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菊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博物馆 河北宽城 067600)
山水画在国画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诗一般的境界,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水画直接面向自然取景,所谓“师法自然”。一幅山水画作品,于咫尺之中皴擦点染,表现山重水复,千岩万壑,似乎变化无穷而又庞大复杂,但究其结构,则基本由山石、树木和水云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山石和树木是实体,乃是构成山水画的两大基本要素,水云是虚体,是联系树木与山石两大实体的纽带并起到整合画面的作用。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因为水云作为画面中流动变化的内容,起调节画面布白的作用,更由于灵动穿插而使画面富于韵律,直接体现出画家的灵感与心性。
山水画直接取景于自然,而自然界的水又分为江河湖海、飞瀑、溪泉及水口等多种形式。依存在条件的不同,水的形态变化万千,不尽相同,所以对绘画者而言,须要理解和使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由于水的灵动与不规则性,在山水画创作中,水的表现有相当的难度。
水是活的东西,有的飞流直下,有的喷薄激射,有的平静如镜,有的汹涌澎湃,有的微波荡漾。其态万千,不胜枚举。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修养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古往今来,诸多杰出的画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顾恺之、宗炳、梁元帝等就有关于画水的论述。隋代的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其微波荡漾,春意盎然,可以看到一千四百年前古人的以“网纹法”画水的技巧已臻成熟,到宋代以后巨然、李唐均有《万壑松风》图传世,画中对泉瀑水流有充分的表现,奔泉于乱石之间,生动流畅似闻潺潺之声。南宋杰出的画家马远有《水图》十二幅,乃是存世罕见的珍品。其历久不衰的传统,从传夏珪《长江万里图》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明人画水专著不多,清初袁江、袁耀使得画水之法中兴。现代傅抱石,融合中西画法多用破笔,并皴擦渲染,尤得水的真实气氛。陆俨少早年曾搭小舟江行千里,于水有专门体察,以流畅而凝重的书法线条描绘峡江险水,结构丰富多变,富于节奏感,形式感。今人画水,有直接以色彩皴擦烘染的,以加强水的透明和色彩感而更接近真实对象。
总结前人所流传的经验,对不同的水要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画泉瀑首先要懂得泉瀑的形式和变化的道理,知其原理方能掌握其表现手法,入情入理才能入画,处理得当。不致像有的飞瀑往往来自山头,造成“无源之水天上来”。宋代沈括说:“水乃山之积润而成”,这是物理;清人汤垕则说:“山本静水则动”,这是画理。积润成滴水,滴水积而溢,溢而流动,山因流经而成脉、成壑,泉瀑奔泻其间,并生巨石累累,山因泉石而灵秀,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少年来人们喜闻乐见,是山水画中经常表现的景象,从而总结了丰富的表现技法。如:留白法、勾勒法、皴擦法、烘染法等,一般以山石衬托、墨色烘染为主和勾勒线条补充的方法处理,注意黑白对比的效果。
平浪细浪画法是表现江湖河水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画家较多表现的形象,一般的以中锋的线条,用悬腕或悬肘,自左至右以均匀的曲线平拉或平拖过去,笔缓而势畅,笔断而势连,两线重叠或上凹下凸,或上凸下凹,形成网状鳞样,但要避免过于规则板滞,画水自近而远,用线虚虚实实,断断续续,浓淡相间,间以空白用来表现水气或风波的作用。
大河奔流法是表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奔流效果,有的激流勇进,有的逆流回环,或曲折蜿蜒,线条要拉得长,有连续性,间息中断而势不断,尤其强调笔缓势急,流畅而不流滑。根据地形和画面构图的变化需要,可以流中有回,回中生漩涡,水花和流沫相间,是一种形象丰富生动而富于想象力的技法。当代画家杨力舟、王迎春所作《黄河怒》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直接用颜色勾擦出黄河水,充分表现出黄河水的咆哮、怒吼的气势,为主题的烘托起到很好的作用。贾又福直接用景物的倒影画水《山沟沟里的儿戏》就是在倒影里画了山沟儿童在水中游戏的生活写照。
画江海浪涛要以激动起伏的心情来画翻江倒海、汹涌澎湃的气势,要胸中成浪在先,下笔才能爽辣不滞,才能势不可挡的反映到画面,笔底自然出现怒涛激浪来。海水本来无风三尺浪,纹理幅度要用大线条,要粗,起处留白,伏处落墨或色,略带皴擦使之厚重。海平线宜斜,有动荡和航海的视觉效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的名句,是大自然在诗人头脑里的形象比兴化反映,是艺术的形象,也是绘画的启示。
因地面水汽蒸发所致,升腾出云。云分岚、烟、雾、霭等等;重积为“雾”,凝雾为“云”,山润蒸发生“岚”,腾起为“岚”,所谓“日照岚光”,轻飘为“烟”,夏天的厚云像奇峰,受光特白,背光特黑,翻滚有吞吐气势,早晚时的云气称“霞”,因受日照形成彩霞,朝霞多彩,暮霞红昏。薄云浮而又不动,集而不散称“霭”“春阴则云气淡荡,夏阴则云气突黑,秋阴则云气轻浮,冬阴则云气惨淡”“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烟波茫茫云浪浩浩”等都是古人通过仔细观察得出形象的感受,描写烟云能得山水的黑白、虚实、深远、神奇的效果,有开合、隐现、动静、趋向之势,发人遐思幻想,探险寻胜之妙,在绘画中山水“得烟云而秀媚”。
从我国石器时代彩陶上就可以看出祖先对云的创造艺术,在宗教绘画中也很常见,结构往往像灵芝草,带有吉祥如意的含义,称之为“祥云”,此法用线长而匀称带弧形为多,宜轻快流畅,可谓“行云流水”。由于多采用在装饰品上,常带装饰性,故容易古板又不入画。
由于画面的需要,在表现云的画法方面,有勾云、染云、断云、泼云、虚实等方法。勾云多用于壁画、工笔画,带有强烈的装饰性。染云法往往是勾线的补充,以加强厚度或染彩,一般是沿线条补染,还有就是将画幅打湿,待半干湿时渲染云块结构,上部白而明,轮廓清楚,下部暗而浑,与景物相接,此法应注意浓淡过渡和笔触衔接自然;段云法是将实景画断开,自然留白为云,多表现朝云暮霭,注意用笔由浓到淡,由实到虚的过程,边缘多用皴擦或烘染,即要笔断而气不断,又不要断的生硬,以求自然成云;泼云法是从墨雾中分出云头雨脚,而实景隐现其间,应注意此法易犯有墨无笔或黑气重重令人窒息的毛病,多用来表现阴雨天气;虚空法一般以干笔或淡墨擦、染,从实到虚,此法易表现岚气烟雾,山色空濛,黄昏迷离等效果。水和云绝大多数是在一幅画中起到烘托主题,陪衬山石的作用,很少有整幅画表现水和云的作品,它们不能单独成画,但在山水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为主题服务,一般不被人们所重视,像鲜花后面的绿叶一样默默的为鲜花的美丽,繁殖生长,为花朵提供营养,所以说山水云是不可分隔的,不能单独存在的。
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水和云在中国山水画中就是水中之龙,山中之仙。有山有水,云气虚实,有声有色,若暗若明,使中国的山水画达到令人陶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