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心理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护患双方多向交往的护理方式。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在护理领域,也由从前的针对疾病进行护理转变为针对患者进行的整体护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事业前途的担忧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这一切把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作者通过对各种护理学的学习及临床实践,现归纳了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
1.1疑病和否定疾病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但是有些人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总是怀疑自己得了这样那样的病,总是把各种疾病的症状与自己对号,喜欢找医护人员倾诉其疑病症状。而另一些人却总害怕自己得病,所以即使得病,总是否定医生的诊断。这两种情况都会从不同程度加重他们的病情。
1.2精神紧张状态和恐惧心理 根据年龄的不同,抗疾病的心理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患病时间越长给患者带来的思想压力越大,造成疾病越发严重,如有报道:一个门诊部所有就诊的老年患者,因情绪紧张而致病者占78%。另外,患者有这种恐惧心理,也影响治疗效果。
1.3孤独和自悲心理 因患病而使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所接触的人群也相应地减少,使患者产生与社会生活隔绝和孤独寂寞的感觉。久而久之患者变得烦躁不安,多疑而且易怒。还有些患者觉得自己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庭对应能力无效而产生极大的自悲心理。
针对以上患者心理障碍归纳了以下心理护理措施。
2.1提供信息 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从每项检查到治疗用药,从康复措施到预后转归,每一步患者都想知道。不让患者知道只会增加患者的焦虑,甚至疑虑。所以护士应掌握好提供信息的时机和信息的内容,并注意提供信息的技巧。一方面可借助社会科普和有关专家对患者进行宣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患有同类疾病的病友与之进行交谈。经过实践,往往后者则更有效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关怀 护士应根据患者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要去进行帮助,来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关怀包括身体健康、经济教育、精神、哲学及民族和其他人际关系,还包括在一定时间内对其生活方式有动力作用的因素。护士应观察和预料患者的需要,不仅应是对症护理而减轻病症,更应从关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心理护理。
2.3说理开导 患者患病后心里有各种各样的负担,所以要求对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经常深入病房,尽量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态度诚恳。耐心听取,详细向患者解释病情,使其认识疾病的真正性质和演变过程,解除患者的紧张怀疑和疑病心理,使患者心情舒畅,调动起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4支持护理 护理人员应从多个角度提供保健支持、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保健支持是从保健的角度进行指导,所强调的是不能只着眼于减轻身体病痛而忽视患者心理需求。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要求散步,散步时关节疼痛会加重,但散步回来后却感到心情愉快,有一种依靠意志战胜病痛的欣慰感,护士应根据身心两方面健康的需要,帮助患者做好选择。社会支持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还应注意不要让患者过快地产生社会角色失落感,家庭支持则要协助好家庭成员重新调整病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
2.5暗示法 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进行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1]暗示法分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消极的暗示能促发或引起某些疾病,但相反,积极的暗示,却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促发人的生理机能,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的治疗方法。暗示法对癔症、疑病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以及某些心身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支气管哮喘、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等。
2.6参与法 作者在病室放置花盆,花的培植过程全部有患者承担,并组织患者进行手工编织,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1] 赵春芬.暗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6):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