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胫针刺激点探析❋

2014-01-26 16:29张卫华刘彦丽雷寿清李芳琴郭新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腧穴经脉皮下

张卫华,刘彦丽,雷寿清,李芳琴,郭新荣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3.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 710038)

尺胫针疗法是张卫华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针疗法,经临床100例观察,愈显率达91.3%,总有效率97.8%,具有见效快(下针即效)、疗效佳、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势,便于推广应用[1]。本文就该疗法刺激点的特点及其应用从针灸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作以探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1 尺胫针及其刺激点

尺胫针疗法以中医经络皮部理论和标本理论为指导,以皮部-络脉-经脉-脏腑及相关组织器官构成一个系统为依据,以横膈线和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体划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部分,根据疼痛部的部位确定其所属之经脉系统,取其该系统相应尺部(腕关节-肘关节之间)或胫部(踝关节-膝关节之间)之皮部区带,再于该区带内浅刺使针身横卧于皮下,其针刺的数量以临床取效为前提(少则一针,多则十数针),并施以较为规范的行针手法,使局部产生微胀感以达到最适刺激量,从而起到疏经通络、“通则不痛”的镇痛效果。该刺激点位于尺胫部之十二皮部的区带内,其具体部位较传统腧穴灵活而简便。

2 尺胫针刺激点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2.1 与十二经脉及其相应皮部的关系

尺胫针疗法的刺激点与十二经脉及其相应十二皮部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属经络体系之主体,十二皮部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是脏腑、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素问·皮部论》:“皮部以经脉为纪”,“皮者脉之部也”。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故而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十二经脉又隶属于相应的脏腑,联系、沟通相应的组织器官,这样人体便形成了十二个系统。当外邪侵入机体每个系统时,则依照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之序,循经络传入相应脏腑。正如“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而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此途径直接反映于机体相应之皮部。当躯体经络不通而发生疼痛时,刺激人体十二经脉所属之尺胫部皮部,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组织”这一系统而起到相应的调节、疏通而实现“通则不痛”之目的。

2.2 与标本上下的关系

标本理论以四肢为本,以头面躯干部为标,是纵向联系人体经络腧穴的上下对应途径。《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即头面胸腹背腰有疾者可取四肢下端的穴位治疗。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对其远隔部位的疾患同样有较好的疗效,其以《四总穴歌》所列为代表。位于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尺胫部(本部),不仅可治疗所在局部的病症(近治作用),对其所属经脉及其所联系的远端(标部-头面躯干部组织器官)痛病也有极好的远治作用。因此,尺胫针刺激点的选取是基于经络腧穴之标本上下相关理论而设立的。

2.3 与十二经穴的关系

2.3.1 与特定穴的关系 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有五输穴中输、经、合穴、手三阴经的原穴、十二经脉的络穴、郄穴(足阳明经除外)、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等多个特定穴,这些穴位均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临床极为常用,在针刺此法上这些穴位不仅可直刺、斜刺,还可循经向心平刺而治疗头面、躯干、内脏(远端)之疾病,且获效良多[2]。

2.3.2 与传统腧穴的关系 尺胫针的刺激点位于尺胫部,以十二经脉在尺胫部的皮部为范围,呈区带性,其具体位置不像经穴那样固定,只要在刺激区带内即可。临床应用时刺激点的具体位置多于传统经穴(偶有重叠),由于它们均隶属于同一条经脉,正如临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以经定点,以点代经”之理,所以我们可以把尺胫针的刺激点看作是隶属于该经脉之“腧穴”,其作用与传统腧穴一致,具有相同的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之功能而治疗所属经脉及其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主为痛症),即尺胫针之刺激点是传统腧穴的泛化。

3 尺胫针刺激点的特点

3.1 区带性

尺胫针刺激点位于尺部或胫部的十二皮部内,十二皮部是根据十二经脉(督脉合于太阳[3],任脉并于少阴[4])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为依据而划分的,呈带状分布。尺胫针的刺激点则为十二经脉在尺部和胫部的皮部分布,因此具有区带的特性,即“经脉-局限性皮部”,体现了尺胫部局部与十二经脉所布及所属脏腑组织器官这一整体的全息概念。

