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龙 温速女 邓海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鼻炎研究的新进展
陈德龙 温速女 邓海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历代医家对鼻鼽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多,现在比较认同的是谢水祥等[1]的看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肺热:过食辛辣,嗜烟酒,或邪气犯肺,肺经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发为鼻鼽。如《东医宝鉴》曰:“嚏者……鼻主肺窍,痒为火化,发于鼻则痒而嚏也。”
2.肺寒:因寒邪袭肺或过食生冷,饮邪内生,浸渍于肺,郁遏肺气,寒饮留滞,上犯于鼻,营卫失调,宣肃失司所致,或肺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停聚,发为鼻鼽。《景岳全书》曰:“凡风寒而鼻塞者,以闭塞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
3.肾阳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久病伤肾,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卫表不固,易感外邪,又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温煦失职,不能温化固摄水液,寒水上犯,以致清涕下注为鼽。《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4.脾气虚:久病体弱,饮食不节,或偏嗜,后天失养,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又脾虚运化失职,津液壅滞于鼻为鼽。
中医关于鼻炎主要分为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西医关于鼻炎主要分为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常有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病例:孙文恒[2]治天仪制尚卿弱冠时病鼻塞4年,且衄,寒月更甚,口渴咽喉边有痰核,脉之右寸关洪滑。此肺经痰火证也。
处方:前胡、秦艽、葛根、薄荷、石膏、天花粉、玄参、贝母、山栀、炙甘草、白药子、桔梗、牡丹皮。4剂而衄止、夜与牛黄上清丸数粒噙之,鼻气即通利能嗅,噙不到10日痊愈。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白,易患感冒,纳差便溏,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
在数据结构中,树是非常重要的非线性结构,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遍历二叉树是二叉树的最基本的操作[3]。根据遍历序列来确定构造唯一的二叉树,是二叉树遍历算法的最基础的应用。以二叉树为例,先根据先序遍历的字符序列建立二叉链表,然后输出二叉树的图形。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病例:患者,男,26岁,1990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持续鼻塞1余年,尤以夜间为甚,流白稠涕,量少,伴面色苍白,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检查:双下鼻甲肥厚,肿胀,鼻黏膜淡红,未见明显分泌物。诊为鼻窒。
处方: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黄芪25g,白术、升麻、红花、防风各10g,苍耳子、辛夷花、白芷、泽泻各12g,茯苓、麦冬各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3]。
病例:患者,女,19岁,2001年10月26日来诊。自诉头痛头重,鼻塞流涕,嗅觉减退,每遇风寒,或时逢经期上述症状加重,每月病发2~3次,多次诊疗未愈。问知患者有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诊见: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综合上述症状分析,证属肺气虚寒型(鼻渊),拟温补肺脏,祛风散寒,自拟藿香蜂房汤1号施治,局部给予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滴鼻,连续服用3剂效验。11月1日来诊,头痛鼻塞诸症已消,精神愉快,食欲口味较佳,嘱患者再进服上方5剂巩固疗效,并嘱患者晨起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复发藿香蜂房汤1号方药物为藿香30g,蜂房15g,黄芪50g,葛根20g,羌活、防风、升麻、当归、柴胡、辛夷花、苍耳子、路路通各15g,炙甘草10g,加苍术为引,每日1剂,日服3次,7d为1个疗程[4]。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
证候: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检查见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成桑椹状,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病例:患者,女,45岁,1983年2月就诊。鼻塞4年,涕绿稠多,嗅觉迟钝,头痛咽干,张口呼吸,每晚必用滴鼻净数次方能入睡。检查时发现鼻甲充血,鼻黏膜暗红,不光滑,舌质红,有瘀点,脉滑细。
处方:红花、桃仁、牡丹皮、川芎、柴胡、桔梗各6g,桑白皮、芦根、辛夷、天花粉、石膏各30g。
服药2剂,鼻塞顿减,夜间仅用滴鼻净2次。上方去石膏,继服10剂,夜间不用滴鼻净可安睡,并能嗅清香臭[5]。
1.过敏性鼻炎:高频电灼术:刘友生[6]对163例过敏性鼻炎接受此项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调查显示:季节型47例,占29%;常年型116例,占71%。术后随访1~5年无1例复发,疗效达100%。也未发现由于双下鼻甲缩小形成萎缩性鼻炎者。
病例:患者,男,46岁。长期鼻塞流水样涕。打喷嚏、头痛,张口呼吸达10余年之久。曾在多家医院治疗多次均未收效。1984年4月22日在我科就诊检查:双下鼻甲高度水肿,呈苍白色,鼻道消失,无嗅觉,伴有支气管哮喘。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0.07,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为0.25;皮痕试验强阳性。用高频电烧灼术后2周上述症状消失,连续随访5年无复发。
2.肥厚性鼻炎:美国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微创技术,其治疗是通过100kHz的等离子射频电场,使电解液变为低温等离子态,在电极前形成厚度为100μm的等离子薄层,强大的电场还使等离子体薄层中的自由带电粒子获得足够动能,打断分子键,使靶组织细胞以分子为单位解体,在低温下形成切割和消融效果。
来自王璋弟[7]的一项调查显示:130例病人接受了这项手术治疗,平均病史6年,术后92例痊愈(70.8%),38例好转(29.2%),无鼻腔出血、感染、干燥及粘连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在传统术式治疗肥厚性鼻炎中,比较多采取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微波、激光或冷冻等治疗手段。与传统术式相比,低温射频消融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鼻黏膜,对鼻腔黏膜功能影响小,是当今治疗肥厚性鼻炎比较理想的外科手术法。
