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声点灸笔灸法治疗经验❋

2014-01-25 15:01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袁卫华费爱华朱才丰秦晓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耳尖施灸灸法

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袁卫华,费爱华,朱才丰,秦晓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专科专病,合肥 230061)

点灸笔灸法又称“周氏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1],是使用周楣声教授发明的点灸笔施灸的一种灸法,属于梅花针灸学派梅花二十四灸之一[2,3]。点灸笔的工具由药笔和药纸两部分组成,是周楣声在古代内府雷火针、观音救苦针、阴症败毒针以及阳燧锭等法基础上,选用舒筋通络、活血行瘀、祛风解毒、镇痛消炎等中药与浸膏等制成,因此点灸笔既是灸材,又是施灸工具。

1 点灸笔

点灸笔又称“万应阳燧笔”、“周氏万应阳燧笔”(发明专利号88109668),是周楣声在古代雷火针与阳燧锭等灸法的基础上改制成的一种新的灸具,是对传统灸具的又一创新。采用该灸具施灸,其主要特点是收效快速、安全稳妥、操作简便、基本无痛、选穴灵活、微烟芬芳、适应范围广泛、节约时间,在l~2 min内即可完成操作。

药笔由人造麝香、肉桂、丁香、牙皂、乳香、没药、阿魏、川乌、草乌、冰片、硫黄、松香、细辛、白芷、蟾酥等名贵中药及适量的精制艾绒,加入甘草浸膏,拌和压缩成长条有如笔的形状而成。施灸过程中,配以专用药纸,既可保护皮肤,使点灸后皮肤不变色、不起泡,同时更能增强药效,并保持2~4 h[1]。

2 点灸笔操作法[1]

施灸时先将药纸平铺在孔穴上,涂有药粉的一面贴近皮肤,无药粉的一面向外,药纸与皮肤之间不能有间隙,将笔点燃,对准孔穴中心及其周围快速点灸3~4下,用后注意将药笔插入所附的玻管中灭火。

临床应用时,根据手法轻重和是否起泡分为两种操作:1)轻灸:手法应轻重适中,不能将药纸烧焦烧穿,有蚊咬样轻微疼痛,每点灸1次略行更换位置,不宜重叠;2)重灸:对于病程缠绵难愈、较重的疾病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灸治使用重手法,治疗部位出现水泡虽略有不适,但每可提高疗效。

根据点灸部位大小和施灸方向,点灸笔操作可分为以下4种操作法:

1)腧穴灸:是对穴位点灸的方法,在所选腧穴中心及其周围快速点灸5~7下,不宜重叠,可呈梅花形;2)片灸:是针对患处某一局部进行片状点灸,施灸范围视患处大小而定,治疗部位较腧穴灸面积较大,又称面灸,临床用治扭伤所致局部胀痛或弥漫性疼痛;3)围灸:是对患处周围进行点灸,如同在患处周围加贴围药,使患部渐渐缩小,临床用治疔疮疖肿、淋巴结肿大等局部病变;4)条灸:根据经络分布与走向进行条状点灸,以达疏通经络的目的。临床应用大多根据经络循行方向顺经或逆经施灸,也可根据神经走向施灸。以上4种施灸方法可以单用、交叉或同时选用。

3 点灸笔灸法适应证

周楣声认为,凡属针灸的适应证都可使用点灸笔进行治疗,对全身多个系统的病证皆可应用,特别是对各种痛症和炎症性疾病收效迅速。取穴原则为单穴单用、双穴同取,以每日施灸2次治疗为佳。

3.1 小儿腹泻

对急性腹泻、小儿腹泻与菌痢等胃肠道疾病最为有效,取穴耳尖、水分、阴交、命门、肾俞等。

蔡圣朝等[4]选用点灸治疗婴幼儿腹泻321例,总有效率95.4%,选用穴位耳尖(双)、脐周四穴(水分、阴交、双侧天枢)。风寒型加点灸列缺(双)、小肠俞(双)、公孙(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湿热型加点灸合谷(双)、大肠俞(双)、龟尾、双手肘以下阳明经循行路线、双膝下阳明经循行路线;脾虚症状明显加点灸脾俞(双)。万应点灸笔点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性技术,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

3.2 各种痛症

3.2.1 急性腰痛 腰痛[5]是针灸科常见病种,周楣声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方法不拘一格,或针刺,或灸架熏灸,或火针代灸,或水针,或点灸。配穴独具特色,或从阴引阳法,后病前取;或上下交征法,上、下肢应病要穴以手足同治,或远近相呼,在患处就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或独取耳尖法。

点灸治疗腰痛:近取局部压痛处(片灸)与腰椎夹脊穴为主,远取耳尖、阴交、后溪、申脉;也可独取双侧耳尖穴,以右耳尖穴为必取,以点灸笔点灸耳尖穴。2种方法均可用于治疗病程较短、疼痛剧烈、由急性闪挫伤所致腰痛。

3.2.2 头痛 全头痛或前头痛近取百会、耳尖、风池、太阳、头维为主穴,远取至阳、涌泉、合谷、太冲;偏头痛近取耳尖、风池、太阳,远取足窍阴、丘墟、关冲。

3.2.3 内脏痛 胃脘痛近取上脘、中脘、梁门、胃俞为主,远取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肠绞痛近取天枢、水分、阴交、命门、肾俞,远取耳尖、合谷、太冲、手足三里等穴;肾绞痛近取京门、天枢、肾俞、命门,远取涌泉、复溜、阴谷、列缺等。

