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再研究

2014-01-26 18:14何晓琴陈祖建
中国林业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有效教学情感

何晓琴 陈祖建

(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美术系,福州 350001;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州 350002)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的英文单词为effective,在英文中被解释为“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1],或者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被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对“有效”的解释都关注的是最后的结果。

“有效教学”是由英文“Effective Teaching”翻译而来,其理念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当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实用主义哲学流行,人们开始追求效率。这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在追求教育效率的社会需求中,“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概念被提了出来,旨在寻求利用科学理性的手段,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分解来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是以技术理性为导向的工业社会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其目标是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进而试图追求三者的最大化。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符合当时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效率主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效果主义,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有效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高低,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功利化和工具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德国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时至今日,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所建立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有30 余年,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从事设计领域的相关工作,但是我国要成为设计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面对我国现代设计产业对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三、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践型艺术设计人才。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的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和站在时代前沿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宽厚的艺术设计理论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并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和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有效教学”是以机器化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工业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追求的是效益、效果与效率。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应立足于现实,密切联系相关的产业链,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将“有效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首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追求效益主义;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追求效果主义;最后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追求效率主义,从而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使所培养的学生为工业社会做好准备并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

(一)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有效教学”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从事艺术设计行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设计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结构等充分体现应用性的特点。

(二)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

“有效教学”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就是要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满足设计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提高所达到的教学结果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的相符程度。同时,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上,要强调以“应用”为主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设计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通过实际的设计工作案例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开展具体设计实践、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

“有效教学”理念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需要,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但是,“有效教学”的功利性也容易导致片面强调人才培养对社会与行业需求的满足,其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性操作人才,而非创新性人才。纵观国内外的各类设计赛事、设计展,鲜有我国年轻设计师的身影与作品。我国几十年来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谓数目可观,但是他们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成为设计绘图员,而非设计师,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设计师的则更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四、制约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社会因素

(一)考试成绩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入学和毕业仍是以分数作为绝对的衡量标准和“门槛”。在此指导思想下,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重心就落在了如何指导学生获得高分上,从而导致片面地追求设计的社会化。如此的教育外部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倾向于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这就很容易使教师、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动力,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作品的表面化,设计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适应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教育应该更关注于改变现实生活,应面向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当前,设计教育一方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承担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身的深度体制化问题。这就使得艺术设计教育整体上更多地倾向于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缺乏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更使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过多地强调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迎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对社会需求的片面追求使得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高等院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技术性训练的场所,教育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到使所培养的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上,转到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字上,而非使学生的自我认识得到完善。

“现代教育把原子式个人的谋生能力作为教育必须实现的东西。所谓的个人品质不过是适应社会的多种工具职能,一个人的职能越是丰富,就越具有适应性,就越能够占有利益,也就越成功。”[3]因此,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对各种外在目标的功利性追求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世俗生活的工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认识的不断拓展;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没有把各种知识技能的教学融入学生个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无法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完整的自我认同。

五、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教学”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社会逐渐向知识社会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素质要求的深刻变化。教育发展的参照转而面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水平、综合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剧变革的信息时代,充满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的生活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必须能够锐意进取、不断发扬探索精神和自身的创造性。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在促进人才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对源于工业社会的“有效教学”理念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仅仅具有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职能以及单纯地追求效益、效果和效率,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于是,1996 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 会 生 存(learning to be)。这说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提升教育的哲学品性

16世纪欧洲伟大的思想家、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蒙田曾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可见,真正的教育是以完善自我认识作为根本指向的,是在引导个体自我认识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甄别、确定受教个体的主导性目标,将个体指引向对生活美与善的追求,并把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入其中。促进受教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应成为教育的核心,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尤为如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转化成个体的自我教育,即个体对自我认识的促进,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对生活与艺术的美与善的追求。这样,才能避免单纯地为设计而设计以及设计目的过于功利化,从而从个体的内在培养其对艺术设计的认识,提升设计的内涵。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教学”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哲学品性,使教育返回到对人的自我认识的细心呵护上,以自我认识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完整性的实现。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的含义为“引导”,即通过内在的培养引导出健全的个体。可见,哲学化的教育旨在个体的自我生长,教育目标是通过人的自我认识的增进、价值理性的完善实现的。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应仅仅只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而应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交谈、问答、辩论等,逐步消除个体原有的对学科知识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让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内心逐渐显现出来,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问题的思考与判断,进而激励学生的人格自主地发展和自我认识的发展。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个体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中实现灵魂的上升,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哲学品性。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认为,教学不只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感性与情感的问题。情感是人的表情,能够整体性地表达个体精神发育的外部特征。通过情感可以触摸到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教学并非简单的传递与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来引导人的成长,通过知识的内化与体悟过程实现理智的引导与开发。学生是具有情感与生命活力的人,所以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运用与体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成长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能给予学生兴趣、需求、信心与希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实践要在注重学生认知活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构建。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合作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要求教学必须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合作,应该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场所。积极的情感反应能够促进教学效能,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教学的有效程度。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又要拥有自己的个性和进行情感的投入。“精神生活中没有心灵的参与,那里就不会有信念。”[4]所以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教学能够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建构也不容忽视。教学要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将认知与情感相统一,关注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生命需求。“知识只有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4]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其中,从而使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能够通过坦诚的师生交往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那么将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教师的学识和人格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教师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那么学生则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模仿教师、追随教师的行为。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热情以及信任感对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不同的观点、知识或是思维方式碰撞在一起,容易产生单方面所不及的新的观念与新的思维,而这正是创新的源泉。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摒弃功利性教育思想,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非流水线上批量的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关注学生内心的诉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伸展学生的个性;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涵盖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虽然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但是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和设计技能的重要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设计作品的内涵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设计作品的创新离不开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艺术设计理论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开发新的中式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对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发展源流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中国传统装饰要素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就很难避免仅仅是对中式概念的简单诠释或者只是非传统造型元素的简单堆砌,难以开发出适合于中国现实社会需求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居室室内设计,又谈何继承与创新。因此,艺术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过程中,要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践。为此,艺术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所设计作品具有丰富内涵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加强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理论指导的设计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设计的作品也会因缺乏丰富的内涵而显得肤浅。同时,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协调,一般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保持为4∶6,并且注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设计实践中去,以提升设计的深度、丰富设计的内涵。

其次,要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德性的培养和个体精神的提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完整构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文化知识的引领。成功的教育意味着人的道德、人格、知识经验以及可行性能力等得以建构以及在这些方面获得了发展。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要以知识的传承与创造为使命,强调文化所承载的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人文意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其所设计作品的内涵与底蕴,避免设计作品的肤浅和流于形式、成为无根的游离与漂泊。无论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加速,人们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着我们的文化根性,同时也是我们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应立足于当前的社会实际,植根于我国的文化脉络与传统因子,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1]JAMES MURRAY,HENRY BRADLEY,HERBERT COLERIDGE,etc.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90.

[2]FLEXNER S B.The random hom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Random Home Inc.,1987:622.

[3]金生鋐.规划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7.

[4]B.A.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6.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有效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星.云.海》
《花月夜》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