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山[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认知视阈下“火”的情感语义阐释
⊙王东山[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认知语言学为词汇语义的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火”的情感语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1.“火”的情感语义范围涵盖了喜怒等基本情感,尤其体现在以人体器官来表达“火”的愤怒义;2.“火”的悲伤和恐惧情感语义在语料上没有得到体现。本文认为这些现象是由于人们的身体经验、认知所致;隐喻和转喻是“火”情感语义最主要的衍生与扩展机制。
火情感语义认知隐喻认知转喻一词多义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新词新义层出不穷。词在旧义的基础上衍生新义,且大多时候新旧词义并存,即一词多义。汉语“火”族词由基本义衍生了大量的引申义。本文从认知视角研究“火”的情感语义,探寻其范围、具体内容及衍生理据。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义项,被普遍认为是由语言经济性原则所致。赵艳芳指出:“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变化的原因时,更多地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传统词汇学研究忽视了认知主体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功效,未能揭示新词汇产生、新词义延伸与扩展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学强调词汇语义的产生、拓展来源于身体经验,包含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理论等,能深刻阐释词汇语义延伸与生成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重要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一词多义现象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由人类的认知机制决定的,而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能说明词义延伸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隐喻和转喻都源于身体经验,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转喻和隐喻,它们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人们在认知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过程中,会用对已有事物及现象的认识来处理、对待和思考新事物、新现象,表达新概念。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转喻和隐喻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张建理认为“心”的多义网络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构建的;廖光蓉从原型范畴理论方面着手研究一词多义现象;陈瑜等认为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吴淑琼研究发现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等等。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经验中最核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人们常通过隐喻或转喻思维借助相对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情感,这种方式在语言中得以体现。火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借助对火的认识来认知世界,抒发情感,因而促使“火”在基本义上产生了大量的引申义。本文主要探讨以“火”族词表达的情感语义,如幸福之火、爱情之火,欲望之火、怒火中烧、满腔怒火等。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无论人对客观事物持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情绪和情感。《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情感”定义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礼记·礼运》记载:“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本文主要探讨“火”族词的喜悦、愤怒、爱情、厌恶、欲望、悲伤及恐惧七种情感语义。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
(1)清洁能源点燃幸福之火。
(2)幸福就是那一盏灯火。
(3)历来对反动派仇视痛恨,对阎锡山、蒋介石的进逼也窝着一肚子火。
(4)我就觉得没这么简单,所以我火气很大,把他显示器和键盘砸掉了。
(5)爱之火在我俩心中燃起,从此我俩将被熔在一起。
(6)戏外两人朝夕相处将近10个月,果然擦出爱的火花。
(7)季晓曼咬牙切齿地说,眼里燃烧着熊熊的仇恨之火。
(8)慢慢地,死灰开始在他眼中复燃,不过燃起的不再是光明,而是仇恨的火焰。
(9)吃姜可帮助男人点燃欲望之火。
(10)让男人“欲”火中烧的勾魂动作。
1.据敖世翠所说,词的义项变化主要有三种模式:辐射型、连锁型及综合型。我们认为“火”的情感语义延伸模式为辐射型,即派生义从基本义项(典型意义)向四周放射扩大,而各派生义项间相互关联。“火”的情感语义都在基本义“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热和焰”的基础上呈辐射状衍生而成。在这些语义的衍生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是主要的衍生机制。隐喻思维为人们从火的外在特征认识事物创造条件,而转喻思维则为人们从火的内在特征认识事物提供便利。
2.“火”的愤怒义侧重借用身体器官来表达,如肝、胃等。如“大动肝火、一肚子火、胃都气炸、满腔怒火”等。这与中国哲学和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紧密相关。五行指的是金水木火土,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指的是相滋生,相互助长: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脏(肝、心、脾、肺、肾)中的肝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按照五行相生定律,木生火,故常有“肝火旺盛、大动肝火”之说。
3.在搜集到的语料中,没有“火”族词表示悲伤和恐惧两种情感。医学研究显示,人在恐惧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脏和脉搏跳动加速,血液循环不畅通,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因此会出现身体发冷、脸变色、心脏心脏跳动加快等生理反应。悲哀时双眼迷茫、血压下降;惊恐时面色苍白、浑身发冷、四肢瘫软。陈家旭认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倾向于用“容器中的冷液体”表达恐惧情感。汉语中有“吓破了胆”的说法,尽管也以体器官来表达,但与火无关联。这些生理反应是人类共同的反应,在感到悲伤、恐惧时,人们没有体验到火燃烧时释放的热度,缺乏类似经验基础。自然也就不会有“火”族词表示悲伤和恐惧。
本文从认知视角研究了“火”的情感语义。研究发现,“火”的情感语义范围涵盖了喜怒等基本情感,同时侧重借用人体器官来表达“火”的愤怒义;“火”的悲伤和恐惧情感语义在语料上没有得到体现。本文认为这些现象是由人们相同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共性所致。隐喻和转喻是“火”情感语义最主要的扩展与衍生机制。隐喻和转喻是词汇语义衍生的重要机制,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1]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508—510.
[2]陈家旭.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66—68.
[3]贾冬梅,蓝纯.五行之“火”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国语,2013:36—42.
[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36—348.
[5]张建理.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61—167,12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6,120.
作者:王东山,硕士,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1.湖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编号:13C830);2.南华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XY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