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吴中朝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 100700)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大家,也是澄江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吴中朝教授是其入室弟子,临床、科研及教学近30年来不断研究、发扬和传承澄江学派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多有心得和发挥,现从几则临床验案加以论述。
《灵枢·经脉》在确定针灸治疗原则时说:“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热则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轻刺、浅刺、疾刺疾出、不留针而解。邱茂良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如邱茂良治疗高热证,常取曲池、合谷、内庭用凉泻法,以清热泻火。其具体手法为刺激宜强,要反复提插捻转,间歇留针20~30 min;对于伴有便血、斑疹等血证者,宜清热凉血,取膈俞、血海亦取凉泻手法,给予强刺激,间歇留针,以此治之奏效迅捷。
吴中朝继承发扬了邱茂良的学术思想,曾治疗一高热病人取得良效。该病人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身上皮肤绛紫如猪肝,高烧至41℃,查血系指标均正常,各项处理均无效,既往有10多年的干燥综合征病史。考虑温病“热入营血,斑疹隐隐”,加之斑点过多、连成一片就会出现这种猪肝色,热扰神明。当即给予犀角地黄汤3倍于平时剂量,并在大椎、委中放血,汤药灌下后体温逐渐下降至39℃多,皮肤的绛紫色亦慢慢变浅,天亮时分患者体温39℃,性命可保。一宿未眠,又开中药清营汤,又针刺曲池、合谷、风池、血海、内关诸穴,给予强刺激、反复提插捻转,间歇留针20~30 min。治疗后患者安静入睡,次日晨起,体温、肤色均接近恢复正常。
中医胃脘痛(包括溃疡病,下同)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肝脾胃三者各有主次。邱茂良根据上述病机针灸立法施治,疏木扶土,肝脾同治,脾胃并调。具体方法是取肝经穴(太冲、行间、期门用泻法,与肝相关的穴位如肝俞、胆俞等泻多补少)、脾经穴(三阴交、阴泉、公孙、章门及与脾相关的脾俞用补法)、胃经穴(足三里、承满、梁门及与胃相关的胃俞、上脘、中脘、下脘等)用平补平泻法。
一胃痛半月的患者,在地区人民医院治疗无效且加剧后发展为绞痛,检查未发现异常,用杜冷丁也不能缓解。吴中朝针足三里、内关、期门,远端穴深刺行泻法,加内服加味逍遥丸。胃痛应以疏肝理气为大法,内脏疾病大多因肝气郁滞,不通则痛。这种病人对痛比较敏感,愈是治不好愈是肝气郁结加重病情,因此内脏痛证给予疏肝理气之后,很快就能缓解。该患者痛减后又改服参苓白术汤彻底痊愈。这个案例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邱茂良肝木宜疏、脾胃宜调的“三宜”方略。
澄江学派非常注重“针药并重”,吴中朝传承了这一学术思想,取得了显著疗效。他曾治疗一中风后吐血、便血的患者,因高血压轻微脑血栓住院,小便不能解,导尿后发现尿血不止,失血性休克,B超检查示血蓄膀胱,输血、抢救。夜里2点患者先吐血后便血,广泛部位消化道大出血,广泛性、应激性溃疡。用尽各种方法均不见效,血压一直下降,患者已经手脚发凉,神志渐渐恍惚,其舌略偏红。当即命两人找两根艾条,一个灸百会,一个灸肚脐不止。并投以独参汤合十灰散,嘱其尽快将药灌进。服药过半小时后出血血色变淡,慢慢如洗肉水色,天亮时分病人手脚开始发温,血压开始上升,神志开始清醒,出血渐止。病人至今生活良好。此案用灸回阳救逆固脱,合独参汤补气升提,防止血压下降,气随血脱,十灰散凉血止血。内外结合,针灸中药并举,对于临床急症颇有启发和借鉴。
邱茂良先生为我国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吴中朝教授作为邱茂良的学生,近30年来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澄江学派及邱茂良学术思想的核心?通过吴中朝的学术传承可以得出,丰富的针灸临床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我们针灸事业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