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华 曹海清 袁 宾 肖德培 朱兴根
(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700)
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
郭青华 曹海清 袁 宾 肖德培 朱兴根
(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700)
目的探究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室性恶性心律失常68例,其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0例,室颤8例。运用电复律抢救联合胺碘酮治疗,65例患者抢救成功,3例患者死亡。救治成功率为95.59%。结论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危急,发展迅速,要提升临床诊断技术,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抢救的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电复律;胺碘酮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其致病机制是机体在血流动力学在极短时间内出现障碍,由此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重症表征。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准确快速对该病症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延长患者生命,提升存活率的关键环节[1]。本文研究了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为(56.34±16.80)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器质性心脏病。
1.2 一般方法
1.2.1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电监护措施,应用标准电极安装方法,设置监护参数,并通过远程遥测监控系统设置报警上下限,一旦出现报警信号立即予以针对性治疗。
1.2.2 治疗方法:本次研究治疗方法采用电复律抢救法联合胺碘酮治疗。其中电复律抢救方法具体内容为:将两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左侧腋前线第5肋间和胸骨右缘第2肋间。并保证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 cm。对于血液动力学较为稳定的患者,设置复律能量为150~360 J,并充电至复律能量,后行复律处理;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及时进行同步电复律;对于室颤患者,设置复律能量为220~360 J,进行非同步电复律除颤。
胺碘酮治疗方案:首次进行5 mg/kg胺碘酮溶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然后进行1.5 mg/min静脉微量泵注,如果患者复苏情况差可以调整泵注速度为75 mg/min。稍后根据患者病情减少药物用量,维持在0.5 mg/min。患者抢救成功后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600 mg/d,治疗7 d后药量减少至400 mg/d,严格观察患者体征,根据病情逐步减少胺碘酮使用量。
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53.3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26.47%),尖端扭转型室速10例(14.70%),室颤8例(11.76%)。在24 h内抢救成功57例,成功率为83.82%,48 h内抢救成功62例,成功率为91.18%,72 h内控制恶性心律失常65例,成功率为95.59%,死亡3例,全部为顽固性室颤导致死亡。
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心脏冲动节律、频率、传导速度以及激动次序等发生异常,及时准确诊断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诊治的关键内容[2]。目前,针对心律失常常用的诊断方式为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使患者丧失最佳的抢救时机。例如很多患者心律失常为间歇性发作,并且不频繁,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而利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不能及时捕捉到异常信号,导致抢救延时等现象[3]。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建立全方位的监护预警系统,对患者多项身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设置相关指标上下限和预警设备,及时通知护士和临床医师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本次研究均成功检测出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0例,室颤8例。
对于检测到无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可以采用胺碘酮治疗,临床中应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还有利多卡因等,当这类药物或者常规剂量的胺碘酮未能达到有效抢救效果时,可以考虑从短时间内大剂量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方案,而对于一些较为少见但具有极高危险性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可以使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方案进行治疗[3]。胺碘酮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达到终止微折返,进而抑制和控制室颤。另一方面,胺碘酮能够有效促进心肌供血,使患者排血量大大增加,降低了心律失常相关疾病如心肌梗死的影响。胺碘酮在注射4 h后其功能逐渐消退,因此需要进行微量泵注维持药效。在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时要注意个体化用药,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控制效果不良时可以继续加注用量至负荷值。
如果胺碘酮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要及时采取电转复抢救。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及其严重的心室颤动发生0.5 min之内进行除颤处理挽回生命的概率几乎为100%,而在2 min中内除颤,患者存活率为85%~95%,而在10 min后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大大下降,甚至<10%[4]。因此要严格加强心电图和遥测术与电复律的配合,争取最大的转复概率。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住院过程并且施加遥测监护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因此治疗较为及时,抢救成功率相对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抢救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诊治方案提供有效的辅助。
[1] 张由建,张晓,范卫东.J波、fQRS、Tp-ec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J].医学与哲学,2013,34(12):37-40.
[2] 张萍,邹长林,黄伟剑.Tp-Te间期和QTd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94-97.
[3] 王莉娜.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49.
[4] 陈务贤,蒋妮颜,陆华葵,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2-53.
R541.7
B
1671-8194(2014)29-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