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东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临床观察
林兴东
(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面神经麻痹;针灸;药物治疗;临床观察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又称歪嘴风、口僻、吊线风。本症多由风邪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医辨证治疗,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阻滞、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等。西医认为本病发生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其临床分期一般为急性期(发病1~2周内)、恢复期(2~3周至3个月部分患者为半年)和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治疗的关键在于急性期。为此,笔者应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到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介于12~76岁;病程最短1 d,最长7 d;患者起病突然,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面部肌肉板滞、麻、瘫痪,不能蹙额皱眉,鼓腮动作,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在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部分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或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症状。
1.2 诊断标准:病前常有受凉受风史,少数患者发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多发病突然,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向健侧、皱眉、闭眼、提唇、鼓颊障碍,必需与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腮腺囊肿、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等)。依据八版《内科学》。
1.3 治疗方法: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总的病因是正气不足、阴阳失调、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至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在临床治疗时还要对不同时期、不同病情进行具体的辨证,进而选穴配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阶段,此期,为了尽快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损害,根据病情,应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积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强的松片,30 mg/d,1次/天;甲钴胺成人500微克/次,每周3次;将0.5 g利巴韦林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00 mg维生素B1,3次/天;中药治疗,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 g、白僵蚕10 g、全蝎6 g、白芷10 g、防风10 g。
针灸治疗。取穴及配穴。①取穴:攒竹、丝竹空、四白、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下关、翳风、合谷,以上诸穴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②配穴:随症配穴,人中沟歪斜取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双目有泪为度。鼻唇沟平坦者加上迎香,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着配睛明穴,素体虚弱加温针足三里,曲池。③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皮肤选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3 mm ×50 mm毫针,用指切法进针,针刺各穴得气候,每10 min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尽量不用电针或少量电刺激。
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10~20 d针灸配合药物联合治疗,48例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0%。
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向一侧位主要表现,该病发病急速,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记载、论述,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即言此病,后世历代医家也对此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即治疗等做了大量的论述,对此病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使局部阳明经、少阳经、经络受损、气血痹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至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原因,不外乎风、痰、虚、瘀血四项:①正气虚损。面神经麻痹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手足阳明经脉,导致风痰夹瘀。流窜经络,阳明络脉壅滞不利、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致,口眼歪斜。气主温煦、属阳主动、血主濡润、属阴主静。②风气内盛。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即六淫之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之脉,使气血运行失常,脉络失荣,而诱发本病。③痰浊内阻。痰之为病,无处不有,素体亏虚,痰饮内伏,风邪而入侵,与痰搏结;或情致抑郁,气郁扰痰,致使风袭痰动或痰动生风,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塞滞不利,脉络失荣,亦可发生口眼㖞僻。④气滞血瘀。精神抑郁,情致不畅或思虑不遂,或情绪郁闷,或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郁结,阳明络脉不和或风痰入络,气机不畅,气阻则血瘀,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阳明络脉失却气血温养,则面肌僵硬麻木,口眼歪斜。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当属《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阴,筋急则口目为僻,因此急则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明确指出面神经麻痹属于经筋病,针刺治疗当局部取穴,采用火针快刺快出,且治疗不拘泥于次数,直至病好为止。从取穴方面来看,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在《内经》面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配合循经远端取穴的治疗方法。从治疗上看,《玉龙歌》记载;“口眼㖞斜嗟,地仓妙六连
颊车,㖞左泻右依师正,㖞右泻左莫令斜。”指出了针灸治疗面瘫当以泻法为主。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主遵循“以痛为输”的局部取穴法,配合循经远端取穴为辅。补泻手法应遵循《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治疗方法众多[1-12]。本文观察表明,针刺配合药物联合治疗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8例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0%,疗效较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1] 李景林.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面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84-285.
[2] 吕东,刘正,朱笑举.综合治疗面瘫56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4):95.
[3] 万淑芳.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 98-99.
[4] 何秀敏,陈超,王君.针药并施治疗面瘫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 2013,8(12):1478-1480.
[5] 王瑞,董宝强,王树东.针刺循经筋阿是穴配合腹部按摩治疗面瘫38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159,161.
[6] 曾沛金,黎高林.针灸综合疗法治疗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3-34.
[7] 税素华.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 2006,26(2):105-106.
[8] 童兵.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85-86.
[9] 胡娟,曹波涛.针刺为主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2):260-261.
[10] 张廷明.针、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J].医药前沿,2014,4(10):373.
[11] 李振杰.针刺配合药物及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7):124.
[12] 李力军.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症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9):66.
R745.1+<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9-0282-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9-0282-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9-0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