3.2 浅刺性

尺胫针针刺的方向是针尖指向病所,针身全部埋于皮内而与人体长轴相平行,深度仅在皮下,部位相对表浅。皮下组织的浅筋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有丰富的淋巴管、血管、带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环层小体[5]。神经纤维在失去髓鞘后进入被囊中轴的杆状圆柱体内,形成神经终末,具有感应压力和振动刺激的功能。还存在许多较粗的神经束,此束主要为有髓纤维和部分无髓纤维组成的神经网,且在表皮的非角质形成细胞中含有一种位于基底层而数量不多的梅克尔细胞,该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中,其作用与接受机械性刺激有关[6]。尺胫针的浅刺可能系通过梅克尔细胞传及浅筋膜,再至皮下富含神经末梢的环层小体、化学及牵张感受器、血管和淋巴管等,进而刺激信号沿脊神经及脑神经进入中枢,使机体做出反应,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液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

3.3 尺胫针针刺数量

尺胫针针刺数量的多少是由病变范围和患者的敏感性决定的。就疼痛的范围而言,痛点明确,痛位局限而小者则取一针,疼痛范围相对较大者,其针刺数量较多。就患者对针刺的敏感性而言,其较敏感者,针刺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只刺一针,如针刺后效果不够理想,即在同一区带内一个或多个水平面针刺数针或十数针,即针刺的数量以针刺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标准。

3.4 特殊的“得气”现象

尺胫针进针将针身埋于皮下后,要通过上抬下压、左右摆动、捻转和环转4种行针手法使患者局部产生微胀感,这种感觉即通常所说的“得气”。较体针之“得气”感觉相对为弱,较腕踝针针后的无感觉为强,故我们认为尺胫针这种微胀的“得气”感应是针刺镇痛的最适刺激量。

3.5 独特的点线面结合立体行针手法

尺胫针进针后施以上抬下压(医者右手拇食二指捏持针柄,向上抬25°~30°再下压恢复,一上一下为1次,共6次)、左右摆动(拇食二指捏持针柄两侧,左右摆动各25°~30°,一左一右为1次,共6次)、左右捻转(拇食二指捏持针柄两侧,分别向左、向右捻转180°~270°,一左一右为1次,共6次)、环转(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尾,上抬后分别按顺、逆时针方向各环转1圈约360°为1次,共6次)4种行针手法以加强刺激。已知表皮基底层的梅克尔细胞和皮下组织中的神经末梢都以感应压力、接受机械性刺激为主要功能。尺胫针进针处为点状,平行刺入皮下形成线状刺激,经左右各25°~30°的扇形摆动以及左右180°~270°捻转手法的面状刺激,扩大了在皮下这一水平面的刺激;而上抬下压和环转手法的实施则是在线状刺激的基础上形成立体型刺激,该刺激可大幅度增加皮下机械波与化学波的波动[7],高效能地提高病灶局部的离子通导率,更积极地调动体内神经-体液调节,从而更好地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而达到镇痛目的。

4 临床疗效

通过对1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该疗法愈显率、有效率以及首次治疗后的疗效均较腕踝针组为优,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痊愈时间分别较腕踝针组缩短1.2 d和3.2 d[2]。可见,该疗法对躯体软组织损伤痛的镇痛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尺胫针刺激点以十二经脉、皮部和标本理论为指导,是传统经穴的泛化,其选取较为简便而灵活,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并在独特、规范的行针手法下具有特殊的“得气”感,临床对躯体软组织损伤痛止痛效果快而佳,但对于该疗法的治疗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究。

[1] 张卫华,李芳琴.尺胫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100例[J].陕西中医,2012,33(3):338-339.

[2] 李瑞,赵百孝,王娜,等.试论五输穴与原穴脉气循行流注的一致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25-226.

[3] 李芳琴,张卫华.“痛位在督脉,皮部取太阳”[J].陕西中医,2012,33(11):1533-1534.

[4] 李芳琴,张卫华.“痛位在任脉,取少阴皮部”[J].陕西中医,2013,34(11):33-34.

[5] 吴江声.皮下组织的结构和功能[J].生物学通报,1988(7):13-15.

[6] 米晓峰,王维峰.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山西中医,2005,21(4):42-43.

[7] 胡侠,凌昌.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J].中国针灸,2004,24(5):361-363.

猜你喜欢
腧穴经脉皮下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