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林
摘 要:语文味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存在。结合实践,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课文中的语文味散发出来。
关键词:精心导入;创设情境;语文味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最重要的场所,对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培养出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法、生字词等枯燥无味的内容,语文核心的人文性、审美性的内涵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中文作为一种抒发人情感的语言性和语文性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很多学生越来越觉得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意思,最终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发掘“语文味”,让学生对语文更感兴趣,从而推动教学发展。
当然,要发掘、体现语文性,并不是简单说教就能做到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等教学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尽量让语文更加具有生活性、人文性、审美性,让语文的语文性愈加明显。
一、精心导入
吸引学生兴趣的往往是开始的三五分钟,所以,教师要充分注重教学导入问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新颖,以使学生能够聚集注意力,在教学初始就充满语文味。当然,这不能把教师比作说书人,而是要求教师能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些人文性,能让他们感觉到语文的美以及内容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在这点上,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写出了一个绝妙、传唱后世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开头不仅富有哲理,还能够深深吸引读者的胃口和欲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也应该参照这些广为流传的形式,创造适合自己的导语。
一般来说,导入语可以是提问、设置悬念、故事等,无论怎么设计,教师都应该凸显出新奇性、人文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已经具备初级社会经验的初中生。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先将这个故事的梗概说出来,让学生猜想为什么这个皇帝甘愿不穿衣服、上当受骗,为什么大家都说谎,对不存在的衣服赞不绝口。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所思考,从而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学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发掘故事背后道理的欲望。
二、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在一定教学规律下千变万化、能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乐学、善学,增强学习效果。在实践中,这往往都是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实现的,笔者在这点上,往往是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的:
1.通过生活化的演示和扮演来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激起学生的共
鸣,让他们在对比中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向大家展示他们的母亲是如何爱护他们的,具体的细节是什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通过这种生活和课堂学习之间的对比,可以让学生立刻产生同情心,让他们明白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决心和兴趣。
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初中生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他们对具象的事物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这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认识,从而产生审美认同,为进一步掌握课文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端午日》时,就可以选几个学生模拟表演鼓手、锣手等角色,再加上一些道具,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气氛。再比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演其中的一些片段,让他们体会到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心情,体会作者“排出九文大钱”等用词的精妙和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精确,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语文味道。
2.通过音乐图画等新形式创设情境
将多媒体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只是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很好地做到这点。其实现代语文教学是需要音乐、图画等辅助工具的,尤其是现在网络上有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一般都有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不使用这些资源是非常可惜的。比如,在学习《松鼠》时,考虑到很多学生不熟悉松鼠的外形、习性等,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方面的照片,让学生对松鼠有具体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口技》时,可以在网络上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口技的微妙和魔力,从而让他们陶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产生向往之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只有将生活紧密联系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浓浓的语文味,才能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多动动脑筋,采取多种措施将课文中的语文味散发出来,以促进初中生学好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沈明明.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J].成才之路,2010(15).
[2]田序秋,桑秋凤.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走出误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2).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