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

2014-01-30 22:36冯立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2期
关键词:西吉县水保水源

冯立峰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宁夏 西吉756200)

(责任编辑 赵文礼)

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历程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主要地貌类型区有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和川道区,境内有葫芦河、清水河、滥泥河、祖厉河4 条主要河流,主要支沟达50 余条。1980年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 833.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导致当地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常抓不懈。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于20 世纪60年代,当时以建设“大寨田”为主;20 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以植树种草为主,治理标准低,措施较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1981年,北京林业大学在马建乡的黄家二岔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并将治理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从而全面拉开了西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序幕。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科学治理、依法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轨道。进入21 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解决本县“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并将其作为当前和“十二五”期间全县重点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结合退耕还林(草)、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农业结构调整、封山禁牧等措施,抓好落实,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美丽西吉为抓手,使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西吉县已高标准治理小流域65 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16.36 km2,其中兴建水保骨干工程113 座、淤地坝98 座、小型水保工程4 120 座(处),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构建了以“坝、窖、池”联网使用为主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型、以保粮食安全为主的淤地增产型、以注重服务民生解决人畜饮水为主的方便交通型、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促退耕还林草型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保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2004年7月中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8 家新闻媒体和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到我县采访、调研,认为西吉的坝系建设是一个起步早、质量高、效益好的亮点工程,是流域治理的“保护神”、解决群众温饱的“粮食囤”、改善生态的“奠基石”、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抓出成效,根本在认识,关键是领导。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为切实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的进度和质量要求顺利实施,发挥最大效益,县政府强化政府职能,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发改、财政、水务、农业、林业、扶贫、审计及项目所在乡镇、水保站为成员单位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了项目建设各项任务的扎实推进。

2.2 理清思路,科学规划

西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局出发,结合县域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防治的原则,科学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一是滥泥河片区,这里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壤流失严重,要把拦泥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兴修淤地坝和梯田,组织编制了《西吉县滥泥河流域坝系建设规划》。二是葫芦河川道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流失量相对较少,治理中以灌溉增产为主,利用“坝窖池田”联用模式发展水浇地,编制完成了《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节水灌溉建设规划方案》。三是东部土石山区和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区,这里是县城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以禁牧封育为主,实施生态移民,实现生态自然修复,2013年编制完成了《月亮山74 万亩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规划》(15 亩为1 hm2,下同),计划在移民迁出区造林封育6 666.67 hm2,并把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安排在月亮山,进一步强化示范和引导作用。

2.3 做好前期工作,规范项目管理

多年的实践证明,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我们把前期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环节来抓:一是在项目前期,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西吉县实际,制定了《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在完成招投标工作后,及时组织建设、监理、施工、设计、质量监督等各参建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工程从业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并与施工单位签订《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书》和《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二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申报按照“以效益定项目,择优扶持”的机制,对乡镇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效益明显的项目优先考虑,领导不重视的项目不上,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项目不上,效益不明显的项目不上,确保工程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以及重要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建立“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四是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开工前,将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名称、责任人、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以及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中央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数量、工程效益等,向当地群众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五是工程建成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及时与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签订《西吉县水土保持工程管护合同书》,将使用权移交给农户,落实工程管护责任,确保建设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六是建立水土保持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对项目申报、可研、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各个阶段的资料统一整理归档,有专门的资料室,有专人保管,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2.4 整合项目资源,打造精品工程

针对西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小、中央补助标准偏低、组织农民用工投劳困难等问题,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创新工程管理体制,由水保部门统一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整合发改、财政、水务、国土、农业、林业、扶贫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技术进行捆绑使用,形成合力,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相结合,实施以梯田、骨干坝、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村级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地埂造林、荒山造林、经果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以养牛和特色种植为主的富民工程,建成了扫竹林、韩脑、新克、庙湾等一批精品小流域,使流域内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 944 元提高到治理期末的4 016 元,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2.5 注重服务民生,发挥工程效益

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西吉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大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实施能蓄水灌溉、解决人畜饮水、方便交通的坝系工程。全县共建成水保骨干坝113 座,蓄水5 728万m3,发展灌溉面积1 916 hm2,解决了17 个乡镇86 个村4.6 万人、2 万头大家畜的饮用水问题。同时,通过淤地坝有效的滞洪,将一部分高含沙洪水转化为地下水,涵养了水源。如黄家川水库建成后,虽因坝基渗漏不能蓄水,但为其下游万亩井灌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据测算,下游万亩井灌区可开采地下水的50%即由黄家川水库浅层渗漏供给。二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坡改梯工程的实施,推广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胡萝卜、西芹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如在聂家河坝系管护运行中,建立示范点,积极探索“坝、窖、池、田”联网使用模式,以“梯田+井窖+地膜覆盖+结构调整”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高效节水型雨养农业的基本模式,使过去靠广种薄收传统方式生产的贫困村,成为全县知名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村和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2.6 实施生态修复,涵养水源

有水就有希望,有水就有一片绿洲,这是全县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认识。西吉县属干旱半干旱山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靠引水是靠不住的,要靠水源涵养林来涵养才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办法。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在月亮山水源涵养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扩大森林植被面积,提高涵养水源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全县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3年启动实施了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涉及月亮山、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和红耀、新营、火石寨、沙沟等“一山、三河、九乡”,造林总面积74 万亩,核心区20 万亩;项目实施后,月亮山水源涵养区年蓄水量可增加约787 万m3、森林保土能力年增加约70 万t,将长远解决52 万人的饮水困难,恢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

2.7 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在加快小流域、坝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运行管理机制。2004年底,根据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建管分离的原则,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为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依据这些政策,西吉县积极推行小型水保工程产权确认,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使治理成果充分发挥了效益。目前,全县已有40 座小型水库和已建成的骨干坝被当地群众承包,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持久发挥。如聂家河骨干坝自2001年改制后,承包者在坝内投放鱼苗10 万尾,坝基周围全部种上了芦苇,建成扬水站2 处,使原骨干坝设计灌溉面积由20 hm2增加到100 hm2,不但保证了农田灌溉,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坡面、梯田林草的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2003年完成3.33 hm2梅杏、酥梨等经果种苗基地建设,与坡面的杏树、山毛桃等树种嫁接,进一步提高了其经济价值,使这些水保林变为真正的摇钱树,为巩固治理成果和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猜你喜欢
西吉县水保水源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山西吉县:建设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山顶上的足球场》
寻找水源
西吉县实施胡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
兴国县召开全县乡镇水保员年终总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