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富 本刊记者 高鑫
双汇,在世界舞台演绎中国故事
孙耀富 本刊记者 高鑫
2013年,双汇发展A股市值超千亿,成为全球肉类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双汇成功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供应商,实现了双汇人多年来的国际梦。双汇发展,令人称奇。
“三十年风雨同舟铸就历史辉煌,双汇人齐心协力迈向国际征程。”2014年2月7日,双汇2014年业务暨职工代表大会在漯河体育馆隆重举行。一副巨幅春联悬挂在会场中央,既总结曾经开创中国肉类品牌的双汇集团三十年的发展与腾飞,也预示着双汇未来发展的方向。2014年全国“两会”前,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进行专访。
在中国企业界,双汇是第一个中国肉类品牌,也是诞生于中国的民族品牌。但是很少人会想到,在30年前,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曾经濒临破产的边缘。见证奇迹的时刻,不得不提到双汇品牌创始人、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正是他的睿智、果敢带动双汇走出困境并创造辉煌。
始建于1958年的漯河肉联厂,由于体制、市场等原因,直到1984年连续26年亏损,企业已经走到了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边缘。1984年,万隆经民主选举,当选为漯河市肉联厂厂长。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万隆,抱着对企业、对国家和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大大激发了全体员工争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当年,企业实现盈利,结束了连续26年的亏损历史。
回眸双汇集团30年走过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万隆这位商业领袖的果敢与睿智。1984年至1994年,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也是双汇集团艰难起步的十年。万隆审时度势,用自己在商界摸爬滚打练就的经验和智慧,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捕捉机遇,用智慧绘制出双汇集团快速发展的航向,并驾驶这艘巨轮,绕过一个个暗礁险滩。1992年2月,通过市场调查,万隆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刚刚生产出一种方便快捷的火腿肠肉食品,他力排众议,决定引进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问世,受到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不仅如此,双汇集团还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实现热鲜肉、冷冻肉向冷鲜肉转变,传统销售向连锁经营转变,改变传统的“沿街串巷、设摊卖肉”旧模式,结束了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万隆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双汇在战略定位上,确立了专业化经营思想,把“发展现代肉类工业,服务亿万消费者”作为企业使命,始终围绕肉类产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不相关的产业不做,不熟悉的产业不进入。一句话就是把“杀猪卖肉”这一件事做好。
双汇坚持高标准建设工业基地,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搞小打小闹。双汇的加工基地按标准化投资建设,单厂年屠宰生猪200万头,生产肉制品10万吨,销售收入30-50亿元。双汇的生产线和设备都是世界名牌,先后投入40多亿元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000多台套,在15个省市建设了2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围绕肉类发展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物流、商业,形成了肉类大工业的规模优势。
由于品牌的带动力量,双汇面向全国布局市场,每年投入10多亿元建设网络、维护市场和广告宣传。目前双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有300多个销售机构、4000多名销售人员, 1万多家经销商,80多万个销售网点,企业拥有18家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7条铁路专用线,1500余台冷藏运输车,每天有1万多吨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大市场、大网络、大配送、大销售的知名品牌优势充分显现。
“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在双汇人看来,食品行业是个高危行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双汇执行“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文化,坚持“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高于一切”的质量方针,坚持“严”字当先,把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供、产、运、销管理各环节,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筑高食品安全防火墙,把食品安全控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双汇每年用于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的费用达1亿多元。“双汇宁愿在经济上受点损失,也要确保向消费者供应放心肉,这就是要体现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双汇发展总裁助理刘金涛说。
不仅如此,双汇还坚持“开放式办工厂,透明化办企业”的办厂理念,通过开放式办厂,打造有责任的放心品牌、放心企业。自觉接受各级政府执法部门,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坦诚接受媒体的监督,扩大生产透明度,提升双汇的品牌信誉。双汇每年都会邀请消费者和媒体,到双汇各个加工基地进行参观考察,把“开放式办工厂,透明化办企业”制度化、常态化。
实行第三方检测,公开公正透明,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深得消费者信任。为了让消费者吃到放心肉,双汇集团加强与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最大的跨国检验认证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食品安全战略合作,利用第三方的监督审核和检测检验,对双汇集团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内控体系进行企业外部专业化的监督,走出一条全新的食品安全新路子。
为了加强源头控制,双汇集团决心加快发展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双汇产业链。双汇的屠宰加工厂建到哪里,养殖场就跟到哪里,围绕工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养殖基地,并配套建设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实现产业链的上下联动保安全。
