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香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业绩评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为了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对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的一个评判过程。业绩评价指标包括两类,一类是财务指标,另一类是非财务指标。两类指标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的有优势和劣势,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这两类指标。
一、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依据评价的基础不同分为四大类:
一是盈利基础的业绩评价,主要包括净收益指标、每股收益指标、投资报酬率指标。三个指标各有优势和劣势,净收益这一数据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直接取得,并且具有可比性,既可以与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以便了解企业的业绩变化,又可以在相同规模的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容易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指标是用净收益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每股收益指标比净收益指标更加进步了一些,它可以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是股东更能直观清楚的看到财富的增加。然而净收益指标和每股收益指标共同的缺点就是都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比如一项研发活动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将来企业的价值创造是有益,但是它却不能及时反映到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从而造成业绩评价失效,又因为经理人员很容易控制会计报表的质量,同样使得净收益指标失去效应。投资报酬率指标将净收益与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可以综合反映资产的使用效率。然而投资报酬率指标不适合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报酬率会有变化,比如在企业开办初期,资产比收益增加的多,投资报酬率较小,这并不能说明企业的业绩不好,而在企业的衰退期,资产比收益增加的少,投资报酬率较大,这也不能说明企业的业绩良好,所以在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评价企业业绩时,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进行。
二是剩余收益基础的业绩评价,主要包括剩余权益收益、剩余净金融支出、剩余经营收益三种表现形式。这一基础的指标主要是使用管理用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取得最大的收益,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类指标还能够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但是它不便于对不同规模的公司和部门进行业绩比较,因为剩余收益是一个绝对值指标,所以在不同规模的公司和部门不具有可比性,因其使用管理用会计报表的数据计算,剩余收益指标的有效性依赖于会计数据的质量。
三是经济增加值基础的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该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的差额,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通常在计算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些调整,其调整因素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利息、资产折旧费用、重组费用和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因为经济增加值将这些费用都视为投资,认为它们都是对企业的未来利润有贡献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会计上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摊销;利息在会计上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在一个专门账户中资本化并在开始生产时逐步摊销;折旧费用在会计大多使用直线折旧法处理,经济增加值要求对某些大量使用长期设备的公司,前期少提折旧,后期多提折旧。经过上述的调整,经济增加值直接与创造股东财富相联系,使得股东对公司的业绩评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它还可以作为企业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基础,把企业的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三者结合起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支持。然而经济增加值亦是个绝对数指标,在不同规模公司业绩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容易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误导使用人。如今很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存在争议,所以它只能在一个公司的历史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四是市场增加值基础的业绩评价。市场增加值是总市值与总资本的差额,因总市值中包含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和对公司业绩的评价,它可以反映公司的风险。从理论上讲,它是做好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股票价格受股市总水平的影响,投资人经常做出错误的预期,使得股价偏离企业价值,股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业绩的变化。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其市值估计是不可靠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它也只能计算整体市场增加值,不能用于企业内部业绩评价。
二、非财务指标
在企业业绩评价中,比较重要的非财务指标有:市场占有率、质量和服务、创新、生产力、雇员培训等。与财务指标相比,这些指标不容易量化,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其综合性、可计量性、可比性等都比财务计量指标差之甚远。但非财务指标可以直接评价创造财富活动的长期业绩,而财务指标只能评价企业的短期业绩。短期指标忽视了价格水平的变化,忽视了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使用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会歪曲经济现实,从而误导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