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银秀与吉妹》的民族爱情悲剧故事

2014-01-28 07:20:15凯里学院人文学院556011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彭 婧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556011)

前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银秀与吉妹》(以下简称《梁祝》和《银吉》)这两支汉侗哀艳的爱情悲歌,世代传唱,经久不衰,其对于人性中真挚爱情的追求留给人们永恒的美的享受。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度品味这两部经典之作时,发现它们在诸多的相似之中还有各自的不同。下面我们且来探讨其同中有异的原因。

一、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

1.悲剧模式一致

《梁祝》和《银秀与吉妹》这两部作品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且文化背景时代氛围各不相同,但其故事情节极其相似:都是女主人逼婚嫁到一个自己不喜欢,而在世俗眼中却是“门当户对”的一户人家中,两人结合不成,结果都是男主人公一方先死去而另一方也随其而去。

《梁祝》讲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并结为兄弟。两人同窗苦读,三载相伴,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情。学成分别之际,祝英台托言为妹做媒,暗向梁山伯自许终身。梁山伯没能领会祝英台之意。待梁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到祝家庄求婚,祝英台之父已将她许配给了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由此积郁成疾,不久身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梁山伯墓,祝英台到墓前哭祭,墓穴为之裂开,英台随即跃入穴中,双双化蝶,形影相随。1

《银秀与吉妹》描写的是一位勤快英俊的侗族小伙银秀,在崔家当长工中,与崔家小姐吉妹日久生情,相互爱恋,但此时的吉妹已被许给薛家,吉妹主动与他商量逃婚之事,但家庭贫困的银秀不敢带吉妹私奔,而独自返乡。回乡之后,对吉妹念念不忘,相思成疾,含恨死去。吉妹不忍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亦服毒自尽。

可见,两部作品都是一对相爱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最后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故事。

2.主题一致

(1)歌颂爱情

从两部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是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爱使得梁、祝情投意合;爱使得银、吉两情相悦;爱使得他们不顾门第的高低贵贱。为了彼此的爱,不惜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两个故事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田。爱情无论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还是对银秀与吉妹而言,都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

(2)反对封建包办婚姻

由于两部作品所发生的背景均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汉族还是侗族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其共同特点都是以经济、政治利益为最高目的,完全排斥爱情。但是,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同封建婚姻制度进行顽强的抗争。

《银秀与吉妹》中的吉妹是一位富家小姐,她与银秀日久生情,可两人的家庭门第,贫富悬殊太大,容不得他俩相爱。但吉妹却义无反顾,从设计逃婚到自杀而死,她那种视死如归,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争取爱情自由的形象突现了出来。

《梁祝》中的祝英台也是一位千金小姐,为了维护爱情,她同样进行了抗婚斗争。她先对其父说:“我不想结婚,我要在家侍候您一辈子。”后又说:“父亲我不能服从您,我宁愿一辈子不嫁人。”再后来,她也假装同意结婚,但提出一个要求:在结婚时,轿子要抬过梁兄坟前,最后她也是用自己的行动使这场包办婚姻化为泡影。为了爱情,使自己同心爱的人葬在同一坟墓之中,以此表现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3.人物个性鲜明一致

《银秀与吉妹》中美貌聪慧的吉妹,性格中有一种遮盖不住的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她虽然身为汉族富家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敢于冲破封建门第的重重束缚,大胆的爱上了侗族贫卑的银秀,从与之相爱到主动与之商讨逃婚,再到从容服毒身亡。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过头。而《梁祝》故事则正面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闺阁妇女的反抗形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她女扮男装,出外求学,这里就表现出祝英台强烈的个性和反抗精神。接着中途与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草桥结拜”也是从正面来描写祝英台蔑视礼教。尤其最后哭灵、入棺、化蝶的情节,更是让她的反抗性达到了高潮。可以说,祝英台和吉妹已经成了汉侗两族千百年来美丽善良、反抗压迫、誓死捍卫纯洁爱情的典范人物。2