除了从自身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双汇还结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积极担当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重任。国家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十二五”期间,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通过对新增产能门槛的限制及落后产能的淘汰,中小屠宰场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全国肉类加工的龙头企业,双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积极配合各地商务部门,率先提出与全国小型屠宰场联盟合作,共同推行“放心肉工程”建设。万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但是整合不是简单地淘汰屠宰行业的小企业,而是如何帮助其扬长避短,发挥它们区域市场资源的优势,走合作共赢的新路子。这次合作对双方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双汇非常看好与小屠宰企业合作的前景,有信心通过加快推进与小型屠宰场的合作步伐,不断提升屠宰业的集中度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双方合作成功,双汇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迎来又一次发展的良好机遇;对即将关停并转的小型屠宰企业来说,合作使它们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职工下岗。同时,能使更多的消费者吃到放心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前,双汇已先后与安徽、河北几家屠宰厂商进行了成功合作,并且均已获利。安徽汇汇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其前身是合肥市的一家小型屠宰厂。2002年,该厂负责人果断停止屠宰业务,开始销售双汇肉品。2005年,该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两亿元人民币。目前,安徽汇汇食品有限公司日销售双汇鲜品20吨左右,冻品3吨左右,旺季鲜品量最高日达100吨,每年经营双汇肉品净利润在300万元左右。安徽淮南一家屠宰商在双汇举行的招商说明会上也表示,他们经营的屠宰厂一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双汇推出的合作模式让他们坚定了信心,也为企业找到了出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些合作企业均位于双汇现有屠宰厂300公里内,因此在生鲜品的运输、供应上有充分保障。此外,这些屠宰厂在当地都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而双汇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具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产品优势等,双方合作后,能够达到共同规范市场、确保食品安全的目的。
北京时间2013年9月24日,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猪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的交易获得了后者的股东批准,意味着这宗中国企业在美最大规模的收购案扫清了所有障碍。双汇国际终于完成了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也离成为中国以及国际肉制品市场巨无霸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这是在国际并购舞台上演绎的令人憧憬的“中国故事”,也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所在。
为打造双汇国际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双汇确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全球扩张。目前,双汇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国内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专做肉类产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肉类工业,使双汇的肉类工业始终保持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地位,“双汇集团”做肉类工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万洲国际”发展境外产业,实现境外投资、融资、并购等多元化发展之路,使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完善。
万隆看来,纵观世界肉类工业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史密斯菲尔德等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屠宰总量的80%。他们比我们提前十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泰森、丹麦皇冠这样的大公司。
此次双汇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主要是考虑到美国肉类资源充足,史密斯菲尔德有80年肉类加工的历史,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世界知名的品牌和产品,有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是值得信赖的企业。双汇国际与史密斯菲尔德的结合,是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内两个最大猪肉企业的合作,将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合并后的双汇,将拥有100多家子公司、12万名员工、 670多亿元的资产,生产基地遍布欧美亚三大洲,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墨西哥、波兰、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年出栏生猪将达到1900万头,屠宰生猪5000万头,肉类产销量680万吨,营业收入将达到1400多亿元,并有望跻身世界500强。
2014年1月21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更改公司名称为万洲国际有限公司,预示其向国际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表示:“我们把企业品牌更名为万洲国际,反映了公司不断国际化的业务布局,结合中美两国最大的猪肉食品生产企业,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本次更名也代表了我们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在产品质量、营养价值和安全水平均做到享誉国际的决心。”
在万隆董事长看来,国内肉类消费市场依然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人均肉制品消费量也同步快速上升。但是,我国人均销量还不到60公斤,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至120公斤的消费量相比,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立足国内大市场,开拓国际大市场是双汇“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
对于2014年双汇的发展,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表示:“2014年,是对双汇十分有利的一年,国家保稳定,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政策为我们创造了发展条件,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和产业整顿,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空间。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调整结构上规模,抓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整顿的机遇,继续加大项目建设,新厂要扩规模、上产能,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实力最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领军地位。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水平,使双汇产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万隆董事长告诉记者,未来,双汇要在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今后,双汇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三个转变的实现。
责编: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