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霞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沟通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1]。由于本校近年招生规模过大,班级人数过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课时不断压缩,加之实验条件有限,导致理论课内容不断膨胀,病理学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1:1的比例。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进行授课,理论课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病变进行详尽透彻的讲解,实验课注重学生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教师只注重实际操作,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为政,严重脱节,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学习基础薄弱,无法突出职业学校以技能为主线的培养模式。
在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较好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知识重复,改善理论和实验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及时,师生互相交流,营造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突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生创设职业教育情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知道现在所学知识与将来工作的联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因此,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2]。
3.1教学环境的设置 病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保证教学需求,学校投入资金增设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改善教学设备和环境,使得教学场地既能满足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方便实验演示内容的穿插。
3.2教师的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还需具备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标本、挂图、板书、显微镜、多媒体设备等媒介运用到理论实验并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理论课和实验课二者融为一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课程结构[3]。
3.3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打破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和传统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为参照点组织教学内容,转变为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前病理学的理论为62学时,实验为14学时。应用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后,课程总学时不变,但课程以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为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讨论约占教学时间的50%,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3.4教学的组织实施 中职学生因基本知识较弱,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设计出框架、提出问题,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服务理论。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运用PBL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1个55~65人的班级分成10个小组,任课教师在上次课结束时,布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小组任务和要求,教学过程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分散贯通到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知不觉地在“边做边学边教”的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既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操作技能,又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既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又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在2011级、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480人中尝试。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的方式,以对病理学运用理论和实验合并进行教学是否满意,并写出理由,为问卷内容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80份,全部收回。其中满意426份,占88.75%,不满意54份,占11.25%。
可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有“学了就练,立竿见影”的效果[1]。
总之,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手段更有优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实现了教与学的及时互动,优化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3]。在边疆卫校病理学教学中,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选择。
[1] 张惠铭.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病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并轨教学模式.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52-1354.
[2] 夏素娟.病理学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90.
[3] 冉令杰,郑臣,陆敏,等.理论课和实习课并轨改革病理教学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