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娟高冬平陶隽超
(1江苏省苏州市林业局 215000;2江苏省苏州市林业站 215000)
对苏州林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陈桂娟1高冬平2陶隽超2
(1江苏省苏州市林业局 215000;2江苏省苏州市林业站 215000)
通过全面解析“绿色苏州”10年来建设成就及取得的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就下一步苏州林业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旨在为苏州林业发展提供借鉴。
绿色苏州;现代林业;问题;目标和措施
苏州地处亚热带北缘,地属古太湖沉积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全市区域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占42.5%,山丘占2.7%,历史上林木资源主要集中在沿太湖丘陵山地,总量少、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较低,自2003年以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苏州”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的通知》等文件,使苏州林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苏州特色的现代林业发展新路。
1.1 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倍增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战略,通过250余项市级生态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造林绿化建设从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三绿行动”到“四沿两点一区”,空间不断拓展。10年内,全市共新增林地、绿地128.8万亩,到2012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量达到203.25万亩,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陆地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7.76%,基本构建了以丘陵山区公益林为核心,环城环工业区大型片林为主体,沿路沿水绿色通道为骨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镇村绿化为基点的森林生态系统。
1.2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以高效果茶、特色林苗、观光休闲林业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292亿元,比2008年翻了近二番。果茶高效发展,年均新增果树1万余,形成了一批特色果品产区和百亩以上规模高效生产基地,产量、产值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77%和300%。林木种苗加快从数量扩张型向特色效益型转变,注重特色化生产,朴树、榉树等乡土树种培育面积不断扩大,成功紫楠人工繁育获得成功,2012年全市林木种苗出圃株数6758万株,产值达20.36亿元,占了全省10%。观光休闲林业年均门票收入15亿元,提供社会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3 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省级以上公益林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启动市级公益林认定,建成完善的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疫情防控体系,建立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建设最优美的湿地城市为目标,成立了全省首家湿地保护管理站,出台了全省首部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探索建立湿地自然学校,启动建设国家级湿地监测站,完成了首批102个市级重点湿地认定公布,建成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9家,市级湿地公园9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等,以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完善,自然湿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1.4 林业的外延功能不断拓展
建设了一大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林果采摘基地、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参与生态建设和接受生态科普教育的渠道和场所,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有效带动了商业、地产、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平台。林业发展解决了大量50、60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拓展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了社会稳定[1]。
1.5 林业关注度大幅提升
利用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绿化庭院、美化家园”“双百”行动、“太湖万人植树”、“保护母亲河”、“湿地1+1”、“美丽苏州 低碳行动”等绿色公益活动不断掀起高潮,营造了关注森林、关注湿地、关注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全社会对森林湿地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从最初只关注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到注重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从森林湿地作为生态系统属性的单一描述,到被充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五位一体化”的纲领性阐述,林业作用越来越被认识、被认同、被重视[2]。
2.1 积极争取领导重视
积极争取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行政推动机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林业专题会议,签订绿化工作责任状,组织对全市农村绿化目标任务进行督查考核,有力推动了“绿色苏州”建设进程。
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0年来,全市各级财政持续大力度、高标准投入林业建设,全市林业投入达282.7亿元,年均投入28.27亿元,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中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4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绿化以奖代补,安排4千多万元用于生态补偿和资源保护,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2.3 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By combining Eqs.(2)and(17),we can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Hadamard shift invaria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AMs of sub-arrays Xa1,Xa2and sub-arrays Ya1,Ya2,respectively,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率先建立高标准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13年对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按每亩150元标准补偿,对湿地村按每村60万元、80万元、100万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偿,补偿资金总量同比增加50%以上。创新建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工程化造林,广泛引进竞争机制,严格奖惩措施,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巩固了生态绿化成果。
3.1 绿化空间有限,林地面积增加难度较大
苏州市域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为2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水域面积为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由于全市土地利用率极高,可适用于发展林地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缺少绿色空间是下一阶段苏州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2 森林资源保护压力较大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项目较多,建设区域内部分林地、湿地资源被占用征收,林业资源保护压力日趋增大。
3.3 林地质量不高
苏州森林资源以人工林为主,面积占森林资源的总量92.5%,且林分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林分单位蓄积只有24立方米/公顷,森林蓄积量偏低,森林碳汇贡献率有待提高。人工林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缺少地域特色,乡土植物占比不够高,结构稳定性有待提高。
5.1 发展生态林业,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按照苏州相关规划,科学确定森林资源增量,全面实施河湖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档、生态片林建设、村镇环境美化、果茶苗木增效、森林质量提升“六大工程”,加快形成“一圈(城市、工业区森林圈)两网(道路林网、河湖林网)三园(生态花园、绿色家园、高效果园)”的生态绿化格局,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提供更好生态服务、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作用[7]。
5.2 巩固绿化成果,构建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
一是通过百万亩生态林地落地上图及县级林地保护规划的实施,把既有丘陵山区及“十五”以来新建的环太湖、环阳澄湖、高等级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及大型生态片林等全部纳入保护范畴,并通过公益林生态补偿等措施的引导,逐年增加市级公益林的划定,加快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9]。二是在“两湖(太湖、阳澄湖)一江(长江)”区域为建设重点,以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湿地恢复项目为主要保护对象,加快构建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提高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10]。
5.3 完善林业产业体系,加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以“生态、特优、高效”为核心,以特色林果、乡土苗木、优质花卉、休闲林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品牌,提高产业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强林业在森林固碳制氧、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生态疗养等无形生态产品生产力方面的评估和宣传,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山水、森林、湿地、古树名木等人文积淀及涉林民风民俗、果茶花传统生产制作技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总结,增加生态文化产品产出。四是继续倡导营造林圃、林果两用林、积极培育典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大型片林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打造经济、生态结合双赢点。
5.4 创新林业机制,增强林业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实行农村绿化以奖代补政策基础上,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化造林和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地林木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林木资产评估平台,搭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一批社区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三是逐步扩大和提高生态补偿范围及标准,充分调动镇村二级保护公益林和湿地的积极性,确保资源稳定增长和生态安全。针对租地造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办法,提升建管成效。
5.5 严格管理,强化林业发展保障
一是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强化依法行政,增强森林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执法及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能力。二是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全方位抓好项目申报、规划设计、招投标、全程监理、竣工验收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强化绩效评价,用好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发展数字林业体系,建设集森林湿地资源监测管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管理、森林湿地生态生产力评估与效益评价等监测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林业管理体系,实现林业信息、资源动态的管理和监控。四是更加注重效能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行风政风评议为抓手,以服务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加快林业发展作为核心,切实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
[1]张永利.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2004:5-6.
[2]靳辉明.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苏州[J].2011:1-2.
[3]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N].2012.
[4]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的通知》[N].2013.
[5]周生贤.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M].2002.
[6]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 绘就美丽中国[J].2013:1-2.
[7]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D].2008.
[8]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2005:1-2.
[9]刘博,周训芳.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法律保护建议[J].2009:1-3.
[10]王福田.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D].2012.
S731.2
B
1004-7743(2014)02-0046-03
201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