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

2014-02-01 06:45王小丽
职教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语类外语共同体

王小丽

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

王小丽

在分析高职外语类课程性质及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霍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内容设计的5个维度理论,提出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内容的6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的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及教师共同体中心环境的构建模式,同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构建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及解决方法。

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外向型企业及外向型转变企业对具有高“专业技能”与“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求贤如渴,所以不管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外语的学习都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学校课时、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外语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如何利用“学习共同体”预习及巩固学习内容,便成为高职外语教育者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高职外语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外语类课程即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外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高职外语类课程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外语专业课程,如英语专业、日语专业、法语专业等。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定位的不同,与本科的外语专业课程相比,语言能力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同时由于高职是三年制,加之相关涉外方面的专业课比较多,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较少,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二是公共外语课,这类外语课程多以英语为主,少数地区也开设日语课程。前阶段以基础课程为主,主要应付考级,后阶段主要结合岗位,以考证为主。由于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较差,加上毕业“双证”要求的压力,学生的主要学习集中在证书的考取方面,造成语言课以考级、考证为主要目的,不注重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三是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学时很少,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基础,造成没有职业规划的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是较难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1)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少。(2)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3)实践性强,但课堂实践时间有限,不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4)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一位教师所带的学生通常有100多人,一般每周都有作业,及时批阅每份作业,几乎无法实现。(5)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动性,课后学习时间较少。教学内容、学生人数和学习时间是课程教学的瓶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无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越来越少,语言分析、语言使用的具体过程被幻灯片一带而过,知识消化困难,学生不能较好地使用外语表达,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挫折,学习兴趣自然消失殆尽。所以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课堂协作学习及课后协作练习,是提高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外语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霍德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内容设计了5个维度:支持与共享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协作学习;支持性条件;共享的个人实践。利用霍德的理论,结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外语类课程的特点,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6个维度:第一,教师的全局掌控。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及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因材施教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考核标准等。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与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实施不同的内容掌控。第二,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只有让学生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与愿望,才能组建学习共同体。第三,协作学习。一方面是相关专业教师通过协作方式,进行教学探究,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及策略;另一方面是学习通过协作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共同探讨学习的重点及掌握知识窍门,增强自学能力。第四,共享性个人实践。共享性主要是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换角色进行演练,观摩彼此的语言使用及行为,并当场作出反馈,共同探讨优点与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第五,资源的共享。在网络与信息时代,语言学习的网站、视频、语音等学习资料数不胜数,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应该及时分享获得的最新资讯及资料。第六,生活中的协作。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交流及协作能力学习时的协作能提供更多的默契,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共同体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共同体成员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学习意愿、人际关系等方面;外部环境包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教师的掌控、其他非学习共同体人员的介入等方面。[1]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

(一)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实施者与参与者,因此,共同体建立时应该主要考虑到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习意愿、价值观等内部因素。柳原光的“人与人的关系”四层次理论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层次的“我”是“自我”。共同体建立时,学生首先是对“自我”进行:“我是谁?我的成绩怎么样?我的学习意愿怎么样?我是否能较好地融入这个团体?”等等以“我”为主语的一系列问题的自问,确定“自问”的各个因素。第二层次是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是生存的必备条件。第三层次是与“他人”的关系。共同体作为一个团体,教师、同学、社会人等“他人”都有可能会参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所以会考虑选择的同伴是否能较好地配合团体、是否能促进学习的改善与进步等因素。第四层次是我与“价值”的关系。“作为团体一员的我,是否能实现我的价值、我的价值是否能被同伴认可、同伴的价值观我是否认可、是否能帮助同伴实现其价值”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学习者中心环境的构建主要从成员的“我”出发,建立具有较好人际关系、相同学习意愿、相似价值观的共同体。

(二)知识中心环境

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知识中心环境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学生共同体学习知识环境的构建。由于学习共同体属于小组学习,所以教师还需在课堂大班教学的基础上,从协作学习的角度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资源。[2]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专题任务,如学习了名片翻译之后,让学生以自己的共同体为虚拟公司,为每个成员确定岗位,制作外语名片。针对公共外语学习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布置小组课后听写、背诵课文、课堂抽查计入小组平时成绩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共同体学习知识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改变以往个人学习、课本学习为主的模式,利用团队的力量,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创造更多的相互学习效果检验以及口语练习的机会,扩充知识量,提供外语的应用能力。

(三)评价中心环境

传统的考试往往是以一张试卷或一种形式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突击背诵应付期末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评价时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实际能力,应该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如表1所示,在考试形式上,应该由终结性考试变成过程性考试,即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小测验、参加各项学习活动等,通过教学动态记录本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考核,全部作为学期成绩的评定内容,记入学期总成绩。另外,口试采用随机选择题,既考核知识掌握情况,还应有考核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试题。

表1 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考核表

为了突出共同体学习的重要性,考核要点中的“课堂考勤”应该以整个小组为考核对象,根据各小组成员旷课、迟到、早退等具体情况,酌情给整个小组打分。同时,除“基础知识考核“以外的其他考核项目,都应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团队的协作性、内容的丰富性及创新性。

(四)教师共同体中心环境

在学习者及其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其他助学者之间构成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作为共同的目标,在本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及教学资源。通过交流和沟通,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提倡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变竞争为合作,回归学习的本性,即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回归学习的人性真趣,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与实施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预防学习共同体成员价值观改变

首先,在组建共同体时必须每个人签订《学习共同体规章制度》来约束每个成员。如果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合适的共同体可以加入,应跟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3]其次,随着学习的进行,共同体成员之间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同、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等方面慢慢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由于个别学生的懒惰等主观原因,造成共同体的所有人都不愿意与其他一个成员继续学习下去时,该学生应加入教师学习小组。

(二)控制班级的学习进度,缩小知识差距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共同体成员基础知识好、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任务,通过考核。而一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4]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控制班级学习的整体进度,必须设置最大的学时数,一般为4学时。当差距学时数到达最大限额时,一方面教师通过给完成者追加难度较高的翻译练习或口语练习来巩固知识,放慢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未完成知识内容学生的单独辅导,加快其学习进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重视团队评价,兼顾个人评价

在实施方案制定及评价时,主要以团队评价为主,容易忽视学生个体表现差异,造成不能因材施教。所以在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时也应该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1]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9-101.

[2]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潘红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J].江苏教育研究,2013(16):77-79.

[4]仇丽君,潘洪建.简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11(8):88-89.

G712

A

1674-7747(2014)06-0052-03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

王小丽,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陈国平]

猜你喜欢
外语类外语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