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逸思 孔令昭 高 永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4;浙江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浙江 杭州310028 )
财富观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观作为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为了获得财富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因素越来越活跃,经济作用越来越突出,纷繁复杂的财富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健康财富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因而加强对大学生财富观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就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全国9 个省市19 所高校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对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财富观是关于财富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在已有的研究中,赵骏从尊重财富,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财富,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支配财富要有正确的观念,培养良好的财富品质六个方面概括了健康财富观的内容[1]。白云莉从财富认识、财富获取、财富支配、财富品质等几个方面设计了《大学生财富观调查问卷》。因此,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对待劳动和奉献与人生价值的关系、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获取金钱的手段三个维度来分析其财富观。在本项研究中,大学生的财富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和奉献与人生价值之间关系的认识,对金钱与人生价值关系的认识,以及获取金钱的不同手段的认识。将当代大学生的调查时点界定为,1980 -1989 年出生的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在已有的关于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实证研究中,白云莉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数据(2002 -2009 年)和河北省3 所高校二千多名大学生的财富观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发现:90 后大学生认识、对待财富问题日趋理性,主流财富观积极、健康;获取财富崇尚劳动与创造,时代特征显性;支配财富表现恰当,符合90 后大学生身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传统财富观取向、西方财富观取向、90 后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家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①参见白云莉:《90 后大学生财富观》,2010 年河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然而该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否能推论至全国不同省区、类型的高校大学生,仍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对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个人特征等具体影响因素也有待进一步细化以及验证。本研究的设计则是在全国更大范围进行抽样,在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更加细分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市教育工委支持、清华大学主持的2009 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80 后”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问卷调查于2009 年5 月至2010 年3 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山东、广东、湖北、陕西、重庆9 个省份和直辖市的19 所高校展开。19 所高校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按照学生类型(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男女生比例,专业比例等)进行问卷分配,在此基础上进行随机抽样。除清华大学发放200 份外,其余18 所院校每所学校发放问卷100 份,调查采用自填问卷方式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员将问卷发放给被抽中的大学生,当场填答,当场回收。调查实际完成有效问卷1 680份,有效回答率为86.15%,其中男性占55.5%,女性占44.5%;中共党员占28%,共青团员占66.5%,非党团员群众占5.5%;专科生占13.7%,本科生占63.3%,硕士生占19%,博士生占4%;人文社会类专业占27.7%,理工农医类专业占55.5%,艺术体育类专业占6.7%,其他专业占10.1%;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占55.2%,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44.8%;月生活支出(指伙食费加其他生活消费支出,住宿费和学费除外)两百元以下的占1.9%,200-400 元的占16.1%,400-600 元的占37.5%,600-1000元的占32.6%,1000 元以上的占11.9%;家庭居住地在省会或直辖市的占28.5%,地级市城区的占20.2%,县级市城区的占19.5%,农村的占30.9%;独生子女占55.1%,非独生子女占44.9%;未婚占96.5%,已婚占2.6%,离异占0.9%;父亲工作单位为党政机关占10.3%,国有企业占17.8%,外资及合资企业占4.6%,民营企业占10.6%,自有企业占5.7%,事业单位占15.0%,务农占23.9%,自有职业占9.6%,其他占2.5%;母亲工作单位为党政机关占6.4%,国有企业占17.1%,外资及合资企业占3.7%,民营企业占7.9%,自有企业占4.3%,事业单位占16.2%,务农占27.4%,自有职业占12.8%,其他占4.2%。
本次调查发现,有62.4%的大学生认同劳动和奉献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有37.6%的大学生对劳动和奉献对人生价值的意义持不太认同和不确定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大学生财富观的相关因素,本研究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的性别、学历等背景变量与“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的认同程度进行了交叉列联统计分析,最终发现:不同性别、学历、政治面貌、月生活支出、婚姻状况、父母职业类型的大学生在认识劳动和奉献与人生价值关系上有差异;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也是与当代大学生认识劳动和奉献与人生价值关系的影响因素,详情如下。
(1)数据显示女性大学生(75.4%)比男性大学生(70.13%)更为认同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3)①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P 值,P <0.05 为显著,P <0.01 为非常显著(下同)。。这与目前高校女性大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的现状是一致的。(2)党员大学生(76.3%)比团员(73.7%)和群众(52.3%)大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有14.4%的非党团员群众大学生选择“说不清”,而仅有4.6%的党员大学生和7.6%的团员大学生选择“说不清”。这说明群众大学生中更多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观认识较为模糊,不明确。党员大学生因为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因此对主流健康的思想也更加认同。(3)专科生(76.3%)比其他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博士生群体对该观点的认同度最低,仅有58.2%。本科生中认同该观点的比例为73.7%,硕士生是71.7%。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13)。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大学生对劳动和奉献的认同有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递减或者递增的明显规律。这说明财富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大学教师、辅导员以及相关的部门应该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认识特点展开相关工作。