广泛,除了用文学方式抒发情感之外,民生类问题是其最关注的,其次是政治类和教育类。青年人通过对社会的关注和探讨,寻找澳门社会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用自己的双眼观察澳门,了解澳门,改变澳门,使澳门变得更加美好。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由于澳门没有政党,如何能在一个传统移民城市维持社会的稳定,并且能在社会经历大动荡以及政权发生变化的时候平稳过渡,澳门社团功不可没。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一直是社会中最敏感、最有激情的群体,青年社团在培养青年的爱国爱澳的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从少儿可以报名参加的澳门童军总会,教会童军基本的技能培养和规矩准则,到把各社团集合起来的中华青年联合会,以全方位服务为主的中华新青年协会,以大学生为主的澳门学生联合总会等等,都是澳门青年集合在一起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奋斗的场所。社团中各成员互相信任友爱,有利于上层命令的上传下达,为澳门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有些青年社团负责人,慢慢成长为大型社团的负责人,也会进入澳门政府工作甚至担任要职,这也有助于社团的发展以及澳门社会的稳定。
一直以来,由于澳门开放程度不高,历史上华人在澳门政治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再加上青年长期生活安逸,升学、就业等压力均不大,澳门本地青年一直对政治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低头过自己安逸的日子。但是随着澳门回归之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呼吁青年关心民生,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加入到关心政治、参政议政的阵营中来。澳门青联从2007 年起就发起青年议政项目,对报名青年进行筛选,进行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并且通过与北京、吉林、辽宁、上海等地学生的交流互通,为澳门青年了解内地、培养政治情怀做出了不懈努力。可以看出,青年人对澳门政治选举以及民生方面的关注颇多,对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反应迅速,讨论热烈。
澳门青年社团的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又影响深远的。青年社团大量的频繁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得青年学习到了最基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青年人通过社团活动,找到了朋友,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活跃在澳门社团的青年中,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这个社会中的自我有很强的存在感,澳门青年对于社会的探讨更加投入与感性,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激情与急迫,并且切实想在改变澳门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1]Belelson,B,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Free Press,1952.
[2][3]《澳门回归十周年经济篇:微型经济体的发展奇迹》,http://www. chinadaily. com. cn/dfpd/2009 -12/16/content_9185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