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在脂类和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探讨

2014-01-25 16:40: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脂类三酰甘油

郭 清

(甘肃省泾川县窑店中心卫生院,甘肃 平凉 744321)

肝脏在脂类和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探讨

郭 清

(甘肃省泾川县窑店中心卫生院,甘肃 平凉 744321)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健康对主要疾病,而肝脏在脂类和血浆脂蛋白代谢中发挥着相当重要对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息息相关。本文对脏在脂类和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进行探讨,以期为其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肝脏;脂类;血浆脂蛋白;代谢;心血管疾病;防治探讨

在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不仅是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广泛开展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除对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外,没有对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因素进行调控。为此笔者有以下思考[1]。

1 心血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致病因素

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和脂质代谢障碍有密切的关系。血脂升高和引起血脂升高的疾病均易导致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症(AS)的发生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变中的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TC)及胆固醇脂(CE),其次是三酰甘油(TG)磷脂和载脂蛋白(apoB)。②高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发现,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较早且病变较重,其发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出5倍左右。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均发生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很少累及,但当患有肺动脉高压时亦可发生。③吸烟:吸烟通过对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此外,长期吸烟有利于附壁血栓形成。④其他致病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糖尿病因素等。

1.2 发病机制

①脂源性学说:脂源性学说是AS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血浆中过量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并形成斑块,是一种血脂异常原发于动脉内膜的疾病。②损伤应答学说:认为在机械性、LDL、免疫性、毒素病毒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受损或剥脱,血小板在该处黏附聚集,单核/巨噬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刺激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进入内膜,促进基质分泌,导致纤维粥样斑块和粥样斑块形成。③炎症学说、平滑肌致突变学说[2]。

2 肝脏与脂蛋白的代谢和高脂蛋白血症

2.1 血浆脂蛋白

脂蛋白是脂类在血中转运的主要形式,分为四类:按密度从小到大分成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电泳法根据迁移率的快慢,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HDL),前β-脂蛋白(VLDL),β-脂蛋白(LDL)和乳糜微粒(CM)4种。

2.2 血浆脂蛋白与血脂的代谢

①乳糜微粒(CM):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是运送外源性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不含CM颗粒,当食入大量脂肪后,血浆暂时变得混浊,数小时后又变得澄清,此现象称脂肪的廓清作用。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空腹血浆中90%以上的三酰甘油是由肝脏合成,称内源性三酰甘油。肝细胞利用内源性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100,C,E等)共同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直接分泌入血,VLDL的生理作用是把内源性三酰甘油转运到肝外组织。③低密度脂蛋白(LDL):正常人空腹时在血浆中的胆固醇主要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内,其中2/3为胆固醇脂。肝外组织细胞表面有LDL受体,能特异识别LDL,通过内吞作用使其进入细胞中,在溶酶体内分解为游离胆固醇。④高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其次为小肠黏膜细胞。它们分泌入血接受来自其他脂蛋白转移来的载脂蛋白,形成含磷脂–游离胆固醇和双脂层结构的新生HDL。HDL主要在肝脏降解。成熟的HDL可被肝细胞HDL的受体识别,进入肝细胞后,所含胆固醇酯分解为脂肪酸和胆固醇,后者转变为胆汁酸或直接排出体外。因此,HDL是起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内的作用,称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2.3 血浆脂蛋白与高脂血症

血脂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上限称高脂血症。这主要是由于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缺陷引起的,临床常见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3]。

3 肝脏在蛋白质和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1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不仅能合成自身的结构蛋白质,而且还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如全部的清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血浆脂蛋白所含的多种载脂蛋白(APOA、B、C、E)和部分球蛋白(α1、α2、β球蛋白)。

