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2014-01-26 15:55马仁翻徐晓薇林官乐
自然保护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滩涂红树林温州市

马仁翻 徐晓薇 林官乐

(浙江省温州市林业局 325027)

温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马仁翻 徐晓薇 林官乐

(浙江省温州市林业局 325027)

温州市有单块8hm2以上的湿地面积21.46万公顷(不含水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19.33%,相当于全市国土面积18.20%。通过对温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受威胁情况与保护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湿地保护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温州市

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2013 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美丽浙南水乡”重大决策部署,计划8年内逐步投资1千多亿元实施七项系列治水大工程,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其中,大力实施湿地污染整治,加快修复生态河道,加快建设城市滨水公园、湿地公园等有关湿地保护内容作为主要建设任务之一。保护湿地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温州市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山地多,平原少,全市地貌可分为西部中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盆地区,东部平原滩涂区和沿海岛屿区。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鳌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1月份平均气温4.9-9.9℃,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全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温州市下辖3区3个功能区、2市(县级)、6县,分别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瓯江口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洞头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00.21万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3650.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9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10亿元。人均GDP456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234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7.11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29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500.1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01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19元。

2 湿地资源概况

2.1 湿地类型与面积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温州市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21.46万公顷(不含水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19.33%,相当于全市国土面积18.20%,涉及湿地类型有4类14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18.47万公顷、占86.07%,河流湿地1.25万公顷、占5.82%,湖泊湿地0.01万公顷、占0.05%,人工湿地1.73万公顷、占8.06%。

2.2 湿地生物资源

温州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湿地高等植物839种,隶属453属159科,其中维管束植物89科339属692种;湿地植被划分为11个植被型,83个群系,其中栽培群系13个。湿地动物69目270科1107种,其中湿地鸟类14目34科185种,鱼类42目156科515种,两栖动物2目8科37种,爬行动物2目9科34种,哺乳动物5目12科32种。

2.3 湿地资源特点

2.3.1 湿地面积大且分布集中

温州市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21.4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19.33%,相当于全市国土面积18.20%,为浙江省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18.47万公顷,占全市湿地86.07%,在温州湿地中具有重要地位。

2.3.2 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为大量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市湿地濒危物种种类多,其中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有12种,II级保护的有62种,省级重点保护15种;列入IUCN濒危等级的鸟类26种。乐清湾湿地中秋茄红树林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缘。温州湿地在全国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3.3 资源区域分布性明显

温州市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温州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分布着丰富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且资源量较大;中部平原地区主要分布河流和农田湿地,而西部山区主要是库塘湿地和少量星散分布的山地沼泽。

3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3.1 滩涂资源过度围垦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天然湿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建国以来至2010年,全市共累计完成滩涂围垦建设22.2万亩,其中2005-2010年完成滩涂围垦建设3.8万亩,占建国以来的17.12%。全市部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淤涨之间已出现不平衡趋势,滩涂资源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一定时期内影响了滩涂资源的“再生”能力,对滩涂湿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已经产生较大影响,且较难逆转。

3.2 生物入侵威胁严重

温州市主要入侵植物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互花米草等。外来种入侵,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尤其是全市近海海岸4000余公顷互花米草的大面积繁殖,改变了沿海潮间带的地形,竞争并逐渐取代占据本土土著种的生态地位,改变大型底栖无脊椎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了水鸟的栖息和觅食环境,严重威胁到沿海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3.3 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水环境污染是温州市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根据2012年温州市环境质量公报可知,全市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6.1%;入海河流中,鳌江水质中度污染;平原河网水质类别以劣V类为主;乐清湾、瓯江口、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水质以劣四类水质为主。湿地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部分天然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湿地水体污染导致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一些重要鸟类、海洋经济鱼、虾、蟹和贝藻类生物产卵场、育肥场或越冬场逐渐消失。

4 保护管理建议

4.1 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在抓好现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6个湿地及与湿地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小区)的同时,抢救性地选择建立鳌江中上游枫杨滩林湿地、永嘉楠溪江中游松类滩林湿地、瑞安市桐溪水库鸳鸯栖息地、乐清湾黑嘴鸥越冬栖息地、飞云江河口濒危鸟类越冬栖息地、泰顺上燕山高山湿地等6处重要湿地、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以及生态多样性脆弱敏感区域,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形成完善的湿地保护区网络。

4.2 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

红树林是海岸湿地重要的植物群落,是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西门岛红树林是我国红树林成片分布的北限,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及时开展红树林资源专项调查研究,查清全市红树林面积、质量、适宜发展红树林的湿地面积及空间分布和权属关系;掌握滩涂围垦、挖塘养殖、工程建设等占用红树林林地及其它受威胁情况。尽快明确红树林土地使用权、生态经营权和湿地保护管理权等相关权属,开展红树林资源的确权发证和林地管理。加强在西门岛、瓯江口区、苍南龙港、沿浦等四个红树林重点区域培育和繁殖力度,使全市红树林面积逐步扩大到2000亩以上。

4.3 强化湿地污染治理

结合“五水共治”、“美丽浙南水乡”等建设行动,对各类污染源进行专项治理。工业点源治理通过全面推进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削减污染源排放;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园区,积极引导江河沿岸小微企业入园生产,实行园区统一管理、污水集中处置。农业面源治理通过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业,倡导无公害生产。提高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覆盖率,健全已建和在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雨污分流体系,开展城乡统筹污染治理。

4.4 加快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扩大湿地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抓住国家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根据全市各县(市、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辖区内湿地公园的发展,促进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优先实施苍南山海湿地公园、温州三垟湿地公园、乐清亲水湿地公园、瑞平湿地公园、平阳西湾湿地公园、温州金海湖湿地公园和灵昆岛南侧“L”型湿地公园建设;视各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对符合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条件的及时升格湿地公园建设级别。

4.5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规范湿地保护管理秩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协调解决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公布湿地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编制县级湿地保护规划;对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措施;适时出台《温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生态补偿机制,消除因湿地保护给相关利益者造成的损失。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

4.6 加大湿地保护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湿地资源管理的投入,着力解决当前湿地资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在明确湿地产权的基础上,试行引进民营资本,对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带等湿地资源开展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通过与有关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基金组织的合作交流,争取国外官方和非官方的资金、技术和项目援助。

4.7 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

大规模、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湿地功能、湿地保护意义,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大力宣传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大表彰奖励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湿地保护管理,为湿地保护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

[1]国家林业局.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Z]. 2010.

[2]浙江省林业厅. 浙江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Z]. 2011.

[3]陈征海,刘安兴,李根有等. 浙江天然湿地类型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2002⑵:156-160.

[4]吴伟志,方龙. 浙江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13⑶:79-84.

[5]金祖达,刘宝权. 杭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初探[J]. 华东森林经理,2006⑷:5-9.

[6]顾月月,李岩. 浙江省湿地面临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J]. 温州大学学报,2011⑶:26-31.

[7]陈克林主编.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S157.2

B

1004-7743(2014)02-0028-04

2014-04-11

猜你喜欢
滩涂红树林温州市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霞浦滩涂
海岸卫士——红树林
上岸的鱼
滩涂上的丹顶鹤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走过红树林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