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化强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腰椎间盘退变性椎管狭窄是指腰椎管孔因腰椎间盘退变,致形态和容积异常,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中医学归于“腰腿痛”“痹证”等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气滞血瘀、风寒阻络、肝肾亏损、六淫杂感、痰浊瘀血互结等有关。
1.中医诊断[1]:①有慢性腰痛史,部分病人有外伤史。②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③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腰痛在前屈时减轻,在后伸时加重,腰痛多为双侧,可交替出现,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休息后好转。严重者可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④下肢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过伸试验阳性。⑤腰椎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脊髓造影、CT和核磁共振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形成压迫,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2.西医诊断[2]:①间歇性跛行,休息时无症状,坐久、骑自行车均无症状,症状严重时平躺因腰前挺而出现症状,侧卧屈腰屈腿则症状缓解。②小腿神经支配区可出现麻木,足拇指背屈力可减低,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③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或椎间盘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3.证候分类[1]:①风寒痹阻证: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热痛缓,舌淡苔白滑,脉沉紧。②肾气亏虚证:腰腿酸痛,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形羸气短,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细。③气虚血瘀证:面色少华,神疲无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缠绵,下肢麻木,舌紫瘀紫,苔薄,脉弦紧。
1.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
采用美国杰西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TLAS型等离子体手术系统,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取健侧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X线监视下,俯卧位时,针穿刺点在患侧腰椎间隙棘突旁8~10cm。用17号套管针行椎间盘穿刺,与脊柱正中矢状线呈45°夹角进针,如为L5~S1,间隙需使针身向头侧倾斜20°~25°,经骶棘肌外侧部、腰方肌及腰大肌,神经根下骶纤维环后外侧表面时有触沙砾样感,穿入纤维环时有涩韧感,待针尖通过纤维环内层进入髓核时阻力锐减有落空感。C型臂机行正侧位透视确定针尖达髓核内,正位应在间隙中央,侧位应在椎体后缘椎间孔中央。穿入纤维环,在试穿时无神经根痛状态下,将穿刺套管带针芯同时穿入纤维环,此时在C型臂X线监视下使穿刺针正位应在间隙中央,同时与上下终板平行,针头深度必须在下关节突的内侧,侧位必须在椎体的后1/3处,拔除针芯,将等离子刀头经工作通道穿入髓核,消融起点为进入侧纤维环的内层,终点为对侧纤维环的内层。将治疗强度设为3档、脚踏“消融键”,缓慢插入治疗刀头至终点,此过程为15~20s;再脚踏“热凝键”将治疗刀头按进入速度缓慢撤出至起点。按穿刺针圆口的6点、8点、10点、12点、2点、4点为标记,将此过程重复6次。拔出等离子刀头,拔出穿刺针套管,纱布局部按压3min,手术结束。术后恢复过程: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可短期内消失,腰部酸胀感、疼痛改变不明显或加重。一般3~5d后症状明显减轻,术后4~6周恢复到最佳状态。
2.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
患者俯卧于介入手术床上,按脊柱外科手术程序常规垫枕以使椎间盘过伸,椎间隙加大。根据腰椎X线、CT或MRI片,采用国产R-2000B射频热凝器,在腰椎小关节内缘进针,进针方向根据术前CT、MRI提示指向突出部位,术中在C型臂正侧位的监测下穿入靶点,拔出针芯,插入相应长短的电极,并与射频器相连。打开射频器,测定阻抗在150~300Ω 之间,用高频1.5mA的电流进行刺激试验,10 Hz,低频电流2.0mA,2Hz,无异常反应后依次用70℃、80℃各治疗60s,用90℃治疗3~5个周期,每周期60s。治疗中反复询问患者有无术前存在的症状,根据症状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并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来改变穿刺针的位置与深浅,也可同时插入两针达到多靶点消融的目的。
3.经皮穿刺O3气体注射术。
