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劝诱言语行为间接会话策略对比与日语教学①

2014-01-24 05:14李玉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面子消极

李玉华

(长沙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10003)

言语行为是交际过程中的最小单位,是上级单位交际结构的构成要素。因此,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所构成(Cohen,1996)。言语行为研究是语用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热点已从言语行为的理论研究转向为对具体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因此,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对具体某种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已成为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关于劝诱言语行为,東條(2006)、铃木(2003)、刘健华(1984)、车松月(2009)等学者,主要从分析劝诱言语行为的会话构造以及通过人为设定特定语境对中日劝诱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两个角度,来探讨劝诱言语行为。而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多样化的真实情景为背景来探讨中日劝诱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试图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际语料调查研究,探讨中日劝诱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为中日语言教学者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进而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实施劝诱言语行为的能力。

1 面子保全论

面子保全论是布朗和列文森(1987)提出来解释礼貌这一现象的。面子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类型。前者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喜爱、赞许,或是希望被视作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维护;后者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事的自由,行为不受到他人强制或干预,如果这些得以满足,消极面子就得以维护。礼貌是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积极和消极面子或消除威胁积极与消极面子的行为手段。布朗(1987)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劝诱言语行为是以劝说对方共同参加某个特定活动为目的,但由于劝诱将占用被劝诱者的时间,限制了被劝诱者的自由,因此劝诱是一种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劝诱时劝诱者要注意避免不适当的强求,同时还要考虑减轻如果遭受拒绝时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不失体面。因此,劝诱时倾向于采用间接会话策略。

2 劝诱言语行为间接会话策略的中日对比

为使数据的分析结果能更客观地反映中日现代生活中的劝诱言语行为,本文特选取除战争、历史、科幻等以外的、以家庭和职场两种素材为社会背景的4 部中国现代经典生活剧和5 部日本现代经典生活剧为语料素材,以言语事件为单位,将其中所有符合劝诱言语行为的例子摘出,对比分析中日劝诱言语行为间接会话策略的异同。

根据语用学的面子保全理论,对上述中日电视剧中出现的劝诱言语行为的间接会话策略进行了分类。

意愿表述型。通过表述自己的意愿来间接委婉地表现话语者的劝诱意图。例如:

(1)木下:会いたい。松本さんに会いたいです。

(2)何西:今天晚上有时间吗?我想请你吃个饭。

意愿确认型。通过侧面地询问话语对方的意愿来间接表现话语者的劝诱意图。例如:

(3)麻衣:行ってみたいです。ねえ、純平さん?

(4)丁香:怎么着,咱们要不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喝点东西吧?

可能性确认型。话语者通过向听话人询问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来间接表现话语者的劝诱意图。例如:

(5)岡野:やり直せるかな、私たち。

(6)叶坦:河东哥,我可以请你喝咖啡吗?

信息提供型。通过提供与劝诱言语行为意图相关的某种信息来间接表现话语者的劝诱意图。例如:

(7)祐司:あの時、深く考えていなかったけど、…、やっぱり昔の約束は昔の約束だよね。

(8)艾米:妍妍,快迟到了。

信息要求型。通过侧面地询问对方相关的情况、信息来间接地表现话语者的劝诱意图。例如:

(9)社長:一杯ぐらいいいじゃないか。

(10)张和平:我认识一个农家乐,是个大叔开的,……,我们今天晚上去住一晚,有没有兴趣?

由表1 可得知,日语劝诱言语行为的间接会话策略的总数明显多于汉语,在间接会话策略使用类型上,日语主要倾向于使用“意愿确认型”“意愿表述型”“信息要求型”3 种类型,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意愿确认型”“意愿表述型”“信息提供型”3 种策略。其中“意愿确认型”均为中日劝诱言语行为实施中最为主要的策略类型,但日语中“意愿确认型”策略的比例明显高于汉语。“意愿确认型”是通过询问对方的意愿来间接地表示劝诱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给对方留有选择的余地,即是布朗和列文森(1978)所提出的“减轻束缚对方行动的自由”的消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听话人消极面子的需要,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权利的策略。它是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1]123-125。从中日劝诱言语行为的间接会话策略使用数量的差异,以及其中“意愿确认型”策略使用比例的差异可以得知,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为注重消极礼貌策略的使用。

表1 劝诱言语行为的间接会话策略使用数统计表

中日两国为亚洲邻国,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什么在劝诱言语行为的实施中间接会话策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呢?究其原因,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而言,中日等亚洲各国均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圈,但再做细化分类,中日则分属于集体主义倾向文化和个人主义倾向文化[2-3]。具体来说,中日两国在自古以来的农耕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与日本的集体主义不同,中国的集团是家族集团,中国人的集团主义中显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中日这种集体主义特质的相异也就致使两国在具体的言语行为过程中存在差异。在典型性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为了考虑话语对方的意愿和想法,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意见冲突,采取维护话语双方面子的间接委婉的言语策略。而在个人主义特征显现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由于自我优先意识较强,话语者通常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倾向于采取说服话语对方的带有压力性的直接话语策略。因此,中日两国在实施劝诱言语行为的过程中,间接会话策略的使用状况相异。

3 关于日语劝诱言语行为的教学建议

中国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文化的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以及真实语境的缺失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日语劝诱言语行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克服这3种学习障碍,进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实施劝诱言语行为的能力。第一,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映像。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日语劝诱言语行为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对中日两国均属集体主义文化圈,但日本更明显地体现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进行讲解说明,进而指引学生理解日语劝诱言语行为的间接会话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的原因。第二,避免母语的负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表达习惯、特征及句型格式直接套用于目的语中。劝诱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中日两种语言的间接会话策略的类型差异要求我们在日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指引学生避免母语的负迁移,选择符合日语言语特征的劝诱言语行为策略类型。第三,设定多样化的劝诱语境。在非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目的语,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其中真实丰富的语境缺失是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日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在课堂和第二课堂设定不同人际关系、事件背景的多样化的劝诱语境,是提高跨文化交际中劝诱言语行为能力的又一关键要素。

4 结语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的差异,致使日语和汉语在实施劝诱言语行为过程中存在间接会话策略的使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以引导,指引学生正确掌握劝诱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劝诱言语行为能力。

[1]孟 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缨坂英子.日·中における個人主義と集団主義に関する交叉文化的研究[J].心理学研究,1992,13:7-22.

[3]劉健華.勧誘·応答における中日言動行動の比較[J].大阪大学文学部(日本語学),1984,18:17-38.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面子消极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面子≠尊严
某贪官的面子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面子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面子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