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渊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近几年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各高校的设备资金投入也日益增长,其中大型仪器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我校在这方面也有较大支出。但各高校大型仪器开放程度不高、共享共用较少、设备利用率偏低等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另一方面,很多老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大型仪器,致使科研实验手段单一,直接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资金,对大型仪器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高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虽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但不成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在管理环节上存在漏洞,造成管理失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毁损丢失、私用公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却没有一种有效的监控和考核手段加以制约。同时,就我校而言,各个学院、实验室间互借仪器设备的情况已经常出现,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共用制度[1]和统一的计费标准,其操作流程、成本核算、收费标准、仪器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应工作量计算等均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相关人员的激励不足,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
大型仪器的管理工作较为繁琐,不仅包括通常的验收、登记入账、闲置调拨、报废、报损等账、物的管理,还包括监督考核、使用和维护的管理。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就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设有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统管全校所有的仪器设备,各学院、部门设有设备(或资产)管理员,负责该学院、部门的设备管理。但从实际管理状况看,各学院、部门的设备管理员基本为兼职,与大型仪器的实际管理和操作人员管理脱节,管理效果较差。很多设备管理员对本学院的实验室设备情况了解不足,无法及时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状况,容易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验室是高校大型仪器最集中的地方,但往往在实验室建设中过于强调专业的特殊性,追求小而全,相应大型仪器的配置也随之出现局限性,专业性愈强,使用面就愈窄,导致利用率低下,闲置浪费也就愈多。有的缺乏认真论证,到货后才发现选型不恰当或暂时用不着,甚至发生到货多日不开箱;有的不顾实际需要喜新厌旧,片面追求高、新、全,既多花了钱又使许多功能得不到开发利用,造成闲置浪费;有的好打小算盘,多多益善,宁可闲置也不调配给别的部门使用,急需部门只能重复购置;有的以教学需要为由,行少数人使用之实,自然利用率就不高,资产的效益难以发挥。
大型仪器的管理、维护和运行,一般需要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而在设备的使用中还会产生设备维护费、材料消耗费、水电消耗费、技术服务费、设备折旧费、管理费等等费用。仪器所在学院或部门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资金短缺的制约,当有其他单位想借用其仪器时,往往因担心仪器使用频繁造成损耗及相应的工作量无从落实等,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会婉言谢绝。即便是实行了大型仪器共享的高校,大多数由于制度不完善、收费标准难以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以及共享的大型仪器规模较小等原因,获得的共享收益仍极为有限,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对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
过去的管理往往以事后检验为主,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倡导预防、改进为主的理念,通过科学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紧抓主要矛盾,全员参与,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下始终受控,同时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组织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3]。“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所在,它明确指出了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采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2.1 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
在高校大型仪器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就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4],即全新的质量观念。
一是消费者中心观念。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其实也是服务的一种,所有高校设备管理人员是其服务的主体,而高校全体师生乃至社会是其服务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方针政策和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把“一切为了消费者”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以人为本”说的正是这种观念。
二是质量最佳效益观念。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持续的质量提高”[5]。要想持续的提高学校的大型仪器管理质量,只有以客观的数据资料为支撑,科学分析,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继而坚持不懈的持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效率,从而为高校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收益。
3.2.2 全面的质量标准
高校大型仪器管理的质量具有综合性,理想的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应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⑴管理机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高效运转;
⑵管理制度完备,责任落实到位;
⑶监督机制完善,杜绝腐败滋生;
⑷管理队伍素质好,效率高,管理意识强;
⑸评估考核机制到位,有效提高大家的管理积极性;
⑹成果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3.2.3 全始全终的过程管理
要实现管理的高质量,就必须坚持高校大型仪器的全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包括大型仪器的申购、论证、采购、验收、入账、维护、变动、处置等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2.4 全方位的管理内容
⑴改革管理机制,这是根本核心;
⑵健全规章制度,这是必备条件;
⑶加强队伍建设,这是运作关键;
⑷建立共享平台,这是有效保证。
学校实行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使用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一级机构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和指导,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外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作为二级机构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而各使用单位作为三级机构,通过将部分权力下放,提高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自下而上的监督。同时,财务处对大型仪器管理进行财务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处主要负责对整个管理体系的全面监督,从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分级管理体系,力求将管理过程中的错误、腐败问题等降到最低点。
制度建设方面,我校完善了仪器设备的申购论证、验收、使用、维护、维修、考核等规章制度,以及大型仪器管理制度、实验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共享收费标准等,明确提出仪器设备对校内外开放,有偿使用;采用多种收费模式,各种类型仪器单独定价、校内外差异化收费、长期合作单位费用优惠等,并可提供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设立校内开放共享基金,做到基金的良性滚动;强调资源开放共享、设备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充分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
为有效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改变目前相对封闭的实验体系,我校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加强仪器设备的科学规范管理:一是结合我校的整体学科规划,整合同类学科专业的现有资源,使学院、系所的界限模糊化,逐步整合教学类实验室为专业明确的教学实验中心,并由学科带头人牵头整合相关的学科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室,改变以往实验室各自为政,多而不精的局面;二是严格把控管理的源头,尽量减少仪器闲置、利用率低下的情况,要求学院在每年年末上报下一年度计划,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进行审核,对大型仪器还必须进行技术和市场调研,填写共享承诺书,并组织专家对仪器的性能指标、教学科研必要性、利用率、共享覆盖面、物质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并为仪器的开放共享创造了条件;三是利用网络技术实时监控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运行数据安排对外开放时间,对长时间处于停机状态的设备采取必要措施,实现管理部门与学院、实验室的信息对称。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相关的网络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发放培训学习资料、定期实地了解情况、通过电话或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沟通和联系等等方式,使专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使之具备操作网络管理软件、独立解决部分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日常业务的有序、正常运转,并能进一步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力求使大型仪器共享和收益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各种文件、会议传达资产管理相关制度,配合宣传栏等形式,加强相关政策和管理理念的宣传,提高教职工对大型仪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大型仪器的科学规范管理,促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校现有4个校区,彼此的地理位置相距甚远,集中式的大型仪器共享中心模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们建设了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室与大型仪器开放服务平台,为学校大型仪器和实验资源在校内外的共享共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平台。它能有效集成原来相对零散分布的资源,提供多种“资源有控共享”的手段,满足人们对广域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共享需求。通过该平台管理分布在校区的大型仪器和相关资源,提供远程共享访问、资源调度、数据存储传输和可视化等手段,实现各学院、实验室之间,以及与外单位的横向联合,实行有偿使用,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目前初步实现:
⑴校内全面开放:实验室与大型仪器开放服务平台在时间、内容、对象等方面实行校内全方位开放。全体教师以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对全校的实验仪器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可利用平台的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学生可自由选课;各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全部开放,双休日也不间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预习和复习,也可在老师指导下自选项目进行实验。
⑵校外开放:利用学校地处下沙高教园区,高校相对集中的地理优势,与周边兄弟院校建立了联合协作机制,指导其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承担其他高校的部分实验教学任务,承担继续教育、自学考试、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等的部分实践教学,还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测试分析等服务,实现了资源的对外有偿共享。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大型仪器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分工更趋合理,职责明确,显著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强化了监督与控制,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的管理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开放和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在大型仪器的有效使用期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设备保值增值,使大型仪器管理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胡宁,孙世媛,张锐.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6-18,21.
[2]肖晓春.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余波.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系统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董华.基于质量信息集成的“全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