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荷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4120)
痛经针灸治疗从瘀论
明 荷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4120)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痛甚则剧痛难忍为临床特征的妇科疾病。
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其病因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有“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的记载。金元时期《格致余论》:“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指出痛经发生的时间与病性的关系。《丹溪心法》:“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临行时腰腹疼痛,乃是郁滞,有瘀血。”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者为虚,拒按拒揉为实。”从而归纳总结出虚、实、虚实夹杂等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痛经的辨证要点。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指出痛经的病因有气滞血瘀,如:“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傅青主女科》认为:“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并说:“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
痛经的发生常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致使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不通则痛”;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孕育过多,精血亏损,行经之后血海空虚,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致“不荣则痛”。故概括痛经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为:肝郁气滞、寒凝血瘀、湿热瘀阻3种证型,虚证为:气血亏虚、肝肾亏损2种证型。实者,主要由于肝郁气滞,气不行则血不畅,导致瘀滞不通。或者外感寒邪,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或者湿热为患,湿邪重浊黏滞、热邪伤津使血液变稠,导致血行不畅。虚证由于气虚血弱无力推动,导致瘀滞不通。或者肝肾亏虚、血海不足、冲任不调,血行不畅而致瘀。无论虚实最终都归结于瘀,故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1.肝郁气滞。月经前1~2d或者经期出现小腹胀痛,或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血量少,经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有心烦急躁易怒,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性宜调达,又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妇女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容易动怒生气,或者郁郁寡欢,情志伤肝,导致肝气不疏,气滞而血瘀。所以在治疗上宜行气疏肝、活血止痛。针灸取穴:三阴交、合谷、血海、气海、地机、太冲。针用泻法,留针40min。
2.寒凝血瘀。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伴畏寒、面白,舌黯苔白,脉沉紧。若经期涉水、淋雨、游泳、坐卧湿地或过食生冷食物,寒客冲任,血得寒则凝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而腹痛。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取穴:关元、气海、归来、水道、三阴交、次髎,采用温针灸,留针30min,同时关元、气海针后可加隔姜灸。
3.湿热瘀阻。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有灼热感,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质稠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平时腰骶疼痛,经期加剧。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湿热缠绵,故平时亦可作痛,逢经期而加重。寒邪水湿侵袭胞宫,久之化热伤津,血行瘀滞引起痛经。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针灸取穴:太冲、次髎、中极、三阴交、曲泉、行间。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min。
4.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按之痛减,月经色淡、量少,伴全身乏困无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气血亏虚者,或因先天脾胃不足,无力运化,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继而成瘀,不通则痛;气虚无源化生血液,导致血海不足,同时胞脉失养,冲任空虚,不荣而痛。治宜:补益气血、化瘀止痛。针灸取穴: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肝俞、三阴交、子宫。针用补法或者温针灸,留针30min。
5.肝肾亏虚。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肢倦、夜寐不宁、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舌红苔少,脉细或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孕育过多,精血亏损,行而不畅,气虚、阳虚无力推动亦造成血行不畅,行经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于滋养,故经后作痛。治宜:补益肝肾、祛瘀止痛;针灸取穴:肝俞、肾俞、膈俞、气海、关元、神阙、照海、三阴交,针用补法。阳虚明显者加灸。留针40min。
痛经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大多数痛经与体质的虚弱关系密切,若疏于调理,日积月累,气血虚弱,肝肾耗损,卫外功能减弱,风寒入侵胞宫胞络,寒气收引凝聚,故引发痛经[1]。冲任虚损,胞宫不得气血濡养,气虚血弱无力推动,故又进一步加重痛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承担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而女性由于先天的原因易怒、易虚、易寒,引起气滞、血虚、血寒、血热,但无论虚实,最终均归结于瘀,故气血运行不畅是痛经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通过针刺或灸法,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所以在治疗上应遵循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手法,并结合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穴位。
[1]杨成鹏,秦忠.养血理肝法治疗痛经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6:31.
2013-10-14)
·穴位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