(4)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76.8%)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68.7%)更认同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1)。这一方面是学校教师一般会选拔对主流价值观念更认同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一方面在学生干部辅助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更多机会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也更加认同积极健康的财富观。(5)月生活支出400 元以下的大学生比400 元以上的大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其中月生活支出200 元以下的大学生中73.3%认同该价值观,77.4%月生活支出200 -400 元的大学生认同该观点。相对而言,月生活支出1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认同该观点的比例最低,为70.6%。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4)。这与经济较为贫困的大学生在学校更加勤奋的表现相一致。(6)独生子女大学生(75.2%)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71.5%)认同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12)。(7)相比于已婚和离异的大学生,未婚的大学生更加认同劳动和奉献的价值,有73.9%认同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离异的大学生认同劳动和奉献价值的比例最低,仅为28.5%。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8)父亲职业是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比例高达85%;父亲职业是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者的大学生不太认同该观点,比例为54.6%。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 =0.000)。除此以外,父亲单位是国有企业的有78.4%认同该观点;父亲单位是民营企业的有72.3%认同该观点;父亲单位是自有企业的有72.5%认同该观点;父亲单位是事业单位的有73.8%认同该观点;父亲务农的大学生中有70.2%认同该观点,父亲是自由职业者的有66.6%认同该观点。(9)母亲职业是党政机关(81.6%)、国有企业(78.6%)、事业单位(75.5%)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母亲职业是自由职业(74.6%)、外资及合资企业(68.9%)、自有企业工作者(63.4%)的大学生不太认同该观点。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背景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学校必须要与家长形成联合的育人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本次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学生(55.6%)能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金钱的价值,至少对于个人成功的标准判断非单一金钱化;有34.7%的大学生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对金钱的认识较为绝对化;有9.7%的大学生对于该观点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大学生财富观的相关因素,本研究对参与调查大学生的性别、学历等背景变量与“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的认同程度进行了交叉列联分析,最终发现学历、政治面貌、月生活支出水平、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职业6 个变量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有影响,详情如下。
(1)非党团员大学生(37.7%)比党员(23.3%)和团员(31.3%)大学生更不认同“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党员大学生比团员大学生更认同该观点;非党团员大学生明显对自身的人生价值观认识更加模糊不明确,说不清的比例最高,占8.9%。此差异在统计学非常显著(P=0.000)。(2)对比其他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硕士生更加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认同者比例占41.4%,博士生更不认同,不认同者占65.7%。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15)。(3)月生活支出200 元以下(51.7%)和1000 元以上(38.6%)的大学生更认同“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月生活支出在200 -400 元的大学生最不认同该观点,认同者比例仅为27.1%。即经济支出水平高低两端的学生更看重金钱,而中间水平的大学生反而更弱化金钱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2)。(4)独生子女(35.5%)比非独生子女(30.4%)更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的判断标准。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3)。(5)父亲是党政机关(39.8%)、国有企业(38.9%)和自有企业工作者(36.8%)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父亲是务农(26.8%)、自由职业(27.7%)和事业单位(28.5%)的大学生更不认同该观点。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6)母亲是党政机关(48.1%)、国有企业(37.6%)、自有企业(36.7%)和外资及合资企业(36.0%)工作者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母亲是民营企业(26.0%)、务农(26.7%)和事业单位(30.4%)、自由职业(32.0%)的大学生更不认同该观点。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这个结果与父亲职业对大学生金钱价值观念的影响结论基本一致。
在财富观的构成中,对获取金钱方式的认识是必须考查的重要维度。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两种不同的财富获取方式的认同程度来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
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获取金钱的方式有着正确的认识,具备通过合法和合乎道德的手段来获取财富的基本道德认识,赞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样本学生占89.1%;有59.8%的大学生不认可“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有36.2%的大学生比较认同。
通过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当代大学生对财富获取方式认识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学历、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父亲职业类型的大学生对不同的财富获取方式的认识有显著差异。
(1)硕士生和本科生比博士生、专科生更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专科生认同该观点的比例最少,为80.7%;硕士生、博士生比专科生、本科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13)。(2)党员(91.7%)和团员(88.9%)身份的大学生比群众大学生(80%)更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党员大学生比团员大学生更认同该观点;非党团员身份的大学生(48.8%)比党员和团员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党员大学生(37.9%)比团员大学生(34.5%)更认同该观点。此差异在统计学上均非常显著(P=0.000)。(3)未婚大学生更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离异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4)父亲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大学生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比例最高,为91.4%。父亲在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父亲在自有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太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此差异在统计学上非常显著(P=0.000)。
