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

2014-01-31 04:47本刊编辑部
中国报道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总书记现代化

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讲话,是对全党发出的又一次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令,目的在于督促和推动整体改革思路的落地。

2月 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专门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据报道,这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首次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至少5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既包括其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的讲话,也有其2月份出访俄罗斯时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这样的对外场合,不过并未对此进行过系统阐述。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月17日的讲话内容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月17日开班式讲话中首次系统阐述,说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情怀、执政思路和施政理念,为今后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从传统意义上“管理”转变到现代化的“治理”,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住了民主和法治发展的历史脉搏,将人民纳入治理主体,推进治理方式、治理程序的科学、民主、法治,令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出一套新型、有效、良性的制度体系,这是新一轮改革有别于以往的重大历史突破。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的、辩证的阐述了制度自信与全面改革的关系,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效能的基础性架构和根本保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30多年过去了,我们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于此,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了赶超,极大地增强了制度自信。面向未来,只有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永葆蓬勃生机,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制度的演进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治理的脚步必须跟上发展的节拍。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也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成功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考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持改革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定“三个自信”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以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24字的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载体。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力量。制度安排是价值取向的体现。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根基。价值认同是制度执行、治理优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能激发蓬勃的文化发展活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就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责编:张宏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总书记现代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