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娟,李永红
(1.甘肃省水土保持局,甘肃 兰州 730000; 2.定西市水土保持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6 726.6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2.3%,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 252.7 t/km2,严重地方达12 000 t/km2以上,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脆弱,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1983年,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地区率先实施“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工程”, 25年间,安定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发扬 “三苦”精神,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连片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8年,定西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扩大到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4个县(区)。各级政府和相关县(区)业务部门,按照规划目标,采取“政府导航、水保搭台、项目整合、合力共建”的思路,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定西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08—2012年)包括安定区青石、通渭县牛谷河、陇西县宏齐、临洮县大碧河4个项目区,涉及4个县的22个乡镇共164个自然村,26.13万人,包括36条小流域,总面积1 787.59 km2,水土流失面积1 716.61 km2。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1.85 km2,占任务的101.15%,其中新修梯田12 042.49 hm2,营造水保林14 908.51 hm2,栽植经济林1 549.25 hm2,种草8 115.48 hm2,封禁治理25 568.95 hm2,新建小型谷坊1 034座、沟头防护27.06 km、水窖514眼。完成项目总投资20 699.61万元。
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项目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流域治理程度由基期的40.06%提高到77.13%,植被覆盖度由基期的3.89%提高到17.64%,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1 175.44万m3,减少土壤流失量527.34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下降3 058.4 t/km2,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明显降低。同时,流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增强,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人均梯田达到0.24 hm2,远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人均0.14 hm2),粮食总产量比基期增加34%,人均产粮由基期的402 kg提高到528 kg,增幅为31%。梯田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立地条件和土壤水分的微循环状况,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生产能力和旱作农业水平大大提高,保证了区域粮食安全。安定区于2009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区(县)”,安定区、通渭县于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项目实施后,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项目区改造、拓宽、新修生产路累计达到680 km,基本实现了道路网络化;梯田工程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总产值比基期增加133%,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林、牧、副结构比例由基期的58 ∶8 ∶12 ∶22调整为52 ∶8 ∶13 ∶2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基期的1 611元增加到3 504元,增幅为118%,有2.59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人口占总贫困人数的43%,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项目区集中连片、大规模、高质量的梯田,使农业生产由单一的家庭生产逐渐向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发展,一大批有实力、有技术的承包大户、公司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纷纷在梯田搭建的平台上,从事规模化经营生产,并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日益突显,现代农业开始兴起。2013年,在通渭县牛谷河项目区涌现出了6个千亩(1亩=1/15 hm2,下同)以上产业大户,流转或承包547 hm2梯田进行针叶树种育苗、中药材种植、马铃薯种薯繁育、畜草种植和规模养殖;陇西县宏齐项目区2012年发展的400 hm2经济林,主要由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和农村新型合作社承包,其中甘肃印象核桃开发有限公司在黑家岔小流域流转土地67 hm2,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安定区石泉乡吕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石项目区南河小流域流转土地187 hm2,用于机械化、标准化马铃薯种植以及发展规模养殖,马铃薯种植大户刘大江在郭沟川小流域流转土地40 hm2,用于新大坪马铃薯原种种植示范推广。
随着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各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群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大、更足了。各种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应用,使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项目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生态文明建设效果逐渐显现。
定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主要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成立了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林业、水保、发改、财政、水务、交通、住建、国土、扶贫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全市生态建设相关事宜。项目列项后,各县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包乡抓点制度,定期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督查,解决问题。
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在注重各项措施对位配置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要求,打造集中化、典型化、小面积、全坡位、封闭式布局的水土保持工程精品点,实现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确保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项目建设整体效益的最大发挥。
项目实施期间,各县区最大限度地抽调专业技术力量强的技术人员,长期蹲守在项目建设第一线,指导、督促工作,同时积极主动配合监理单位,做好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控制。特别是2012年项目第二批计划下达晚,面对治理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各县区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优化施工组织,加强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各项治理措施的生态效益,而且注重其经济效益,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引导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引进良种,采用旱作农业新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村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监督作为加快治理步伐、巩固治理成果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市上下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甘肃省实施水土保持法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民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水保执法人员经常深入项目区,开展督促检查,对发现的乱采滥挖、乱弃乱倒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