3.萎缩性鼻炎:鼻腔黏骨膜下填充术、鼻腔外侧壁内移术、前鼻孔封闭术等。鼻腔黏骨膜下填塞术缩窄鼻腔是目前常用的疗法,填塞材料的选择亦是手术成功及远期疗效的关键[8]。羟基磷灰石颗粒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为致密不吸收的圆柱形微粒,其生物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可诱导新骨生成,与骨组织直接形成骨结合,细胞毒性为零级,溶血指数为1.38%,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填充物[9]。带蒂颊肌瓣血供有韧性,不收缩,无排斥反应,肌瓣血运好可改善局部营养,促使鼻纤毛腺体功能的部分恢复[10]。移植方便、安全、临床效果可靠,改善了临床症状和鼻腔血液循环,增加萎缩黏膜的营养,是鼻腔缩窄手术的主要组成材料。
覃启才[11]采用带蒂颊肌组织瓣加羟基磷灰石颗粒作为复合移植物行鼻腔缩窄手术36例,总有效率为100%,带蒂的颊肌组织瓣内有大量血供组织,改善了鼻甲及鼻腔黏膜血供,增加了萎缩黏膜的营养,使黏膜红润;羟基磷灰石颗粒不需塑形,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为治疗萎缩性鼻炎理想的植入材料。
1.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易复发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口服开瑞坦(由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每日1次。加服中药汤剂,中药组方如下:黄芪、白术、防风、路路通、僵蚕、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肺气虚加党参、诃子;脾气虚加茯苓、淮山药、砂仁;肾气虚加益智仁、山萸肉、桂枝。每日1剂,疗程1个月[12]。
2.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机,先用麻黄素和丁卡因混合液棉片放入鼻腔收敛麻醉后,激光切割肥大鼻甲部分和烧灼鼻丘敏感区。术后鼻腔涂红霉素软膏并放1条消毒棉片,4h后取出,点滴鼻净2~3滴,每日4次,口服螺旋霉素0.2g,每日3次。禁止挤压鼻部和用力擤鼻,并内服自拟鼻鼽汤:党参15g,黄芪15g,山药15g,白术15g。防风10g,秦艽12g,细辛3g,石菖蒲12g,炙甘草10g,五味子15g。黏膜水肿加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个疗程[13]。
3.取迎香(双)、风池(双)、通天(双)、合谷(双)、足三里(双)、肺俞(双)、大椎、命门,配以耳穴风溪、交感、皮质下(左右耳穴交替进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皮肤0.2~0.8寸(注:大椎、肺俞、命门不予针刺),待患者有酸胀麻重等感觉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3~5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予以捻转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针毕,在大椎、命门、双侧肺俞拔火罐2~3min。每日1次,共10次。针罐治疗结束后常规予以抗组胺药物口服及鼻腔局部用药。选用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法莫替丁,每日2次口服;倍氯米松滴鼻液滴鼻,每鼻腔2~3滴,每日3次。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比发现效果较为明显[14]。
4.患者明确诊断后先进行西医治疗:左旋西替利嗪50mg,每日1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散1袋,温水冲服,每日3次,10d为1个疗程。患者可根据病情轻重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和服药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效果较好[15]。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文件指出,目前治疗鼻炎的其他疗法(如传统疗法、中药治疗、针灸等)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迫切需要大规模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其对变应性疾病及鼻炎的疗效。这为中医进行鼻炎的临床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鼻炎的疗效将会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炎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扩大。
[1]谢水祥,韩立民.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81.
[2]尤昭玲,何清湖,陈协云,等.耳鼻咽喉科病名家议案·妙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5-36.
[3]王德鉴.王德鉴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治鼻病的经验[J].新中医,1993,25(12):3.
[4]王新元.辨证分型治疗慢性鼻炎37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13.
[5]李荫昆.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耳鼻喉疾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3:38.
[6]刘友生.过敏性鼻炎手术治疗163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97,8:29.
[7]王璋弟.射频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130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8(2):175-176.
[8]覃启才,覃文格.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2:293-294.
[9]裴士庚,王延臣,王雪凌,等.羟基磷灰石颗粒黏骨膜下填充术治疗萎缩性鼻炎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01.
[10]王晓燕.颊肌瓣充填鼻底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26(6):65.
[11]覃启才,覃文格.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293-294.
[12]周少珺,谢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372-373.
[13]徐德平.激光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J].河北中医,2001,23(7):512.
[14]赵延红.针罐结合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6l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5,25(1):36-37.
[15]龙红兵,覃继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9.
20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