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

2014-01-23 23:18本刊编辑部
中国猪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福喜洋快餐漏洞

上海福喜事件暴露出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

本 刊 编 辑 部

2014年7月20日,上海电视台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福喜)采用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等手段,将劣质肉类生产成麦乐鸡块、牛排、汉堡肉等产品,售给麦当劳、必胜客、汉堡王、棒约翰、德克士等多家“洋快餐”企业。为掩盖这些行为,上海福喜还处心积虑地做了对内、对外两本账。事件发生后,社会一片哗然,如果没有此次卧底记者的镜头呈现,公众将很难相信这些过期原料就这样长期被我们吃进了肚子。“洋快餐”曾以其快速的制作方式、不同寻常的口感以及整洁优雅的就餐环境吸引着消费者。如今,随着上海福喜事件的不断升级,“洋快餐”的光环正在渐渐褪去,人们也开始反思“洋快餐”食品流通环节整体的监管缺失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失职。

作为原料生产商的上海福喜是一家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企业,其公司内部监管竟形同虚设。无论是对不合格产品的监督、识别、处理,还是对生产问题的预防与纠正,甚至是对员工工作态度的矫正以及标准化作业的培训,企业内部的监管环节几乎无一不存在疏漏。据调查,上海福喜针对那些所谓的过期食品,专门建立了一套相应的“处理制度”,尽管这些“处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公司高层却一直任其为之。如此铤而走险,其中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而上至领导层,下至生产部和质检部等诸多部门监管的涣散、乏力乃至沉睡,则加剧了部分不法人士的公然造假程度。

发生这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肇事者纵然是罪魁祸首,涉事的“洋快餐”店在向公众媒体喊冤的同时,也难辞其咎。例如,麦当劳等企业声称已经采取了产品封存下架等相关措施,并因该事件导致其销售额大幅受损。虽然“受害者”的姿态做足,但这样的表态显然缺乏应有的诚意。因为相关法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用于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容器等必须实施进货验收制度,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这就意味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义务把好合格原材料进入的大门。尽管肯德基和麦当劳回应称,他们对供应商会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便取消合作。但问题既出,就表明其看似严格的生产流程设计、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密的供货检验程序都存在纰漏,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直到东窗事发后才匆匆表态,并将责任完全抛给上海福喜,这其实是在简单地推卸责任。

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还要注意,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也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此次上海福喜事件全因新闻媒体人员的卧底调查而曝光,政府相关部门在此前是属于被动地被蒙骗欺瞒,还是“选择性失明”,这还不得而知。正如国内某媒体所言,“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监管部门总是跟在媒体后面,显示出食品安全环节的巨大漏洞。这一漏洞不填上,即使所有‘洋快餐’企业都滚出中国,也不能让国人吃上安全的食物。”

无论如何,这样一个食品安全事故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执法者等多方监管不力的综合结果。一旦监管制度沦为镜中花、水中月,所有甘愿为利益铤而走险的人将沆瀣一气:生产商一味追求暴利,肆无忌惮;零售商开放原材料采购的大门,各种问题原料任意流通;政府部门执法不严,监管失守。长此以往,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整体稳定。监管不是单方责任,是企业、政府、媒体乃至社会全员的责任。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认真落实监管职责,才能达到社会共治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将食品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切实让人民吃上安全的食物。

猜你喜欢
福喜洋快餐漏洞
漏洞
洋快餐变“土”
福喜的婚事
洋快餐少吃为妙
猎鸟
漏洞在哪儿
高铁急救应补齐三漏洞
不宜用洋快餐做孩子的奖品
舌尖上的洋快餐,谁更健康?