1. 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主流健康并积极向上
有62.4%的大学生认同劳动和奉献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有55.6%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金钱对于人生的价值,对于个人成功的标准判断非单一金钱化;大部分大学生对获取金钱的方式有着正确的认识,具备通过合法和合乎道德的手段来获取财富的基本道德认识。该结论与白云莉的研究发现一致。
2. 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也显示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有37.6%的当代大学生对劳动和奉献对人生价值的意义持怀疑或不确定的态度;有34.7%的当代大学生对于金钱价值的认识较为绝对化;近10%的当代大学生不认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36.2%的当代大学生赞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该结论与白云莉的研究发现一致。
3. 政治面貌等8 个因素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
研究发现,政治面貌、学历、月生活支出水平、父母职业、婚姻状况、性别、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财富观的有影响。(1)政治面貌影响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各个维度。具体而言,党员大学生比团员和群众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党员大学生比团员大学生更不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党员大学生和团员大学生比群众大学生更明显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群众身份的大学生比党员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党员大学生和团员大学生更不认同该财富获取方式。(2)学历层次影响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各个维度。研究发现,专科生比博士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相对于本科和专科大学生,硕士生更认同而博士生更不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价值观念;硕士生、本科生比博士生、专科生更认同,专科生明显不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硕士生、博士生比专科生、本科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3)月生活支出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具体而言,月生活支出400 元以下的大学生比400 元以上的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月生活支出200 元以下和1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更认同,而月生活支出在200 -400 元的大学生更不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月生活支出200 元以下和1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月生活支出在200 -1000 元之间的大学生更不认同该方式,尤其是200 -400 元的大学生最不认同。(4)父母亲职业对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影响。研究发现,父亲职业是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父亲职业是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者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不认同劳动和奉献的价值;父亲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自有企业工作者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父亲是务农、自由职业和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更不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父亲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而父亲在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不认同该财富获取方式;父亲在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父亲在自有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则更不认同该方式。母亲职业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母亲职业是自由职业、外资及合资企业、自有企业工作者的大学生更不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母亲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自有企业和外资及合资企业工作者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母亲是民营企业、务农和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更不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5)婚姻状况影响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各个维度。具体而言,未婚的大学生比已婚和离异的大学生更加认同劳动和奉献的价值;离异的大学生最不认同劳动和奉献对于人生的价值;未婚大学生比已婚大学生更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获取方式,已婚大学生比离异大学生又更明显认同该方式;离异大学生比已婚大学生更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财富获取方式,已婚大学生比未婚大学生更认同该方式。(6)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因素。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在人生中的价值;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更认同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7)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认同劳动和奉献对于人生的价值。(8)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明显比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更加认同劳动和奉献的价值。
1. 尝试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财富观系统教育机制
从以上的研究可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父母亲职业、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月生活费支出状况等显著相关因素均来源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所以在大学生财富观的教育过程中,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教育的系统机制,为大学生科学财富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如何与家长协同开展财富观的教育,争取家庭财富价值观教育的显性化,是教育界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2. 突出高校财富观的个性化教育
从研究结果看,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劳动与奉献、金钱与个人成功、获得财富的方式的认识差异较大,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整齐划一的财富观教育形式与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同学的需要,很难因势利导。因此高校在进行财富观念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历、政治面貌、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 要重视在新媒体上动态把握学生的财富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
当代大学生使用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的人数日益增多,许多人际交往、思想交流均在网上进行。因此,国家、高校都要注重新媒体上的舆论导向,积极地与青年学子在新媒体上进行对话,弘扬积极健康的财富观。
[1]赵 骏:《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