3.2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①有助于脂类的消化、吸收: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盐强乳化剂,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②肝脏是脂肪酸分解、合成、改造及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是脂肪酸合成、β-氧化最主要的场所,也是酮体生成的唯一器官。③肝脏是合成脂蛋白的主要场所。肝功能损伤时,脂蛋白合成减少,或合成卵磷脂的原料胆碱或蛋氨酸等活泼甲基供体前身物缺乏时,肝内脂肪运不出去,造成堆积,可导致脂肪肝。④肝脏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器官。血浆胆固醇酯的生成需肝脏所特有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LCAT)催化。胆固醇高的高脂血症患者服用“清胆胺”可减少胆汁酸盐的肠肝循环,使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增加,从而可使患者血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故胆汁酸的生成及排泄对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有重要作用[3]。

4 肝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和脂类代谢障碍

4.1 蛋白质代谢障碍

肝脏是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的重要脏器,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运载蛋白、炎症急性期蛋白等均在肝内合成。肝功能障碍时可引起:①血浆白蛋白减少(低蛋白血症):肝细胞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器官。当严重肝病时,血浆白蛋白<20 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全身水肿和腹水发生的原因之一。②血浆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肝脏疾病时,由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γ球蛋白,而患者又有血浆白蛋白降低,故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下降,甚至倒置。但血浆总蛋白量一般无明显改变。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物质减少: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等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肝功能障碍时这些凝血物质成不同程度的下降,是出血倾向的重要原因。

4.2 脂类代谢障碍

①脂肪肝:肝脏能将肠道吸收或脂库中动员的脂肪酸,通过β-氧化作用产生乙酰辅酶A及能量,或合成三酰甘油和脂蛋白。当肝功能障碍时,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脂蛋白合成减少,使脂肪酸在肝内大量积聚而导致脂肪肝。②血浆胆固醇含量变化:a.血浆胆固醇降低:主要特点是游离胆固醇可能减少,但胆固醇脂下降更为明显,血浆中胆固醇脂百分比降低(正常血浆中胆固醇脂与游离胆固醇比值为3∶1,且较固定)。这是因为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重要器官之一,而胆固醇只能在肝内酯化,肝细胞受损时,胆固醇合成受到影响,而对胆固醇酯化的影响更为明显。b.血浆胆固醇总量升高:胆道阻塞同时伴有肝细胞损伤时(黄疸性肝炎伴小胆管阻塞),血浆胆固醇总量增高,而胆固醇酯则明显降低。如果单纯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血浆胆固醇总量升高,主要是游离胆固醇增加,胆固醇脂亦相应升高[2]。

5 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

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的前提,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非药物干预:戒烟、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质量和心态平衡;②药物治疗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

目前广泛开展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除对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外,没有对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因素进行干预。4种脂蛋白在血脂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CM主要是将外源性三酰甘油转运至肝和肝外组织利用;VLDL主要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三酰甘油转运到肝外组织利用;LDL是由VLDL在血循环中代谢转变而来,是一种富含胆固醇及其酯的脂蛋白,其作用是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HDL主要由肝脏合成,其作用是将血液中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称胆固醇逆转运,此外HDL也是某些载脂蛋白的储存库。某些载脂蛋白除协助蛋白转运脂类外,也是某些酶的激活剂[3]。所以在心血管病的防治中,我们不能只是对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已知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治疗,而应该对造成这些危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肝脏功能是否正常予以高度重视。血浆脂蛋白代谢正常,4种脂蛋白在肝脏内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运输正常,血脂的代谢也就正常,也就不会造成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就不会发生,这样就可以达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1]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2-409.

[2] 黄启福.病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211-213.

[3] 周爱儒,黄如彬.医学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76-80.

R333.4

A

1671-8194(2014)24-0383-02

猜你喜欢
脂类三酰甘油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血脂管理
调脂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欧盟评估一种三酰甘油脂肪酶的安全性
两步法催化鱼油制备MLM型结构三酰甘油酯
高三酰甘油血症和胰腺疾病的相关性
医学综述(2020年8期)2020-02-16 08:34:45
绿茶粉对清远麻鸡血液脂类代谢的影响研究
广东茶业(2019年1期)2019-04-28 08:32:30
伊朗北阿扎德甘油田开发回顾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4
Auto—focus Eyeglasses
中学科技(2017年11期)2017-12-26 10:14:01
两城镇陶器的脂类残留物分析
东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HPLC-ELSD法测定丽水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