3.2.4 肋间神经痛 近取沿肋间神经疼痛部位点灸,远取耳尖、支沟、丘墟等穴,带状疱疹所致肋间神经痛同治。

3.3 炎症性疾病

对于急性结合膜炎、腮腺炎、扁桃体炎、各种疖肿,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多种急性化脓性和非化脓性炎症,治疗局部取患处或周围腧穴,并施以片灸、围灸为主,头面部远道取穴耳尖、合谷、少商为主,躯干、四肢部远道取穴耳尖为主,发热取大椎穴,外伤感染治疗同疖肿。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中医“温病”、“疫毒”范畴,点灸与灸架熏灸、火针配合应用独具特色[6]。

上呼吸道感所致咳嗽发热、急性气管炎等呼吸系疾病,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膏肓等治疗,老年慢性咳喘长疗程治疗效果亦佳。

睾丸炎、尿道炎、痛经、尿潴留等泌尿生殖系疾病,取列缺、手足中指尖、下腹中行诸穴以及命门、肾俞与八髎等穴,效显。

急慢性肝炎取肝胆腹募和背俞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配合脾俞、十宣,缓解肝区疼痛恢复肝功能效果显著。

急性化脓性和非化脓性炎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属于中医热证范畴,其发生机理早在《内经》即有论述:“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周楣声通过点灸及其他灸法治疗这些外科疮疡疾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提出“热症贵灸”的灸法思想[7]。

3.4 软组织损伤

扭伤与撞击伤等外伤所致局部肿胀、皮下青紫、运动受限,局部采用片灸、远道取双耳尖当即生效,每日1~2次,轻者1~2次可愈,重者3~5次。甲状腺肿大与颈淋巴结肿大治疗以局部围灸为主。

3.5 心血管疾病

点灸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高血压取穴风池、耳尖、阳陵泉、足三里(均双取),降压效果显著、稳定;对低血压引起的虚脱、休克、心律不齐等,取穴耳尖、心俞、巨阙、阴郄、涌泉,亦可立即起效。

4 注意事项

皮肤表面血管暴露的部位宜避开血管施灸,以免引起出血;常规灸法,手法轻重适中,一般不起水泡;使用重手法点灸皮肤出现水泡时,注意保护水泡,避免感染;灸后注意点灸笔灭火,干燥保存。

5 讨论

周楣声认为以下4因素影响灸法治疗作用。

5.1 灸法操作所产生的补泻效应

艾灸的补泻作用与艾灸操作方法、选穴施灸部位以及患者疾病体质状态密切相关。艾灸操作方法的补泻作用首见于《灵枢·背腧》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亦有所发挥。“疾吹其火”、“火泻”的灸法操作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用嘴吹气的方法不能持久,周楣声为此创制了喷灸仪,发展为吹灸疗法,我们又研制了系列吹灸器械用于吹灸疗法。点灸笔灸法“毋吹其火”,因此属于“火补”灸法,具有补的灸法作用。

5.2 所选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点灸笔外形纤细,点灸腧穴面积小,属于腧穴灸。灸法的补泻作用除与其操作有关外,还与所选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有关,选择关元、气海、命门则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选用脾俞、章门、胃俞、中脘具有健脾益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5.3 反应点施灸出现的循经感传

艾灸治疗时,施灸部位或感温热舒适,或感热痛,抑或沿一定路线、方向传导,这种艾灸时的经络感传现象称为灸感三相。周楣声认为,灸感三相主要发生在重症和反应点部位施灸的患者身上,做保健灸的健康人群和轻症患者很少发生感传现象。点灸笔灸法快速点灸、操作时间短,施灸时治疗局部有蚊咬样轻微疼痛,很难发生循经感传现象。灸感三相大多是在吹灸仪和灸架长时间施灸时发生,点灸笔不出现灸法感传但其疗效仍很显著,说明灸法感传是否出现与灸法操作有关,灸效不但与灸法感传有关,还与操作方法有关。

5.4 持续施灸产生的累积效应

周楣声认为,艾灸要火力均衡,并在《灸赋·灸感三相赋》中言明:“灸法已沿用千年,要旨在其中关键,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灸法治疗和灸感三相还要长久施灸才能出现。《灸赋·灸不离宗赋》曰:“夫灸者久之用也,久者灸之法也。灸必须久,效由久生,从火从久,灸义可征……位置保持稳定,作用贵在均衡。”点灸笔灸法疗效一般能保持6~8 h,所以一般每日治疗2次以保持灸效。

艾条实按灸最早记载于文献《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此时的艾条应是清艾条,后来出现的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即是药艾条。雷火神针操作法见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

[1] 周楣声.灸绳[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8:126-128,280-285.

[2] 贺成功,蔡圣朝,龙红慧,等.解读梅花二十四灸 [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5):59-60.

[3] 贺成功,蔡圣朝,龙红慧,等.浅议梅花二十四灸[J].中国针灸,2013,33(7):622-626.

[4] 蔡圣朝,徐祖传.点灸治疗婴幼儿腹泻321例疗效观察[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41-42.

[5] 魏从建,周楣声.周楣声针灸治疗腰痛八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3,9(6):2-4.

[6] 周楣声,唐照亮.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47-55.

[7] 贺成功,袁卫华,蔡圣朝.周氏梅花针灸学派灸法特点初探[C].安徽黄山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1:91-93.

猜你喜欢
耳尖施灸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耳尖放血配合耳背沟穴位按摩治疗急性高血压
适当放血可治猪病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中暑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