健侧卧位取突出间隙距脊柱旁开7~8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单,2%利多卡因局麻。用19~21G Chiba针或21G多侧孔酒精注射针(目前较多采用后者)行侧后方入路穿刺。正侧位透视定位针尖位于椎间隙中央或后1/3区域。为避免增加椎间盘压力,常规不作椎间盘造影。将O3发生器(德国赫尔曼公司)与医用纯氧氧气瓶连接,设定医用纯氧输入流量为4L/min,其输出的O3气体浓度为40μg/ml。接通O3发生器电源开关,数秒后可闻及刺激性强烈的气体味。用注射器抽取O3混合气体(注意不要主动抽取,以免混入空气,而是利用输出气体的压力自动进入)5ml匀速注入椎间盘内。包容性椎间盘突出者推注时阻力较高,可见气体在盘内呈不规则线带状弥散,而纤维环破裂者气体易进入硬脊膜外腔。退针至椎间孔后缘线状透光影,部分气体在腰大肌间隙弥散。之后于神经附近再注入5 mg地塞米松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40mg行局部阻滞后即可拔针。部分患者在推注O3气体过程中可感腰部发热、酸胀或患肢闪电样疼痛,不必过分紧张。
4.经皮切吸治疗。
根据CT检查情况选择穿刺点,术中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使用C型臂机监测下进针角度30°~40°,采取斜行穿刺法。常规消毒铺手术巾、局麻,将穿刺针从穿刺点刺入椎间盘边缘,侧位示针尖在椎间盘后1/3区域,逐级旋入各级扩张管及工作管,使工作套管固定于纤维环边缘,拔除扩张管,置入环锯,切开纤维环,钳夹抽吸髓核,尽量干净。拔除工作套管,加压包扎,观察血压、心率、脉搏及双下肢肌力、皮肤感觉情况。
1.仰卧位。抱膝按压滚腰法:患者仰卧,充分屈曲双膝双髋关节,医者一手托患者骶尾部,一手放置于患者小腿上固定下肢,反复按压小腿,使腰部有节律性地屈曲弛张约5min。而后嘱患者双手抱紧小腿,医者一手托其颈背部,一手托其臀部或扶其小腿,两手用力,使患者腰部能在治疗床上反复滚动约5min。
2.侧卧位。冠状位多角度整脊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直,第一助手固定患者肩、脊,第二助手双手握住患侧下肢踝部,两名助手呈对抗性牵引,牵引力在同一直线上。术者位于患者背侧,用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棘突上,另一只手掌按于髂嵴上,当第一、第二助手对抗牵引时,术者用按于髂嵴上的手掌旋推骨盆3~5次,可以听到“咔咔”的响声,按于偏位棘突上的拇指下可感到错位感。第二助手缓慢松开握住踝部的双手,切忌突然松开。
3.俯卧位。对抗牵拉压腰法:病人俯卧位,两助手抵住患者双腋下固定病人,另两助手各用肘和手分别固定患者两踝关节。术者双手推按偏歪的棘突,在两组助手对抗牵拉同时,术者有节律地压腰2~3次。牵引时,下肢牵拉助手应尽量保持牵拉力量方向与床水平面相同。
操作之后患者平卧位,患者可自觉腰腿症状缓解,腰围固定,送回病房。卧床24h,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1.牵引疗法。三维立体电脑牵引床牵引:在电脑控制下,依椎间盘突出部位调整牵引方向(三维),快速牵引力使髓核还纳或使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卧硬板床30~60min,隔日1次。
2.推拿手法。一般可采用按揉、㨰、点压、提捏等手法,配合斜扳法,以舒筋活络、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以缓解。手法宜轻柔,禁止用强烈的旋转手法,以防病情加重。
3.针灸疗法。①针法:一般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针刺为主,主穴:肾俞、委中。气滞血瘀型腰痛配肝俞、血海、气海、大椎、支沟,或人中穴配扭伤穴;风寒痹阻腰痛配阴陵泉、地机、华佗夹脊穴、腰阳关、委阳、阿是穴;肝肾亏虚型腰痛以肾阳虚为主配太溪、命门,以肝肾阴虚为主配太溪、志室、承山等。根据不同证型采取补泻手法,达到尽快缓解疼痛的目的。②灸法:中医辨证为寒湿型、瘀滞型尤为适宜。取穴与针刺取穴相同,多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配以患肢足太阳经或足少阳经穴,常用的灸法是艾条灸。
1.风寒痹阻证。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①内服:院内制剂镇痛散(白芷、防风、乳香、没药、香附、川芎等)10g,每日1次。②中药熏蒸:熏蒸1号方(乌梢蛇、木瓜、伸筋草、丁香、红花、川乌等)中药熏蒸治疗。
2.肾气亏虚证。
治疗原则:补肾益元。
方药:①内服:院内制剂蛇王腰突丸(熟地黄、鹿衔草、蕲蛇、全蝎、蜈蚣、延胡索等)1.2g,日3次。②中药熏蒸:熏蒸2号方(牛膝、肉桂、土鳖虫、川乌、附子、炙马钱子等)中药熏蒸治疗。
3.气虚血瘀证。
治疗原则:补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药:①内服:院内制剂金马壮骨胶囊(熟地黄、牛膝、肉桂、杜仲、附子、山药等)1.2g,每日3次。②中药熏蒸:熏蒸3号方(香附、地骨皮、透骨草、红花、五加皮等)中药熏蒸治疗。
我科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微创介入治疗,通过微创介入治疗,消除髓核压迫,扩大椎管内容积,减少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程度,改善神经的血液循环,解决椎管内根本病因,再配以推拿针灸等传统方法,缓解肌肉痉挛,镇痛,促进腰及下肢血液循环,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及总结分析,形成临床路径,率先开展和制定出诊疗常规,提高了临床疗效,收到了满意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7-218.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4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