而更为相似的是悲剧中的男主人公梁山伯与银秀,在性格上和反抗性上较之女主人公祝英台与吉妹来,都显得软弱。梁山伯当得知“九妹”便是祝英台,已被其父逼嫁马文才时,他既不敢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勇敢地去追求爱情,只是怨天尤人,悲伤悔恨,一病而死。银秀深信“门当户对”,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面对已经许配给薛家的吉妹,也是底气不足,独自返家,以致相思成疾,抑郁而死。

二、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1.男女主人公身份不一样

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知识分子,并且都是汉族;而银秀与吉妹一个是富家小姐,一个是卑微长工,而且一个是汉族一个是侗族。他们恋爱的场所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求学过程中在学堂认识相爱的,而银秀与吉妹是在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建立起幸福甜蜜的爱情。

2.主题思想深度不一样

比较两部作品,《银秀与吉妹》的主题思想显得更深刻。因为《梁祝》只是表现封建礼教,而这首诗是把反封建礼教与揭露阶级压迫结合起来,说明不同门第的青年男女在恋爱中不能成婚配,不仅是封建礼教的阻碍,更主要是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如吉妹和银秀在父母的阻挠下,不能结成幸福美满的家庭,一旦触犯了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其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3.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样

梁祝的爱情是很含蓄的。他们同窗三年,相爱却没有直接表达;直至离别在即,他们还是很含蓄地表达爱意,致使彼此没有会意,导致爱情的失败。如在作品中多处运用比喻、暗示等手法表现事实和心态。以“十八里相送”为例,祝英台寓情于景,以牡丹花、母鹅、比目鱼、牛郎织女等事物委婉的暗示自己是女儿身及对山伯的爱慕,愿意终身相许。当他们行至送子观音堂的时候,梁山伯说到“金童玉女列两旁”,英台马上应道“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表现出她对山伯不能会意,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焦虑与无奈……3而在银吉的爱情则不同,人物情感的表达是大胆而直接的,甚至还以破钱为凭,立下山盟海誓,表示永不分离。

4.捍卫爱情的方式不一样

《梁祝》与《银秀与吉妹》都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但当爱情受到挑战时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捍卫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梁山伯知道英台已被其父逼嫁马文才时,还是努力为自己的爱情抗争,采取行动派人到祝家求亲,力求挽回;而银秀面对已经许配给薛家的吉妹,没有公开地为真爱斗争,而是独自反家,采取隐忍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也正因为两个捍卫爱情的方式不同,导致两个最后忧郁而死的情况也不一样:山伯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争取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悔恨而死;而银秀是心理自卑,郁郁而终。

5.两部悲剧爱情结局不一样

两剧中的主人公最终都是以死殉情,但结局场面有所不同。在《梁祝》中作者饱含激情的笔墨,在英台哀动的感召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裂开,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花蝶飞舞。他们化为两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在人间的万花丛中。死得不仅悲壮而且美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从而也稀释了悲剧感,使观众在哀痛之余又颇感安慰。4

而《银秀与吉妹》的爱情结局,也是以死殉情,但结局场面相比之下却多了许多悲哀气氛且心情沉重,丝毫没有半点浪漫可言。留给观众的是沉重的冰冷与悲痛。银秀与吉妹死了,不会再复活,今生不能相守,来生……没有来生。如果说梁祝的结局是用虚幻的方式回避了冰冷与恐惧,富有浪漫色彩,那么银秀与吉妹就是以真实的直面死亡甚至尸体来震撼人心,也就是说银吉爱情悲剧以纯悲式结尾,而梁祝结局却给了一个颇感安慰的象征性团圆的场景。

