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1-25 06:50: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流性反流胆汁

王 洋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 洋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将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显著差异;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疗效好,1年内复发率低。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四逆散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一种特殊的胃炎,其病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正常情况胆汁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内和其他各类肠液混合,共同通过幽门,但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致使胆汁逆流到达胃内,使胃黏膜受到刺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胆汁等症状的一类炎症性病变[1]。临床上本病常见于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或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括约肌严重受损的患者,以及一些慢性胆道疾病或其他各类疾病导致幽门括约肌失常等,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方面没有针对性的病名,往往把这类患者归属于“呕吐”、“胃脘痛”、“嘈杂”等中医疾病的范畴。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指导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此类患者60例,与西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前者疗效较好,拟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和分析其临床意义提供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的12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门诊及疗区就诊的患者,将12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2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11±10.1)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在(4.17±2.1)年。对照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24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9.17±9.1)岁;病程最常9年,最短6个月,平均(3.92±2.0)年。

1.2 方法:①对照组:单纯西药对症治疗,予克拉霉素缓释片0.5 g,1次/天,前2周每天服用;奥美拉唑40 mg,1次/天,连续6周每天服用;吗丁啉10毫克/次,3次/天,连续6周每天服用。②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药对症治疗方面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联用中医辩证用药治疗,方选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各12 g,加减法:腹中痛者加炮附子10 g先煎以散里寒;气郁甚者加香附10 g、郁金10 g以理气解郁;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缓急止痛;呕吐剧烈者加代赭石15 g先煎以降逆止呕,干姜5 g温中止呕;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以通脏腑泄热。上药水煎服,每副取汁300 mL,150 mL,每天2次早晚分服,连续服用6周。

1.3 疗效标准[2]:本研究的疗效标准所参照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疗效标准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临床治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显示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无炎性反应;显效是指临床上症状包括主症和次证都有明显的改善,复查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黏膜炎症减轻明显;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包括主症、次症有所好转,复查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有所减轻,胃黏膜炎症有所好转;无效是指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复查胃镜提示无变化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I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取α=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①治疗组:治愈20,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②对照组:治愈12,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65%。两组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 论

西医方面:胆汁反流入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幽门是能够收缩性的关闭的,当没有外界因素干扰,幽门括约肌正常收缩时,食物由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时,从胃进入十二指肠时,幽门口舒张开放,在食物从胃中排空后,幽门口收缩关闭,故而可有效的防止胆汁及胰液反流入胃。胆汁反流性胃炎顾名思义与胆汁反流关系密切,也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致使幽门部炎性水肿或者开放异常,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动能紊乱,胃黏膜及肌肉张力下降,导致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的作用下,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氢离子弥散增加,从而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间接因素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故在治疗时,应兼顾病因和对症治疗,故西医对症治疗时,在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克拉霉素,从而全面灭杀幽门螺旋杆菌,同时,也应用奥美拉唑强效、快速的抑制胃酸分泌,应用吗丁啉增强胃肠道蠕动、增加胃张力、促进胃的排空,从而达到组织胆汁反流的目的,是西医临床上疗效较好的经验性组合用药。

中医方面:本病的病名属中医的“ 呕吐”、“胃脘痛”、“嘈杂”等疾病范畴。本研究的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肝郁日久则化热,肝胆疏利失常,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导致。本研究选用四逆散治疗,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理气,透邪外出,是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和营柔肝,止痛,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助柴胡升散以调达肝气而防耗伤阴血,是为臣药;枳实奏泄热破结,理气解郁之功,致使降、柴胡升散,助柴胡加强舒畅气机,同时,又可以助白芍调和气血,以为佐药;使药甘草,益脾和中,更有调和诸药之功。四药共用,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使肝胆得以疏泄,肝火得以清泄,从而使胃脾之气得以和降,则胃脘痛、呕吐自止,诸症悉平。

现代医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可以表明:柴胡的提取物可增加胆汁的排泄,配合促进消化的中药则能够降低小肠的紧张度,从而减少胆汁的反流;枳实的提取物经证实,可以促进胃肠的收缩和蠕动,从而增强胃动力,增加胆汁排泄;白芍、甘草的提取物能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多靶点、多方位的发挥疗效,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能明显的提高疗效。

通过观察中西医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其观察结果分析可知,经治疗6周,治疗组中治疗有效数为56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治疗有效数为39例,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共120例患者进行回访,两组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患者有3例复发,占5.0%;对照组患者有14例复发,占23.3%,治疗组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

通过本研究可以证明,以四逆散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疗效好,1年内复发率明显降低,有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唐明会,刘延英,宋淑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治疗初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51.

[2] 李勇.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1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25(10):26-27.

R256.3

:B

1671-8194(2014)33-0268-02

猜你喜欢
流性反流胆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8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妈妈宝宝(2019年10期)2019-10-26 02:45:28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
健康管理(2015年3期)2015-11-20 18:22:36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51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