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忠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兰州 730070)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改造、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体系,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1]。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第3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全国除了有356.92万km2的水蚀和风蚀外(占国土总面积的37%),还有127.82 万km2的冻融侵蚀。若把冻融侵蚀计入水土流失总面积内,则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84.74 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1.1%。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不清,大面积毁林开荒、超载过牧,耕地、草场逐渐沙化、退化,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对国家的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何科学合理地应对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由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国家急需培养大批懂水土保持知识的科技人才。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突发性环境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的威协。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国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城市规划、工矿、交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不足,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使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区的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因此,通过本专业教学改革,制定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专业知识面更广、基础更扎实、实践能力更强的水土保持科技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学、工程、生物、农学、管理等多个领域。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学科发展渗入到了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和部门。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相关行业和单位的人才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加,人才的培养成为水土保持事业不断推进的关键。因此,高校培养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的水土保持专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赋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更多、更广的知识内涵,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市场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
在全国各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背景的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科面广、融合交叉性强,许多知识不仅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相互渗透,而且与相近专业的多门学科融合交叉。传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停留在水土流失和流动沙地的治理技术层面上,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单一、专业知识面狭窄[3]。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相关应用拓展方面的知识诸如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治理规划、信息管理等涉及很少,这既不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对水土保持学科的新要求,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活动[4],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实验室设施陈旧、落后
实验室的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有的实验室受设备、场地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学生完成集体的实验;有的实验室因实验经费有限,取消了一些材料价格较高的实验,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缺乏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实习地点一般较偏远,仅交通费就占去了大部分实习经费。另外,学校和教师从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教学实习场所多为当地的水土保持事业单位,该种实习方式不能为合作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合作单位缺乏合作兴趣,这使得校外实习很难得到保证[5]。
3.课程实习形式单一
课程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活动仍然以讲解、参观、看录像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4.毕业实习质量下降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考察。但目前毕业实习多流于形式,毕业论文中数据及重要参数的引用较多,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较少,致使抄袭现象严重,达不到毕业实习的真正目的。
课程考试多为一次性终结性考试,考试形式多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多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落实“深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原则,根据市场对毕业生需求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并压缩各门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强调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设置一些与本专业培养目标联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程,实现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该学科培养具有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1.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了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接触生产现场的实物,把空洞的口头讲解变为现场的实物展示[6]。教师将平时积累的大量有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类型和措施的照片、录相、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幻灯片等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题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宜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讨论式学习方式。教师就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结合学生生源所在地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被动接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增加课程讲授的深度和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重视实验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必要环节,学生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都是在此过程中掌握的。同时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校应更新实验项目,新增综合性实验,并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实践应用技能[7]。
2.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解决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先后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①水蚀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针对甘肃省水土流失现状,与甘肃省水土保持试验站保持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榆中水蚀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可用于开展土壤侵蚀类型的现场教学,可对土壤侵蚀量进行调查,还可为学生提供径流小区及坝系等水土保持工程的现场参观机会。②风蚀实践教学基地。甘肃省河西地区风沙危害比较严重,在古浪马路滩林场建立了风蚀实践教学基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可在该教学基地进行风沙区的植被状况、农田防护林效益的调查和规划设计。另外,学校还安排学生参与治沙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给教学基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③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试验站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让学生对定西综合治理效益较好的典型小流域和典型开发性治理项目进行综合性调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和写作水平的全面检验,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最后一道程序。因此,学校规定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时,不仅要实行导师负责制,还要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任务,扎实地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并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实行一人一题制,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综合科研能力。
考核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检验与总结,而且是对师生双方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巩固与提高。笔者认为为了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采用综合考核测评的方法。学生的最后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经典理论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实践技能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50%)和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占40%、平时作业占30%、课堂提问占20%、出勤情况占10%)。这里,经典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通过这一考核形式的改革,消除了学生消极厌学的思想情绪,使学生的学习重在平时、重在能力锻炼,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李春平,张洪江.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1-4.
[2]余新晓,肖辉杰.新世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增刊):82-84.
[3]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01,19(1):25-27.
[4]高永,张武文,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15-216.
[5]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7-101.
[6]高甲荣,程云,张洪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2):23-25.
[7]熊淑萍,赵鹏,马新明,等.农业高等院校“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