三、两部作品的异同原因分析

1.相同的原因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描写爱情悲剧的文学作品:《梁祝》和《银吉》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其中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部相同的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均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是一种以经济、政治利益为最高目的并且把家庭制度与专制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中,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就算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而作了些抗争但最终抵不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大压力,最后沦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此外,封建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所遭受的压迫,千百倍于男子。所谓压力越大,反抗性就越强,所以,两个主人公的性格都是敦厚而稍嫌拘泥,深情而显得软弱。生活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她们对待情感上的表现也只能如此而已。

这与作品悲剧的结局是相吻合的,这样就把爱情的题材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当时腐朽而愚昧的伦理观念,指向了当时的封建势力。致使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这就是造成两部作品相似的原因。

2.不同的原因

两部作品都歌颂了男女主人公不顾门第观念的束缚而自由恋爱。《梁祝》发生在汉族地区,《银秀与吉妹》发生在侗汉杂居地区,财主女儿爱上长工,在汉族地区恐怕有些缺乏现实基础,但在侗族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侗族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其社会内部虽然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但是侗族青年男女在进行自由恋爱时,从来不分等级的,只要双方有情,大家都可以自由恋爱。这就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富人子女同穷人子女谈恋爱,穷人子女同富人子女谈恋爱的现象。但是侗族青年男女虽然恋爱自由,而婚姻却不自由,特别是门第不等的男女青年,更是没有自由可言,这就又造成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婚姻之间的不统一。它是侗族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根源。这首诗就是反映了侗族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同包办婚姻的矛盾,反映了侗族青年男女爱情同门第观念的矛盾,表现了侗族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强烈向往和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无比愤概。

表达爱情方式的不同,是因为《梁祝》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银秀与吉妹》则都是普通农民。所以在对于爱情的表达上,较之后者的大胆与直接,前者更为含蓄和委婉,往往借助诗歌来传情,这在祝英台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总所周知,《梁祝》民间传说是诞生宋朝时期,这时正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最鼎盛的历史阶段。正是当时的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使得他们的爱情表达方式特别委婉。传说中的梁山伯怎么也想不到,与他朝夕相处的“祝相公”竟然是位红颜知己。因此,当祝英台被父亲大人叫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的路上,她那么大胆的比喻,竟然也都是暗示;而梁山伯居然也没有朝这个方面哪怕是稍微地想一想。这不是祝英台的错,也不是梁山伯的错,它是中国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男女情爱表达的一种必然行为方式。也正是由于含蓄的示爱,使得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才更加使人唏嘘感叹。

不同的结局是由两种不同民族文化造成的,《梁祝》是汉族民间传说,这些汉族民间传说一般都以理想的实现做结局,是以表现一种理想和愿望为主,有着深深的大团圆的民族心理印痕。这种手法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反抗意识,化蝶比翼而飞,嬉戏于林间花丛,从此礼教奈何不得,婚姻的枷锁奈何不得。而侗族这首叙事诗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所以它的故事结尾完全是按现实来处理的,顺其悲剧的自然发展真实地写下去,所以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剧感。使读者通过这种悲剧性的结局,激起了对作品主人翁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愤慨。

四、小结

《梁祝》与《银秀与吉妹》这两部作品母题相同,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最后却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形同姐妹,但毕竟出生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土壤,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各有其韵味,这正如“蔷薇玫瑰虽形虽同,色泽香味自纷呈”。

注释:

1.赵清阁.《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56.

2.李艳荣.《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悲剧色彩之比较赏析[Z].

3.靳惠玲.“爱支撑的文化天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4.沈慧君.“爱情绝唱中的审美差异与互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J].皖西学院学报,2006.

参考文献:

[1]程英“壮丽的太阳与秀美的月亮 试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差异及文化成因[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2]张人位等.侗族文学史[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3]杨权.侗族民间文学史[M] 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4]民间文学资料[Z].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年
当代作家(2023年6期)2023-07-20 11:47:17
我和“梁山伯”的故事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梅戏艺术(2020年2期)2020-07-06 09:35:38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戏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7:26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影剧新作(2018年3期)2018-01-24 09:48:56
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影月报(2010年5期)2010-02-27 0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