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爱国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进步,追求文明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起初追求物质文明开始,继而追求精神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文明,发展才会更持续,人类才会更幸福,世界才会更完美。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对于畜禽而言,能量和物质以饲料的形式从土地流向畜禽,以畜禽产品的形式流向人及其他动物,以畜禽粪便的形式流向土地。如果能量和物质仅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区域中流动和循环,这个区域性生态系统是平衡的、稳定的。
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畜禽生产要素大量配置和聚集到主产区,大量饲料从粮食主产区输入到畜禽主产区,经畜禽利用后,部分能量和物质以畜禽产品的形式输入到畜禽主销区,相当部分能量和物质以畜禽粪便的形式留在了畜禽主产区,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农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粮食主产区种植业必需的氮、磷、钾等物质长期大量净流出,增加了对化学肥料的依赖。畜禽主产区氮、磷、钾等物质长期大量净流入,造成土壤的富营养化,通过雨水冲刷又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我们应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关注由饲料大规模输出和输入引起的土地养分失衡问题,正常情况下,一亩耕地可容纳消解1~2头生猪的粪便,一些畜禽规模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将这一数字提高了好几倍。
要消除土地养分失衡的隐患,办法有两个:一是畜禽养殖规模与土地规模的比例基本协调,畜禽粪便产量与土地容纳消解能力基本匹配。畜禽养殖饲料以地产为主,比较容易平衡区域性生态。饲料主产区要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将饲料就地转化成畜禽产品,畜禽粪便尽可能就地还田。二是将畜禽主产区过剩的畜禽粪便,通过晾晒、压缩,再低成本运输到粮食主产区,作为有机肥料平衡耕地流出的养分,达到平衡生态之目的。
世界上有那么多物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亦是生态平衡的需要。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都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畜禽养殖亦然。不同种别的畜禽,利用不同的资源,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也以其各自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着影响。从充分利用资源和生态平衡的角度看,在区域性范围内,不同种别的畜禽养殖规模如果达到协调的比例,有如下优点。
其一,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以消耗饲料类型分,畜禽可分为食粮型、食草型。生猪、家禽等食粮型畜禽,由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方面因素,养殖规模较大,对粮食资源造成过分依赖;牛、羊等食草型家畜,养殖规模较小,导致大量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浪费,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既污染环境又破坏生态。稳定食粮型畜禽规模,适当增加食草型家畜的养殖,可以使养殖资源物尽其用。
其二,有利于生态系统平衡。世界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亦不能例外。除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系统外,包括人及畜禽所处的环境,基本属于人造生态系统,尽管常因人为的经济目的,打破系统内部的平衡,但恢复平衡的因素和动力始终存在。如果某个物种规模过度膨胀,其食物资源的短缺、代谢产物的过度排放、疫病机率的增加,反过来也会对该物种造成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